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17日 12:12 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
风机制造:大洗牌前夜?
几年来备受吹捧的“轻资产”模式,有可能成为中国风机制造业的“阿喀琉斯之踵”
文 | 戴喆民 编辑 | 何伊凡
“风电行业要出大事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知本刊记者。
并非危言耸听,实际上,最近几个月来,多起风机集体脱网事故所造成的影响已引得行业内人人自危。更多离奇事故正在不断发生,风机倒塌、着火,叶片、主轴断裂,齿轮箱损坏,控制系统失灵以及解体—多年沉疴突然集中爆发。
然而,不久前这个行业还在资本助力之下大放光彩。就在2011年1月,风机霸主华锐风电登陆A股,在沪市主板创下最高发行纪录,其董事长韩俊良身家超过百亿,而上海证券界元老尉文渊与阚治东,两人合计持有的华锐风电股权上市时价值也接近百亿,仅仅通过华锐风电上市而获亿元身家的自然人就多达数十位。
在过去数年间,风电行业迅猛发展,据统计,中国目前已有风机制造企业约八十家,其中整机制造商也有二三十家。新增装机速度持续多年在100%以上。这个新兴行业成了顶级富豪孵化器,大批的新生亿万富豪借助这个行业而发迹—2007年金风科技上市首日,就曾制造了28名身家超过亿万的富翁。
不过,在风电盛宴渐入高潮之际,冷气流骤然而至。在今年4月下旬公布的新版发改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风电行业遭遇低调处理——在受鼓励的新能源门类中,已几乎见不到风电的身影,只是在风光互补系统中被提及。
政策面趋冷背后,折射的是行业乱象。这一幕也曾在光伏行业发生,当年无锡尚德登陆纽交所之后,其创始人施正荣成为中国首富,而光伏组件行业旋即进入红海。就风机行业遇冷,知情者认为,问题根源在于中国风机制造商的轻资产发展模式,而该模式至少在2009年还大受追捧。
“这是中国工业的通病。”上述人士称。中国风电行业的狂奔,看起来不过像是在沿袭着汽车、机械等一系列工业制造的老路前行—光鲜外壳之下,缺乏持续动力。“你所看到的繁荣和人的虚胖实际上差不多。”他说。
中国风电行业终于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轻资产”模式变异
狂风中,一台风机的叶片越转越快,突然,随着一声巨响,三片叶片从根部断裂飞出,机箱完全解体,碎片四散,塔筒几乎彻底倒塌。这个骇人的过程看上去,就像是有人在机箱中放置的定时炸弹发生爆炸。实际上,这是一次风机失控事故,最终导致了风机解体。这段来自国内某风场的视频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
风力发电机本来按照额定转速匀速运转,约20转/秒,不过一旦速度失控,转速马上会提高几倍,这也就是业内所说的“飞车”。“飞车”十分危险,可能造成风机倒塌甚至机毁人亡。这种严重的事故,如今在风电运营中频繁发生。
这也正暴露出国内风机制造中最核心的问题。“发电机、齿轮箱、控制系统和叶片等来自不同厂家,又没有自己的设计,拼装之后往往出现缺少优化、匹配的问题。”上文中的业内人士表示。
一系列事故引发对风机制造商“轻资产”模式的反思,这种模式指的是风机制造商将各种零部件的制造外包,自己则专注于设计开发和市场推广等业务,该方案可以极大地降低企业的资本投入。它与重资产模式各有优劣,两种模式在国外先进厂商中都有不同追随者——维斯塔斯奉行全产业链战略,而通用电气大量零部件来自外购。
虽然轻资产模式在全球风机制造业界并不鲜见,可来到中国后它渐渐长成一个怪胎。“制造业的最高端是设计,轻资产模式的核心价值也正在于此。但中国很多厂商却缺乏自己的设计和研发,这让风机成了照猫画虎似的简单组装产品。”三一电气总经理吴佳梁说。三一集团是中国重工之王,它在2008年进入风机制造行业,准备从发电机、叶片、增速机控制系统到海上安装施工设备等进行全产业链布局。
“通用电气对所有零部件的制造工艺和认证流程都有一套自己的标准,也就是说,零部件厂商需要完全根据通用电气的标准和要求来生产。”一位熟悉国际风机企业的人士称。建立一套独立标准和规范体系意味着需要拥有自己的设计研发能力,“国内企业情况完全相反,不仅普遍缺乏这种能力,甚至在研发方面意识都远远不够。”前述业内人士透露,即使是三一电气,因为要尝试自主研发,也因而失去了大量市场机会。
从海外购买许可证生产风机的路线,国内风机制造企业不断复制。简单说,也就是从国外购买设计图纸,再采购各种零部件并完成整机组装,然后销售给客户。这个过程如此简单,而且拓展市场相当迅速,大批企业趋之若鹜。“但风机毕竟是一种高技术发电设备,这种片面追求高效率的策略会埋下巨大隐患。”前述业内人士称,中国风力情况与气候环境和欧洲沿海大不相同,而后者是风电技术主要输出地,照搬照抄显然行不通。
吴佳梁将这个过程比作早年的“装电脑”。“就像二十年前的中关村,有很多组装电脑的公司,它们买到电脑各种零配件,然后进行组装。虽然有一段时间的繁荣,但走到现在却已经回归,那些小公司绝大部分都已经消失了。”
风机制造商买来的图纸往往没有核心代码,“这就像一个黑匣子,即使接上发电机、齿轮箱、叶片等各种零部件,但制造商根本不知道怎么优化,怎样让这些零部件之间更好地匹配。”吴认为这是“飞车”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当风变大时,叶片需要收起来一些,但因为控制系统和叶片配合不够而没有收起,就有可能折断。或者叶片转速没有及时慢下来,也会造成发电机被烧毁。
前述业内人士并不认为所有的制造商都需要经营全产业链,“但必须得对每一种零部件都有足够的了解。”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对每一种零部件及它们之间的匹配都进行充分试验。例如研究叶片长时间受到弯折时能否恢复,风速10米的时候,齿轮箱和发电机之间能不能匹配,等等。在经过大量零部件和整机试验后,风机制造商们才能向零部件供应商提出定制标准和要求,并将所得到的经验和参数移植到风机的“大脑”—控制系统中,如此才算具备设计能力。
简单的试验平台和薄弱的研发投入,使国内风机制造商离这种制造业的最高境界显然还相去甚远。在不断高涨的“自主研发”呼声中,风机制造商也试图对设计图纸进行一些修改。可因为缺乏对整体设计的通盘了解,修改往往只涉及一些局部零部件,结果反而新问题不断。
“它们中的大多数都不可能对叶片增加多少硬度提出具体要求,因为其自身根本就不了解。”那位业内人士称。
难咽的苦果
近几个月,风电业很不平静,这容易令人联想到“并网”这个老话题,不过,这一次的矛头并非更多指向电网公司,而是对准了风机设备。
2011年2月24日,中国第一个“风电三峡”甘肃酒泉的风电场因为短路事故造成598台风机集体脱网,给整个西北电网运行带来极大影响。而这只不过是序幕。根据电监会的通报,4月17日,在甘肃酒泉地区和河北张家口又发生两起事故,分别有702台和644台风机集体脱网。实际上,4月份还发生了多次类似事故。近期,甘肃酒泉再次发生一起规模更大的1278台风机脱网事故,刷新风机脱网事故的“纪录”。
电监会根据调查结果指出,当前风电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四大问题:风机多数不具备低电压穿越能力,风电场建设施工质量问题较多,大规模风电场接入带来电网整体安全性问题,风电场运行管理薄弱。
参与事故调研的国家电网人士亦向本刊指出,风机厂商还需要在风机运营后持续跟踪,并参与风电场设计。“维斯塔斯等国际厂商绝不会仅仅关注自己的产品,更多还要跟踪风电场运营,参与风电场设计。而国内这几年风电发展太快,风场业主抢工期、抢设备的背景造成了风机供应紧张,风机制造商自然很少关注这个领域。”他说。
与此同时,风机价格正在不断压低,一次次撞击着制造商心中的成本底线。“如果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发,一味地生产和拿市场,肯定会把价格降得很低,但这样会让这个产业完蛋。”一位通用电气的相关人士忧心忡忡地告诉本刊,“这个行业马上就会开始大洗牌。”
查阅几个重大项目的招标情况就能发现,从去年年末有些风机价格已卖到每千瓦3400多元,这几乎只有2008年风机设备平均价格的一半,再向下压,就会彻底击溃很多企业。
风机价格剧烈下跌来自两股压力。某些一线大型风机企业正在实行的策略就是不计成本地压价,并希望借此挤出竞争者,能在市场中占据更大份额,从而在未来赢得话语权。而另一些抱着投机目的进入风电行业的企业,已感觉到大势不妙,也正在疯狂甩货,想就此逃离这个泥潭。
“风机行业简直就是当年彩电行业的翻版。”前述业内人士断言。1996年,长虹首次提出降价,之后引发了彩电业降价狂潮,国内彩电企业从之前的120家锐减到降价后的10家。但降价之后,彩电价格一蹶不振,直到液晶电视逐渐取代显示管技术后,才略有起色。
殷鉴不远,能够幸存下来的风机企业是否能沉下心培育自己的核心设计能力,尚无从知晓。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即使大批企业被迫出局,故事也并未结束,它们会丢给买主巨大的包袱。
风机不同于普通设备,它有超过20年的寿命,而且都在户外运行,一旦制造商消失,售后维护将成为巨大难题。贪图一时便宜的业主,只能咽下苦果:一方面发电量难以保证,另一方面,风场都是通过银行举债兴建,巨额的利息等费用将无法逃脱。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