2011年05月20日 15:53 来源:《英才》
文|本刊记者 李冬洁
“嫦娥二号”成功发射,一个表面上航天技术实力的又一次展现,会在投资家眼中绽放出怎样的价值?
一个共识的标准是:航天产业的直接投入产出为1∶2,而相关产业的带动辐射在1∶8—1∶14之间。也就是说,在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8-14元的回报。
在航天技术民用化最发达的美国,“空间计划”带来了2万亿美元的收益,“阿波罗计划”带动了500多项高科技专利技术的发明,并衍生出3000多种技术成果,为美国上世纪80年代经济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是一个航天大国,航天技术产业化和民用化步伐日益加大。近年来的1100多种新材料中,八成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但另一个现实是,中国航天产业经济收入在全球航天业收入总额中,仅占3%左右。
不过,这个数字对于航天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投资)总经理张陶来说,则意味着巨大的投资机会,尤其是中国航天技术产业化、商业化呈现加速跃升的当下。
类似GE、波音、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拥有自己的金融运作平台一样,航天投资正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产业资本平台。“我们也要服务于集团所需,利用并购和资本运作手段,来实现产业的快速壮大。”张陶说,一个整合资源和投资的平台在航天技术产业化中不可或缺,它将加速推动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的发展。
成立三年,航天投资在航天技术产业链和价值链上辗转腾挪,以产业理解来做投资,航天专业出身的张陶与航天投资,究竟与我们所熟知的那些传统VC、PE有何不同?
高含金量的股东结构
“我们和其他外资和民营的投资公司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们拥有强大的产业背景。”张陶显然不用为找优质的投资项目而像很多投资人一样煞费苦心,背靠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无疑等于在竞争已经趋于白热化的投资界拥有先天的优势。
如果把这种优势具象为一个数字,那就是在航天科技集团旗下,有400家企业从事与航天技术应用的企业,这些企业自然成为了航天投资的投资标的,“这些年我们航天科技集团一直在军民结合方面很重视,目前集团军民结合产业的比重已经占到了60%,一切都在发展中。”
张陶告诉《英才》记者,航天投资已经在集团内部细致考察过100个项目,入库了40多个,备选和论证了32个。“我们在这400家企业中间进行筛选,比如筛到50家,然后再重点分析,如果决定每年计划投10家,对这几家再分析。我们有一个由外部专家组成的投资决策与风险控制评议会,外部专家不认可也不行,另外还要通过包含外部董事的董事会决策。”
除了“肥水不外流”的纯天然优势之外,航天投资还天生透着一股贵族范儿——在一长串股东名单里,除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外,中国光大投资管理公司、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信达投资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成达工程有限公司等实业和金融巨头赫然在列。
这是一个巨大的技术金矿。至今,世界商业航天市场总额高达数千亿美元,且每年以10%的速度稳步增长。在中国,航天航空产业规划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军民结合产品占民品产值的比重,保持全行业年均增长15%以上。作为航天产业整合的平台,背靠央企和得天独厚的技术实力,航天投资被资本追逐并不偶然。
截至目前,航天投资已经完成了第三轮融资,成立三年来,通过孵化、运作、整合、并购了一些优秀的项目,仅2010年便向股东分红了2.05亿元。这期间由股东为公司带来的资源和经验不可不提。
“吸收了那么多战略合作伙伴,有产业,有金融,本身就有产融结合的优势,这是我们独有的。”张陶认为这样的股东结构不仅有各自行业经验的融合,同时股东本身就提供投资项目的资源,比如,光大银行上市,航天投资就是战略投资者;和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在节能环保领域深化资本运作与投资合作;和国投一起发起设立国有基金;与信达投资在证券、信托的合作日益紧密;利用大股东的渠道与海外投资公司联姻等等。
看好四大投资领域机会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马兴瑞和航天技术领域的院士专家群体为航天投资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技术支撑;吴艳华董事长带领拥有丰富产业投资经验的内外部董事为航天投资提供了宝贵的决策支持。”言及此处,张陶坦言,“做熟悉的事是我们经营团队判断项目的主要标准之一,我们是根据对航天产业的深刻理解去选择公司,首先要看市场,看航天技术能拓展或产业链能延伸,然后才是回报。”
前两年,航天科技集团正在开发煤化工项目。主要技术核心是通过煤的高温燃烧,和水分解,变成氢、氧和一氧化碳,可以做天然气,碳和氢结合也可以做成化肥,还能发电和变成油。当时在世界上,这个技术只有美国GE和壳牌掌握。
在大股东的支持下,航天投资经营团队捕捉到了机会。“我们航天发动机就是需要燃烧技术,我认为我们的技术能做它。”后来,这个煤化工项目经过两年的孵化,经济效益逐渐显露,仅2010年就为航天投资贡献了8000多万的利润。
实际上,航天投资的视线不仅局限在航天内部。3年来公司共投了26个项目,其中4个项目来自航天之外。与其他央企、国企合作或者互投,也是一个渠道,像之前对东方航空、京东方的投资,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对核工业建设集团的投资。
之前在集团层面,航天科技集团与核工业建设集团就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航天军工工程和配套项目建设、核心技术延伸和民用工程建设等方面,两大央企均有合作,这便为航天投资的运作拓展了空间。
“核工业的一些技术能用于我们的飞船和卫星外,他们也需要我们的技术,像我们的阀门就很好,实现了技术上的合作,投资也可以合作,这样我们就可以互投了。”张陶告诉《英才》记者,在此方面,外资和民营的公司很难进入,因为这涉及到核安全。
目前航天投资航天内和航天外投资比重为6∶4,而证券化和非证券化投资也是6∶4。“航天的项目虽然好,但孵化期比较长,我们还要考虑外部股东的回报,和尽快回笼资金,回补产业项目投资,所以一些外部央企的项目很短时间就退了。未来这个比例会相对稳定,但随着产业发展会调整。”张陶说。
经过三年的运作和经验的沉淀,航天投资最近将成立一个专门的孵化基金,来进一步挖掘一些更前期的处于种子期的项目,这既包括航天内和航天外项目。另外,还将和外部资源进行并购整合,来孵化更大的企业。
未来,张陶颇看好四大领域的投资机会:“一个是与航天技术相关的,能替代国外进口的高端制造,像输油泵,阀制造这样的领域;一个是新材料和新能源,航天本身在制造中就使用了很多新的材料,像碳纤维;还有就是节能环保,我们有脱硫技术,可用于垃圾焚烧等领域;还有就是航天本行的卫星应用。我们以后将沿着孵化,投资,并购,整合这几个方向来做。”
今年初,公司内部进行机制创新,打破了国有投资企业按进程划分的管理体系,借鉴了国外投资机构的经验,实行了项目经理负责制,激励项目经理也要跟投。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