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联手德国中国电动汽车强力补钙

2011年07月08日 22:59 来源:华夏时报

  《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现状调查》后续报道

  本报记者 翟亚男 北京报道

   6月28日,中德两国共同发表《中德关于建立电动汽车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两个汽车大国的正式联手,意味着未来各自500万辆的电动汽车目标将由此加速。联合声明中还强调,中德双方将全力支持上海大众开发电动汽车,提高本土化研发能力,通过项目逐步建立上海大众完善的电动汽车开发能力和体系。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徐长明向记者表示,这项声明的签署表明了我国发展电动汽车产业的迫切性。从技术、路线到车型、标准……中德联手后,一系列困扰中国电动汽车发展的问题能否迎刃而解?

  借道德国

  填补技术之殇?

   根据工业与信息化部的初步规划,到2015年,我国纯电动车的产量要达到25万辆,占当年产量的1%。对此,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工信部前部长李毅中日前在一次论坛上指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快慢,取决于动力电池等关键技术能不能取得重大突破。

   “当前需要解决制约电动汽车产业化的几个技术难点已经找到,最重要的是电池技术问题。”李毅中强调,“当前汽车用动力电池主要是以磷酸铁锂、锰酸锂为主作为正极材料,其性能、寿命等指标还不足以使纯电动汽车完全替代燃油汽车的所有功能。”能量密度、寿命、安全性、价格以及重量、充电时间等都是影响电动汽车商业化的重要指标。

   据了解,目前,国内电池能量密度只有100Wh/kg左右。据测算,电池能量密度达到500Wh/kg以上时,纯电动汽车续驶里程才能与传统汽车相当。中德在电动汽车产业的联手,似乎为这一目标提供了可能性。

   德国的电动汽车发展计划特别关注汽车动力电池的关键技术,提出了300-500欧元/kWh的成本目标,认为这是电动汽车进入市场绝对必要的条件。目前计划至2015年,电池能量密度达到200Wh/kg。但这样的成本目标还是难以使电动汽车具备市场竞争力,德国人正在研发新一代的电池,其电能密度的目标是1000Wh/kg。

   业内人士认为,中德两国开展合作,一方面可以发挥中国车企成本控制能力较强的优势,这将有助于合资车企生产出价格相对低廉的电动汽车;另一方面,德国车企在整车系统集成、电控系统研发等方面拥有深厚的技术底蕴和丰富的经验,这有利于保证产品品质,以达到双赢效果。目前中德两国已经在同济大学建立了“中德电动汽车联合研究中心”,未来两国在电动汽车技术研发方面的合作即要牢牢依托这一国家层级的平台。

  纯电混动

  并驾齐驱?

   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热炒已久但至今未正式出台的前提下,中国与德国明确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有业内人士就此解读认为,这意味着中国汽车行业关于新能源汽车的路线之争似乎有了眉目——历经多轮反复后,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并存的技术发展路径最终胜出。

   作为德国发展电动汽车的纲领性文件,德国《国家电动汽车发展计划》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该《计划》显示,德国将发展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作为主要技术路线。

   国家科技部高新技术产业司副司长张志宏最近在公开场合透露,“十二五”期间,科技部规划的主要目标还是要围绕电动汽车这一方向,重点支持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同时兼顾燃料电池和混合动力关键技术研发。他表示,今年上半年科技部已经启动了第一批“十二五”项目,整体安排资金9亿元,主要从科研角度支持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研发。

  充换电标准

  不再空白?

   在日前举行的2011中国清洁电力论坛上,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中心副主任刘永东指出,电动汽车及充电设施国际标准化活动十分活跃,中国必须紧跟国际步伐,将我国的经验和要求反映到国际标准中。

   刘永东的另一个职务是“能源行业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据他透露,目前《充电站设计规范》和《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电能计量标准》已经完成审查,即将报批;《电动汽车电池更换站通用技术要求》等9项标准正在征集意见。

   “智能电网的改造需要大量的投资,建立经济、方便、实用的充电网仍然需要统筹规划、逐步实现。”李毅中说。尽管充电站建设需要大量资金,相关标准还未最终出台,但这并未阻碍地方加速建站的步伐。

   记者日前从国家电网北京公司了解到,西直门电动汽车充电站新建完成,这是北京市第一座进入二环路的电动汽车充换电站,意味着北京电动汽车充换电站5公里服务半径的蓝图正在逐渐变成现实。按照相关规划,北京5年内将建成以256座充换电站为骨架,210座配送站为网点的分区分级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满足各类电动汽车的充换电需求,其中385座是面向私家车主的乘用车充换电站。除北京外,济南、杭州等城市都明确表示,将在“十二五”期间初步建成服务半径不大于5公里的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

   国网能源研究院院长张运洲向记者介绍:“德国政府强调从能源系统整体优化角度看待电动汽车发展,认为基础设施与智能充电是电动汽车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政府已启动8个区域示范项目涵盖零部件、整车、基础设施、运营系统、智能充电等多方面的整体解决方案,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

   据了解,目前,德国在电动汽车基础设施方面主要研究整车充电方式,西门子、博世等德国装备制造企业已具备全套充电设施研发生产能力,并参与了柏林、伦敦、新加坡等示范项目。

  (本报实习生王朦朦对本文亦有贡献)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