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涨价不等于改革 资源产品价改要考量公众利益

2011年06月10日 21:47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

  本报记者 晏琴报道

  在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油、水、电、气等领域,如果只谈价格调整,将改革真正的目的束之高阁,那么,推行多年的资源性产品价改无疑就会谬以千里。

  近日,国务院正式批转了国家发改委《关于2011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根据该意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将成为今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意见提出,要推进成品油、电和天然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择机实施居民用电阶梯电价。

  在此前一周,全国15省市工商业、农业用电价格的调整,在业界看来,已经拉开了本年度资源性价格产品改革的序幕。预计今年下半年,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或将提速。

  然而,公众对此却有疑虑:新一轮价改,究竟是会成为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关键一步,还会是变相的价格上涨?

  以电价改革为例,6月8日,民间环境保护组织“自然之友”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在了解阶梯定价政策的居民中,接近5成居民担心实行阶梯电价并不能真正节约能源,用电大户并不在乎电费上涨,32.8%的居民担心阶梯电价只是变相提高电价的手段,还有20%的居民担心阶梯电价将提高整体生活成本,降低生活质量。

  “‘涨价不等于改革,但改革一定会涨价’,这句‘玩笑’的确形象地总结了中国几年来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大体走势。”中国石油大学中国能源战略研究中心助理主任郭海涛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从整体上看,中国的资源性产品,长期以来价格较低,导致了资源的过度利用,妨碍了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如果从反映产品稀缺性的角度讲,价格的调整无可厚非。但关键在于要按照什么步骤进行、以怎样的方式推进。

  “稀缺资源货币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公用事业涨价的一个原因。但是,如果以此作为公用事业产品涨价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掩盖价格上涨背后的真实动机,忽视价格调整背后效率和结构因素。”有观点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结构和效率因素既是价格调整的出发点,也是归宿。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对于“结构和效率”考量,恰恰是中国资源价格改革最为欠缺的。

  比如,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后一直备受争议,在观察者看来,正是“半拉子”改革造成的。中国的油价之所以会比美国高,原因在于输送和销售成本比较高,但是这一环节的成本两大油企从来不公布,相反,只要国际油价一涨,就拿炼油亏损说事。因此,倘若在石油开采、进出口贸易与批发零售环节,不对其他市场主体完全放开,不依靠竞争来提高效率,理顺国内油价只能沦为空谈。

  而前述现象在水务、电力领域也相当普遍。有分析指出,许多此前要求提价的自来水公司,一边高喊亏损不断增加,一边则是历年递增的工资和福利支出。而水价在经历多次上调之后,国内18家水务上市公司2010年的年报显示,水务行业也一改“亏损”的状况,实现集体盈利。在此背景下,外资水务巨头更是通过“溢价收购”不断扩大在中国市场上的份额。

  “外资企业高溢价的并购,不会立即导致水价上涨,但会起到间接的传导作用。”国内著名水务咨询公司,国融大通财务顾问公司董事总经理李智慧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外商今天高溢价收购供水资产,明天都要成倍地赚回去。一届政府的政绩,将成为今后历届政府的严重隐忧,最终都会转嫁给老百姓。

  在李智慧看来,和水务改革一样,在日益重视公众利益的今天,资源改革思路也处于重整之中。因此,在评价资源改革时,应该从“谁从中获得了最大的利益、谁从中付出了最大的代价”的角度来全面思考。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