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25日 15:43 来源:金羊网-羊城晚报
基药招标“唯低价论”犹如“逼良为娼”,六大协会拟再次上书国务院有关部门,呼吁改变基药招标模式
蜀中制药到底出了什么问题?5月23日,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仅通报说蜀中制药违反GMP(药品质量管理规范)“五宗罪”,而对公众的怀疑并没有给出更多的解释。为此,昨日,中国医药工业科研开发促进会、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中国中药协会、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协会、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等六大医药行业协会紧急召开研讨会,就蜀中制药被调查一事进行研讨。四川药监局的“蜀中中药品种没有质量问题”一说,引来了参会企业的一致炮轰。
炮轰 “蜀中的丹参从哪里来?”
对于5月23日四川省药监局通报的“没有发现该企业(蜀中制药)的中药品种有质量问题”的说法,昨日,参会的众多业内同行都表示怀疑。
据悉,在各省的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中,蜀中制药的中标价几乎都仅是最高零售价的1/4-1/3,如10克×20包的板蓝根颗粒在安徽省的中标价为2.35元,而最高零售价为10.8元,另复方丹参片(薄膜衣片)(120片/瓶)的中标价为2.99元,国家最高零售指导价则为14.1元。如此超低价中标是众多同行对蜀中产品质量表示怀疑的主要原因。
神威药业董事长李振江表示:“以此计算,蜀中的产品成本价还不到我们的四分之一。”
“四川蜀中的丹参是从哪里来的,是从清洁墙的墙缝中出来的?”石药集团董事长蔡东晨一开口就马上炮轰,“复方丹参片中标价是原料价格的1/4,药监竟然说没有问题?”蔡东晨直言:“即便用土作原料,也不可能做出这个中标价来,不信主管部门可以找任何一个企业去试验。”
质疑 “质量没问题”从何谈起?
由中国医药工业科研开发促进会出示的材料显示,2005年以来,仅国家和各省药监部门公告的药品质量不合格情况,蜀中的就有20次上榜,蜀中中药品种没质量问题一说不攻自破。
超低价中标产品是否质量就一定有问题,中国医促会执行会长宋瑞霖认为,“目前的检验标准无法认定其是否造假。”
就如同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一样,在这一手法被曝光之前,检测标准无法分辨牛奶中的氮元素是否来自纯牛奶。而中成药检测也是一样,只检测出成分,无法分别来源。如检测小柴胡颗粒,其有效成分黄酮苷是其中一项检测指标,但事实上黄酮苷是可以人工合成的。目前的检测手段和标准只能检测出是否含有黄酮苷,而黄酮苷究竟是根据药典正正经经从中药中提取的,还是弄虚作假地添加了人工合成的黄酮苷,就不得而知了。
因此,唯一能判断中成药是否真材实料的,只有看企业是否认真执行GMP规范以及药典的所有规定。康恩贝董事长胡季强认为:“只有严格按照GMP标准进行生产的药品,现行的检验方法才有意义。否则,质量标准反而会成为造假者的工具。”
遗憾的是,根据四川药监局的通报,蜀中显然完全没有按照GMP规定从事药品生产,那么“质量没问题”一说,又从何谈起呢?
反思 “唯低价论”逼良为娼
在研讨会上,六大协会认为,基本药物招标制度实际上将价格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正是出现“蜀中事件”的根本原因。
“此前,相关协会曾组织企业向国务院医改办提交意见,希望只修改‘最低价中标’这一处,哪怕把‘最’字去掉就行。医改办领导批给发改委研究,但最终发改委认为是利益集团的声音,因此没有采纳这一意见。”蔡东晨无奈地说。
据悉,浙江省医药行业协会曾对全国基本药物招标进行过调研,发现目前全国基本药物中,1元以下的占30.3%,1-5元的占33.3%,5-10元的占10.7%。浙江省也曾组织专家,对安徽中标的复方丹参片和牛黄解毒片两个品种各规格进行过测算,最终认定其中标价尚不及成本价的三分之一。
一方面中药材原材料价格疯涨,另一方面中标价远低于成本价;一方面是政府盲目打压药价,另一方面又无法有效控制中药材价格疯涨。基药招标“唯低价论”就犹如“逼良为娼”。
“政策导向未必是想唯低价是举,但地方政府的攀比心理的确引发了连锁反应。” 浙江省医药行业协会会长赵博文说:“最终招标把好药都淘汰了,却为假药劣药打开了一扇门。”
据北京秦脉医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总裁王波介绍,对安徽、山东等省份中标企业做过详细统计,至少40%的中标企业在近两年内上过省级以上的质量公告。
广州中一药业董事长吴长海表示:“一旦企业选择抛弃质量,受损失的不仅是患者,还有可能会影响到整个医改事业的成败。”蔡东晨向大家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2010年,全国基本药物销售额大约为430亿元,占全国药品消费量的8.7%。而今年一季度,基药销售额又同比下滑了27.3%。“治不好病的基本药物市场在萎缩,在把病人赶往高价的非基本药物。”
据悉,为了再度引起政府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宋瑞霖表示,将联合六大协会,再次向国务院有关部门上书,希望能够改变目前的基本药物招标模式。
陆志霖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