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约谈不约价 成本大还是面子大?

2011年05月29日 22:25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

  本报记者 李会报道

  在多个行业的龙头企业轮番被发改委“约谈”之后,结果是该罚的罚了,该涨的也涨了。

  以5月24日联合利华的涨价为契机,围绕“约谈”,业界的讨论炸开了锅。

  约谈意味着什么?如何看待约谈与中国物价的关系?

  专家提醒,约谈仅仅是一种沟通方式,不要指望约谈能够拉低物价,决定物价的是成本,不是发改委的“面子”;也不要提到约谈就一概反对,对于有组织有计划联合涨价,“挟持”市场的企业,相关部门不仅要约谈,还要依法处以严厉打击。

  约谈是“纸老虎”?

  在发改委坚持不懈的约谈攻势下,从民企到外企,不约而同地为产品进行了瘦身。

  康师傅每日C系列产品橙汁、红葡萄、水晶葡萄等已经更换了新包装。换装之后,每瓶容量由原来的500毫升减为450毫升;各种品牌的听装饮料都已经减少到了330毫升,之前355毫升的包装已经难觅踪影;大部分瓶装啤酒产品的包装都在550毫升至600毫升之间,640毫升装的啤酒已经逐步退出市场了;某些品牌的薯片已由120克罐装悄悄变身为110克罐装;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的部分碳酸饮料的600毫升装已经更换为500毫升新包装。而上面所列的所有产品,基本保持价格不变。

  在北京某大超市,《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随机调查了几名前去购买饮料的消费者,多数消费者表示对于产品减量并无明显的感觉,一位小伙子告诉记者:“之前听说饮料的量都减少了,不过买饮料的时候也没太注意,少个1/10,倒也没明显感觉。”

  通过瘦身变相涨价,还能够不引起消费者的反弹。当然,这正是企业想要的效果。

  但上了年纪的顾客可就感受多多了。一位正在仔细比较两种品牌洗衣粉克数和价格的大妈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详细描述了她的感受:“你瞧,这缩水可严重了。碧浪洗衣粉七块五,600克,原来可是750克,也是这些钱;还有那个袋装牛奶的分量少了,连卫生纸的宽度都窄了。”

  在啤酒专柜前,一位身材胖胖的中年男子则拿起两罐啤酒跟记者聊上了,他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每年夏天,家里总要备上成箱的啤酒。不过今年这啤酒可不同了,“你看这种,去年我喝的是355毫升一罐,今年都变330毫升了,将近10%的提价啊。重要的还不是多少,口感都变了。前两年啤酒多数是12°、11°、10°,现在同款的啤酒从10°降为9°和8°很普遍。”

  据了解,酿造啤酒需要麦芽和淀粉,麦芽作为主料占到原料需求的60%,大米作为辅料占到40%的比例。而这些原料价格涨幅不小。3月份上旬,国内大米价格较去年同期上涨23%。至于小麦,1-2月份大麦进口价格在320美元左右,去年上半年进口大麦价格则是210美元。

  一家大型企业负责人说,“去年下半年到现在大麦价格从2200元/吨已经上涨了20%多,吨酒成本上涨了94元。现在吨酒净成本为1700-1800元,这还不包括管理成本、营业费用以及人力成本。今年人力成本上涨了约30%。”

  而降低成本最有效的手段正是降低麦芽度。据了解,麦芽度从10度降为9度,成本相应减少1/10;从9度减为8度,成本相应降低1/9。“如果原料成本重压仍然继续,或许年内7度麦芽度的啤酒会成为普遍。”一位啤酒业内人士指出。

  正是在原料成本上升的情形下,发改委约谈了啤酒业四大巨头。

  3月31日上午国家发改委价格司、价格检查司、商务部酒类流通管理办公室,紧急约谈酒类流通协会、酿酒工业协会及华润、青岛、燕京、百威四大啤酒集团领导。消息人士称,国家发改委对啤酒价格与成本的困扰颇有认知,只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暂缓涨价,二是不要同时涨价。

  “此番约谈暂缓涨价必将加剧啤酒企业的成本压力,压缩其利润空间。”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指出,其产品瘦身和减小度数都是在暂缓涨价的压力下采取的降低成本的措施。

  “发改委让暂缓涨价就只能暂缓涨价,但是通融的办法还是有的,量少一点,价格不变,消费者感受不大,CPI还下来了,彼此都有‘面子’。”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除了具体企业,行业协会等组织也牵头倡议“不涨价”,这些都是配合发改委等部门的工作。

  4月,全国工商联为倡导企业“不涨价”召开新闻发布会,涉及消费品类的20多个行业协会,将对抑制通胀预期,作出保证重要的消费品不涨价的承诺。倡议书强调,全国工商联行业商会的会员企业和企业主,绝不串通涨价、人为抬价。

  在企业的大力配合下,4月份CPI果然给出了一个相对好看的数字。4月CPI同比增长5.3%,高位维稳。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称,物价上涨的整体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

  成本大还是面子大?

  但是,发改委的“面子”到底有多大?成本大过面子才是铁律。

  还是以啤酒为例,除了采取换包装、减少度数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之外,产品是否会直接涨价?会不会考虑发改委的价格指导意见?

  青岛啤酒公共关系管理总部部长孙静没有直接回答《中国产经新闻》记者的问题,她的回答滴水不漏却也击中要害:“啤酒产品的价格主要基于市场因素决定。青岛啤酒公司作为啤酒行业的一分子,会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意思其实很直白,市场才是决定价格的唯一要素,非法律法规的一切因素不会成为决定价格的依据。而约谈当然既不是法律,也不是法规。

  青啤的含蓄是绝大多数企业的共同态度,但也有例外,并且同样强调了“法律依据”这一条件。

  日化行业整体涨价的消息早在3月下旬就从市场传出,当时杭州不少超市接到了联合利华等日化品牌发出的涨价通知,要求月底开始对力士香皂、洗发水、沐浴露、旁氏护肤品、飘柔家庭装、奥妙和金纺等产品提价,平均调价幅度在5%-10%。

  国家发改委随即约谈宝洁、联合利华、立白、纳爱斯4大日化巨头,希望企业不要轻易涨价。之后,联合利华(中国)有限公司还因“散布涨价信息,扰乱市场价格秩序”,被上海市物价局予以200万元的重罚。

  不过,在之后的5月6日联合利华为此做出的声明中,却摆出了一种认罚不认错的态度:“联合利华作为一家对中国有长远承诺的跨国公司,我们充分了解中国国情,尊重国家发改委及上海市物价局的决定。”

  央视特约评论员白岩松对此评论指出,“怎么会在被处罚之后谈到了解中国国情?是不是对法律依据不认同?”

  认罚200万并不代表联合利华放弃了涨价。

  5月24日起,北京、广东的一些大超市陆续提高了联合利华旗下商品价格,涨幅均在10%左右。

  对于此番涨价,据广东某超市相关负责人透露,本来都是计划在今年4月1日调价的,但是后来联合利华又发出通知,推迟到现在才涨的。

  而对于涨价原因,中国化工网分析师薛金磊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指出,“日化企业确实存在成本压力大的问题。”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1年一季度,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升10.2%,其中,化工原料类升11.8%,远高于同期的CPI涨幅。

  “当市场供求发生大的变化时,企业经营可能会产生亏损的问题。但是企业绝对不会因为‘约谈’这种人为因素而去做亏本的买卖。”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指出,作为外企,会更少考虑这些因素,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企业都感受到了成本压力,而只有联合利华执著涨价。

  理性看待约谈

  随着国家发改委多轮约谈的铺开,业界对于约谈本身的看法也发生了大的分歧,一时间双方争论不下。

  一类观点将“约谈”视为拉低物价的尚方宝剑,认为既然进行过约谈,企业就不能再涨价。例如此次联合利华涨价之后,以至于有人严厉质问“联合利华顶风作案的底气何来?!”有人则感叹“联合利华顶风涨价,约谈缩水”。

  一类观点则坚决反对约谈,认为约谈是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经济,是倒退也是越权。代表观点则是“约谈是一场闹剧”。

  事实上,这两种观点都太极端。

  对于约谈,国家发改委价格司有关负责人曾经指出:约谈是一种沟通方式,不是行政干预,更谈不上干涉企业定价自主权。

  若回头仔细去查历次约谈的资料,这种说法确实有道理。

  例如,对于啤酒四大巨头的约谈,国家发改委对啤酒价格与成本的困扰表示了理解,只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暂缓涨价,二是不要同时涨价。

  而对于此次联合利华的涨价,发改委有关人士表示,企业涨价是正常的市场行为,在自由的市场环境下,老百姓可根据价格不同自主选择商品。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吴晓华则表示,此前发改委的约谈也不是说不让企业涨价,而是了解企业的情况。产品涨价是正常的市场行为,只要没有违反《价格法》,政府就不能干预。

  “不要涨价当然是发改委的愿望。但约谈仅仅是约谈,当然你愿意理解成复杂的意思,那是你的事。发改委可没那么说。企业签订不涨价协议,也是自愿签署,可不是发改委强制。这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事情。”上述不愿具名的分析师如此分析。

  至于之前开给联合利华的罚单,发改委有关人士表示,罚款并不是因为联合利华的涨价行为,而是因为其在涨价之前多次通过媒体对外放风,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属于“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推动商品价格过高上涨的”行为,构成了《价格法》认定的不正当价格行为,因此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处罚。

  事实上,类似的处罚对于日化巨头而言早已经不是第一次。

  欧洲国家对宝洁、联合利华、欧莱雅等日化巨头违法涨价进行过多次处罚。在截至2010年底的5年当中,欧盟针对价格联盟操纵市场价格的行为总计开出了120亿欧元的罚单。今年4月13日,欧盟对日化巨头宝洁公司和联合利华公司处以3.152亿欧元罚款,理由是这两家跨国企业联手操纵欧洲市场的洗衣粉价格。

  今年3月,在洗发、护发产品领域占70%市场份额的宝洁、欧莱雅、汉高等8家化妆品制造商,在西班牙被发现结盟操纵价格达20年,被西班牙政府处罚5000万欧元。3 月3日,西班牙国家竞争委员会一份声明说,8家美容产品制造商1989年至2008年期间结成联盟,对在西班牙市场销售的美发产品实行共同定价。调查显示,这些企业每半年开一次会,讨论并制定产品价格和其他企业策略。

  “对于竞争领域的企业合理涨价,国家无权强力干涉;但对于有些企业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大型经济体的联盟和联动来达到涨价并达到‘挟持’市场的目的,相关部门不仅要约谈,还要依法处以严厉打击。”上述分析师指出。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