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揭秘精准宏观数据预测背后

2011年06月14日 17:37 来源:《财经网》

  【财经网专稿】记者 鲍喆 最近关于路透社“精准”预测CPI在网络各大媒体闹得沸沸扬扬。近两年路透社共预测准确7次,这里面固然存在国家统计部门人员泄密的可能性,但事实上,与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的难以预测相比,像CPI这一类的经济数据可行的预测方法也已经非常成熟,CPI预测领域出现“章鱼哥”亦不足为奇。

  著名统计学专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若恩教授接受《证券市场周刊》记者采访,对CPI的预测精度作了总结。他指出,国家统计局现在公布年同比数据的同时也公布月环比数据,在统计局没有对CPI数据进行季节调整的前提下,只需把12个月的月度环比数据叠加即可获得年同比数据。所以机构要做的只是预测最近一个月的月度环比数据。而且随着农业部、发改委公布关于农产品、食品的数据频率越来越高,机构在预测时也有了越来越多的数据支持。在此基础上月度CPI同比增速的预测精度就更高了。

  以《证券市场周刊》发起的“远见杯”预测为例,从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就有6个月的CPI预测均值与真实值的差距在0.1%以内。甚至有两个月的CPI预测均值与真实值相同。

  即使是提前一个多月就进行预测,今年前4个月,机构们的CPI预测均值也有两个月与真实值完全一致。

  而且,通常财经媒体在进行宏观经济数据预测时一般采用的是十几家甚至几十家机构预测的均值,即使有几家机构能获得真实数据,也会被其他机构平均掉,不会对最终的均值产生太大的影响。 从预测的历史规律看,在数据出现拐点时,预测的误差一般会加大,而在正常时期,例如近些年,预测的精度确在提高。

  记者调出往期“水晶球”数据时发现,即使在预测均值与真实值有较大差异的月份里,仍然会有少部分机构给出的数据与真实值相当接近或趋同,但遗憾的是,在50多家机构参与预测的大样本区间里,这些“少数派报告”并不会因为精准而在计算均值时权重有所增加。

  相信随着国家各部门信息公开的越来越全面,CPI的预测将越来越准确,这对提高政策调整的前瞻性无疑具有更大的意义。

  (证券市场周刊供稿)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