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13日 07:31 来源:北京日报
中关村企业以专利实现盈利
去年专利技术交易额超百亿元
中关村企业北京金伟晖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是家石化类技术公司,企业总人数120人,却有一个5名专职和2名兼职人员组成的法务部,法务部的“编制”堪比市场部。
为什么一家不大的公司,要设这么正规的法务部?原来,金伟晖的主要收入,既不是卖产品,也不是卖服务,而是“销售”专利及专利衍生产品。
“过去5年,公司通过专利许可及专利衍生产品的收入近6亿元,占公司总收入的比重接近90%。可以说,专利就是公司的生命。”金伟晖副总经理刘常青解释,成立法务部就是为了专利的申请、授权和许可使用。
金伟晖的第一项专利许可使用发生在2004年5月。彼时,金伟晖历经3年成功研发出“烃重组技术”。同等规模的生产线,采用该技术,投资能够降低20%至30%。
不过,对于当时的金伟晖而言,虽然技术在握,却不具备自行制造生产线的实力。“计算机行业是标准的行业,硬盘、USB接口都是统一的标准,但石化行业不同,炼油的设备都是非标准的,每一套装置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制造成本动辄上亿元。”刘常青说,对于民营小企业来说,一开始只能卖技术,提供工艺包、技术路线和加工方式。金伟晖选择了先申请专利,再进行技术许可的模式。
路线确定了,何时进行技术输出也是横亘在公司面前的一道难题。2003年7月4日,金伟晖申请了“烃重组技术”专利,2004年1月28日该专利公开,2007年1月17日获得授权。公司选择在专利公开后进行商业推广。
刘常青解释,如果在专利刚申请或者申请前就和客户洽谈商业合作,容易遭遇信息泄密等风险,但若等到授权之后再商谈,市场机会稍纵即逝,公司经营不允许等待太长时间。“专利公开后,虽然还不足以完全保护自己,但如果发现有人侵犯我们的专利,我们可以提出警告,一旦获得授权,即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2005年,在中石油某分公司完成生产线配套安装、专利技术指导等一系列工作后,金伟晖得到了第一笔1100万元的专利许可费。
专利许可仅仅是第一步。金伟晖凭借“烃重组技术”这项核心专利,相继开发出和专利有关的关键设备、控制系统、仪表和三剂(溶剂、催化剂和助剂)。“客户购买了我们的专利许可后,就需要购买这些设备、控制系统、仪表和三剂,否则技术就无法发挥作用。”刘常青说,该专利技术后来还出口到尼日尔、乍得等3个国家。
尝到甜头的金伟晖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截至目前,公司已拥有国内外专利180件,其中国际专利34件,标准95件,商标76件。现在专利申请量还以每年近百项的速度不断增长,形成基本专利、改进专利加外围专利的保护网。金伟晖成立以来,已实现210套石油化工装置的工业应用,技术性收入接近6亿元,核心专利技术被中石油、中海油、中化国际等推广采用。
2008年,实力明显增强的金伟晖投资新建了一个生产基地,实施自己的专利技术,同时涉足石化高端产品制造业。“通过技术专利化到专利产业化的途径,公司的研发能力迅速转化为盈利能力,迅速做大做强。”刘常青说,截至今年4月底,金伟晖已拥有近8亿元资产,十年来增长了1600多倍。
像金伟晖这样的公司,在中关村示范区还有很多。中关村知识产权促进局提供的数据显示,示范区企业专利申请量从2005年的4607件增加到2010年的14806件;专利授权量从1409件增加到8834件,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2010年,示范区企业的专利技术交易额超过100亿元,是2006年的4倍。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