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30日 09:16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专访辽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珉
在辽宁省提高“产业丰厚度”的背后,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统筹试验,坐拥“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两大国家战略,辽宁正在谋求成为全国的又一个区域经济发展高地
文/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张庆源
辽宁在哪里?
大众印象中的辽宁是东北三省最南部的省份,这个濒临渤海湾的省份,以工业为主,拥有多个港口,是国家的“装备部”。
而在如今的国家区域经济版图上,辽宁已经承接起一个多维度的发展使命:环渤海省份、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这里已经是“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国家的多角色定位下,辽宁正积极破解这个老工业基地的多个发展掣肘。
辽宁向南是环渤海,东面是日韩,西接京津冀,北边则是东北其他两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辽宁在精确找寻自己的区域定位的同时,也在进行自身价值的转型调整。
从江苏一路走来的王珉,到吉林,再到辽宁,串联起这个轨迹的是三种显著的经济特征:外向型经济、农业、工业,经历了多种经济发展类型的他,如今在工业大省辽宁讲得最多的是“产业丰厚度”。
何为“产业丰厚度”?按照一般理解,这或指产业链的完善。但在这一全国独树一帜的提法背后,是辽宁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工业体系的自我完善与升级再造,对于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王珉提出要提高“产业丰厚度”。
王珉给辽宁省党政干部的感受是,喜欢“讲短话”、“发短文”;能不讲就不讲,能短讲就短讲,能不发文件就不发文件;他将着力点深度聚焦在既有战略的彻底实施上,在各级干部的执行力上,在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上。
“两个国家战略”和“东北的辽宁”
在全国,只有两个省份有两个国家级的区域规划和试验区,这两个省份都位于环渤海经济圈,一个是山东,另一个就是辽宁,也就是“辽宁沿海经济带”和去年刚刚获得国家批复的“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沈阳和大连为核心的这两个区域,如何协调发展撬动整个辽宁崛起?
《财经国家周刊》:沈阳经济区综改区的主题是“新型工业化道路”,辽宁省的实体经济相对厚实,在抵御此轮经济危机过程中,显示出自身的优势。在未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于沈阳经济区以及整个辽宁而言,意味着什么?辽宁将如何实施这样的转变?
王珉:沈阳经济区聚集了八个特大型和大型城市,这些城市空间距离近,工业基础都比较好,而且产业结构各有特点,不存在结构趋同的问题。因此,以新型工业化为目标,统筹推进各类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在制约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率先突破,实现同城化、一体化发展,充分激发潜力和活力,是沈阳经济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主要任务。
目前,我们正在做的工作主要是:
合理调整行政区划,积极扩大城区、县域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大力推进重点行业骨干企业战略性重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建立国有资本再投入机制;加快实施民营经济腾飞计划,促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做大做强;
培育和引进投资银行、产业和区域投资基金/金融租赁、资产管理等高端金融机构,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加快重大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开发能力;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与现代制造业密切相关的高技术服务业,有序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支持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建设,走出一条具有辽宁特色的产业升级之路;抓好海外并购,加大智力、人才和技术引进力度,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各类先导区建设,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新姿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财经国家周刊》:沈阳经济区获批综改区后,成为辽宁的又一个国家政策高地,你认为应该如何协调沈阳经济区与以大连为核心的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并肩发展?从辽宁省内的区域经济来看,还有一个“突破辽西北”的战略,三大区域政策是如何协调推进的?
王珉:在辽宁经济总量中,沈阳和大连两市占到了五成以上,今后一个时期内沈阳、大连仍然是主力,相应的以这两个城市为核心的两大经济区(带)形成了辽宁发展的主要引擎。
我们必须抓住这两个难得的历史性重大机遇,强力实施两大国家战略,加快培育新的增长极,进一步放大两大国家战略的政策效应,不断优化发展空间,建成我国新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落实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以大连核心城市建设为龙头,以长兴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为突破口,掀起新一轮沿海经济带大开发、大开放、大发展的热潮;沈阳经济区要抓紧制定综改方案,进一步发挥沈阳中心城市作用,建设最具竞争力的城市群和新型工业化示范区。
同时我们也应积极带动辽西北等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实现跨越发展,以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要大力推动实施“突破辽西北”战略,继续加大对辽西北的扶持力度,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建设。朝阳重点抓好设施农业、环境治理、资源科学有序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四项工程;阜新重点要抓好煤制天然气等重大项目,大力推进液压、皮革等六大产业集群发展和花生大市建设,支持阜新争取获批为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城市;铁岭重点抓好改装车、起重机械、换热设备等工业产业集群,做大做强东北物流城和金融后台服务基地。
《财经国家周刊》:辽宁向南是环渤海,向东是日韩,向西是京津冀,向北是东北其他两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你认为未来辽宁在区域经济大格局中将承担什么角色?
王珉:辽宁的区位决定了,辽宁是东北腹地重要的出海口,是东北入关的重要的陆路通道。是东北地区与华北地区的连接带。因此,辽宁的发展振兴,离不开兄弟省市区的支持和帮助。在东北振兴战略中,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已经明确要求我们建立协调机制,这个平台就是东北四省区行政首长联席会议机制,去年已经召开了一次联席会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从东北亚来看,辽宁处于东北亚地区的核心地带,这样的区位决定了,辽宁是我国参与东北亚地区经济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地区。我们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日本、韩国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能力和水平。
“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与“调结构促转型”
作为辽宁这一工业大省而言,“调结构”显然是一个必答题。全国各地都在为产业结构形成的强大惯性所困惑,“调而不动”和难以放弃既有发展道路成为主因,由于老工业基地的重型产业结构,原有发展惯性尤甚。王珉提出了辽宁调结构的新思路,辽宁将如何破解这一转型难题?
《财经国家周刊》:你提出了“产业丰厚度”这一独特的概念,能否详细解析一下产业丰厚度是什么含义?
王珉:党中央、国务院在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之后,我们明显感受到东北的发展空间更大了,我觉得东北的大型工业企业就需要进一步配套,需要完善上下游,也需要全方位的创新。
我们将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产业丰厚度的中心环节,把做强传统支柱产业作为提高产业丰厚度的首要任务,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提高产业丰厚度的重要依托,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加快重大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开发能力;围绕装备制造、石化、冶金等支柱产业,做大拉长产业链,发展配套产业,培育产业集群,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此外,选择最有基础和条件的产业,在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率先突破,尽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与现代制造业密切相关的高技术服务业,有序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支持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建设,走出一条具有辽宁特色的产业丰厚度提升之路。
《财经国家周刊》:现在全国都在讲“调结构”,对“调结构”的抓手问题也多有讨论,很多地方大多纠结于“调而不动”,或者没有调的动力,所以大家也在讨论是否可以建立起对各级官员“调结构”的“硬考核”。辽宁调整结构有什么新思路?
王珉:结构不合理是当前我们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制约老工业基地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辽宁已经进入只有调整经济结构才能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
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结构问题,主要表现在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两个方面。
在宏观层面上,三次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经济结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合理问题,特别是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更为突出。
在微观层面上,更多地表现在企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和社会成员收入分配等方面,都还存在着不合理问题,尤其企业结构中存在问题相对突出。辽宁虽然是工业大省,但大而强的工业企业和超千亿的产业集群却较少,产业链条短,完整度、丰厚度和配套率不高,缺乏国际竞争力;民营企业无论在竞争能力、盈利水平还是发展环境上,都还不够充分和完善,此外,社会分配上,无论是居民平均收入还是职工工资水平都不能满足人们的期待。
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既需要循序渐进,也需要换一种新的思路。
一方面,虽然辽宁经济结构不合理更多地表现为宏观问题,但宏观结构不合理的背后,又更多地是由微观结构不合理所导致。
再有,作为老工业基地,之所以依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效应不理想,根本原因在于微观层面的分配结构不合理,居民获利与政府、企业获利相比偏低,劳动在收入分配中所得偏低,体力劳动者在社会分配中获利偏低。只有切实解决居民收入增长和居民消费能力提高问题,才能真正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另一方面,必须加快形成推动结构优化的体制和长效机制。结构的合理与否常常受到技术变化、消费变化甚至心理预期变化的影响。伴随技术和消费的变化,原先合理的结构总会变为不合理的结构,相应新的结构调整任务又会出现,也就是说,结构调整是永恒的主题,不可能一劳永逸。
所以当前我们要突出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个是要用科学发展观和科学政绩评价体系,引导和促进结构调整常态化;二是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增强市场主体调整结构的主动性;三是理顺各级政府间收入分配关系,增强调整结构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同时,结构调整要有保有压、有促有控。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生产力水平不同,结构调整的重点和节奏也仍有所不同,这符合区域和产业发展规律,有利于产业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沿海与腹地之间的梯度转移。
调结构还要有一个参照系,就我们一个省而言,要站在全国、全球范围考虑自身结构调整问题,既不能静态调整结构,也不能关起门来调整结构。要做到这一点,我们的方法论就是盯准“比较优势”,凡是有市场比较优势的,就必然有竞争优势,就要在政策上向相关产业和产品倾斜,以此逐步推进结构调整。
补足“短板”与辽宁“新的经济增长点”
王珉常告诫辽宁各级官员,干事创业凭的是精神,比的是气魄,靠的是激情,但是一定要转变工作作风和发展思路。民营经济和县域经济这“一条一块”两个抓手,是王珉的经济增长方法论。
《财经国家周刊》:2010年辽宁的民营经济已经在经济总量中占到了60%,这对于历史上被称为共和国长子的东北省份来说,意义非同寻常,你是如何考虑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的协调发展的?
王珉:我们对“十二五”期间民营经济进行了再部署,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面临的是提高层次的问题;而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既要做大,又要提高层次,民营经济的比重还要继续增加。
具体的措施而言,我们将加快实施民营经济腾飞计划,促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加快实施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计划,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全面推进创业辅导服务工作,推进大小企业配套项目的对接,扶持明星民营企业的发展,支持国外、境外金融机构在我省开展中小企业贷款业务,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不断改善融资环境,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
目标是到2015年,实现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1900亿元,实缴税金2860亿元,企业户数达到195万户的目标,辽宁将继续实施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计划,扶持千户成长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支持民营“百强”企业发展,培育大型民营企业集团。
《财经国家周刊》:辽宁省作为我国东部沿海的重要地区,国家也批复了辽宁沿海经济带规划,你在对外开放方面有着十分丰富的经验,你如何考虑辽宁省下一步的对外开放进程?
王珉:去年我们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已经上升到全国第二位。接下来,我们就是要继续以项目为龙头,搞好招商引资。投资的载体是项目,扩大投资规模最终要落实到项目上。因此必须多上项目、快上项目,全方位、多渠道开展招商引资,提高项目的质量和效益,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此外,我们还要扎扎实实地推进招商引资项目的“兑现工程”,提高招商引资项目的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和开工、竣工率。
有很多投资商可能开始比较犹豫,但是通过我们的积极努力,最终人家来了辽宁,我们靠的就是这种诚意,靠的就是扎实细致的工作和服务。当然,最重要的是,辽宁强劲的发展势头给国内外客商提供的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国家推进东北振兴、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和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道路综合配套改革重大机遇的叠加效应产生的巨大吸引力。
《财经国家周刊》:你经常提及县域经济的发展,曾专门到县域经济发展好的县召开现场会,对辽宁而言,如何认识县域经济是辽宁新的经济增长点?
王珉:我们现在为什么花精力来做县域呢?就是因为我们辽宁和发达省份的主要差距在县域经济,这是我们的一个“短板”。
我们现在已经有7个县进入全国百强县,这是非常非常好的时机,但是现在的位置偏后,在百强县中要想进位次,已经非常困难。可以说全国百强县实力都非常雄厚,而且百强县前几十位,都处在一个非常高的增长期。如果没有一种“只争朝夕”的精神,没有全省上下统一思想,所有部门齐心合力来扶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心,我们不可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县域经济还有非常好的发展空间。我们有的县财政收入连续翻番,市域经济、省域经济做到这点就很难。我们的开原市经过艰苦的探索,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发展县域经济的成功之路;再比如瓦房店市,做大做强了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了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岫岩县的蘑菇等农产品效益非常好,彰武县的牛产品加工形成特色,这两个县历史上都是我们的贫困县,现在已经翻了身。
我告诉我们的县委书记和县长,你们就是要“坐不住”。我们现在抓县域经济就找你们两位,这两个一把手是关键之关键。你们要每天想我这个县怎么规划,每天想我这个县发展什么,每天想我为这个县引进了什么项目,每天想我为这个县的老百姓做了什么,为这个县民生的改善做了什么,每天想我们解决了多少上访的难题,解决了多少历史遗留问题。
《财经国家周刊》:按照“十二五”发展规划,辽宁要再奋斗五年,基本实现全面振兴。达到这样的目标,你认为应该处理好哪些重大问题?
王珉:总结振兴东北以来辽宁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我体会辽宁要在“十二五”期间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在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基本实现老工业基本全面振兴目标,必须坚持“四个统一”。
一是必须坚持当前发展与长远目标的统一。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面临着加快发展和转变方式的双重任务。一方面,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就意味着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拉得更大 ,意味着民生改善目标难以实现、社会发展任务难以完成;另一方面,不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就难以解决,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就难以持续。我省经济总量已上升至第七位,一些重要指标也跻身全国前列。但过去的较快增长,是顺应国家重化工化趋势,发挥资源和传统产业优势,在较低起点上实现的。当前我省生产总值已接近2万亿,发展基数已经较高,特别是国家已经把发展的重心转向调结构转方式,我省发展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继续依托传统优势保持增长的可能性正在降低。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当前增长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既要立足当前保增长,千方百计扩大投资、消费需求,尽快做大经济总量规模,推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又要着眼长远上水平,实施一批事关未来发展的重大项目,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实现更长时期、更高质量、更好水平的发展奠定基础、积蓄后劲。
二是必须坚持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统一。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本质要求。我省民生领域的历史欠帐较多,特别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问题十分突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要牢固树立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并重的理念,一手抓科学发展、一手抓民生改善。必须把群众生活水平是否提高、就业规模是否扩大、收入分配是否合理、社会保障体系是否健全、生态环境是否改善等,作为衡量各地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作为考核各级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标准。
三是必须坚持有效投资拉动与促进内生增长的统一。有效投资不足是辽宁发展相对滞后的重要因素。继续发挥投资的拉动作用,是我省工业化、城市化所处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今天的投入决定未来的产出和结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重有效投资和合理投资,通过控制和引导资金投向,形成符合市场需求的科学合理的产业体系和结构体系。
四是必须坚持增量调整与存量优化的统一。不断升级产业和优化结构是推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关键。用新产业代替旧产业是升级和调整,产业内部通过技术创新由低端向高端发展也是升级和调整。城乡区域优势各不相同,生产力水平参差不齐,是我省经济的突出特征,这就决定了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将长期并存,资本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长期并存。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增量带动结构优化,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又要通过创新优化存量,做强传统优势产业,不断提升产业层次,走出一条富有辽宁特色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之路。
(文/易鹏 作者为北大人力资本研究所研究员、区域经济观察员)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