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达芬奇也能加工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03 15:30 来源: 法制晚报继“公开信”之后,达芬奇家居给本报发来声明,除了对一些问题进行回应之外,还声称“媒体应该尊重事实,并认真核实相关情况再作出结论,这是一个媒体成其为社会公器的前提”,并认为“除了部分媒体能够客观报道以外,也有部分媒体是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妄下结论,误导公众”。
“部分媒体能够客观报道”,当中所指的部分媒体,应该包含《法制日报》以及《北京青年报》,因为在达芬奇的官网,他们对相关报道进行了引用,例如“《法制日报》:一日游是合法的”;“《北京青年报》:达芬奇消费者受惠一日游”。
什么是客观报道,不需要涉嫌造假的企业来教导。倒是达芬奇自己,引用媒体的客观报道时,有没有进行“主观加工”?
笔者查阅了《法制日报》和《北京青年报》,发现原标题分别是《达芬奇公益律师团解析:“一日游”不违法》以及《达芬奇公司称 消费者受惠“一日游”》。
在引用的时候,前半句都被达芬奇去掉了,于是律师解析变成了《法制日报》的观点,达芬奇自己的话变成了《北京青年报》说的话。此外,律师解析的时候还说:达芬奇家具通过“一日游”取得进口商品手续的行为,原产地不能标注为中国境外某个国家。这句话在达芬奇的官网也没见着,那么请问,“断章取义”算不算客观?
看来,达芬奇还在“变魔术”,而且不仅仅局限于家具领域了。
“一日游”也许是不违法的,但即便如此也可能是因为法律存在漏洞,被钻了空子。至于“消费者受惠一日游”,就更是无稽之谈。和真的跑去意大利或者美国镀金相比,在保税区转悠一圈的确省了钱,但这只能说本次忽悠的成本很低廉。至于消费者,说来说去都是掏进口货的价钱买了国产货。
在声明中,达芬奇还说自己“并非家具生产商,不可能获得出口退税”,所以“有关3.6亿元的退税谣言完全是某个媒体的某个记者编造杜撰得出的”。是否真的存在出口退税,是否真的有3.6亿元还需要相关部门的查证,但“并非家具生产商”显然不是理由,作为家具厂商的合作伙伴,私底下“见面分一半”有木有?
达芬奇还提请媒体注意:我们存在的问题是不是行业共性?我们在这个行业里做得相对是好的还是差的——这话听上去很像是在撒娇:抄作业的小朋友不止我一个,干吗打我屁股?
我想提请达芬奇注意,在这个行业里你们做得相对是“大”的。据报道,达芬奇2009年营业收入3.05亿余元,净利润4000万出头。
达芬奇已经承认了卡布丽缇虚假宣传,那么如果真想让大家看到你做得相对较好,为什么不痛痛快快地先给卡布丽缇的消费者办理退货,赔偿损失?
从“made in China”变成“全球采购”,从“达芬奇公司称”,变成《北京青年报》冒号,说明达芬奇一直都是鼓捣文字游戏的高手。他们一开口,大家就要当心。
本报评论员 庞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