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户籍制度改革破茧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05 23:00 来源: 华夏时报公益慈善类、社会福利类、社会服务类直接上“户口”
本报记者 于娜 北京报道
从北京市民政局到国家民政部,今年以来改革民间组织登记管理的新政不断见诸报端,特别是对于公益慈善类、社会福利类、社会服务类社会组织放开直接登记,让被身份问题困扰已久的草根NGO似乎看到曙光。但截至7月份,北京市并没有出现这三类民间组织注册井喷,能够登记的草根组织还是很少数。有专家认为,目前这三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虽然还没有从制度上确立,但至少说明一刀切的社会组织双重管理体制并非铁板一块,民政部门近来就此曝光频繁,表现出体制改革日益临近的动向。
民间公益组织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中国兴起,估计目前在全国已有二三百万个,截至2010年,在民政部门注册的社会组织约44万个,其中社会团体24.3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9.5万个,基金会2600多个。这说明90%的民间慈善公益组织没有民政注册或是进行工商注册,以商业身份做社会组织的事情成为国内的一个特有现象。原因在于按照目前的规定,社会组织如想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必须首先找到政府部门作为业务主管单位,此一项规定就将绝大多数民间组织拦在门外。
社会组织蓬勃发展的现实,让管理问题再也无法回避,个别地方政府率先试水改变一刀切的双重管理体制。深圳在2008年率先做出“破冰”之举,对工商经济类、社会福利类、公益慈善类三类社会组织实行“无主管登记”。2010年2月,北京首次明确社会组织“直接登记”试点,中关村园区的社会组织设立可以直接向民政局登记,不再需要挂靠。
在今年“两会”期间播出的央视一档访谈节目中,“瓷娃娃关怀协会”创办人王奕鸥作为民间公益组织的代表见到了民政部部长李立国,有机会提出了包括民政注册难在内的问题。成立于2007年5月的“瓷娃娃关怀协会”是一家为全国脆骨病等罕见病患者提供服务的民间公益组织。3月29日,不仅李立国部长来到了“瓷娃娃”办公地,北京市民政局还现场给他们颁发了民办非企业注册证书。“比我们更努力的草根组织有很多,但他们都还无法取得民政注册。”王奕鸥说,同部长“连线”能起这么大的作用超出了她的意料,此前“瓷娃娃”在谋求“合法”身份的日子里一直屡屡碰壁。
“瓷娃娃”走的是“绿色通道”。北京市民政局年初发布消息,包括工商经济类、公益慈善类、社会福利类、社会服务类等四大类社会组织,今年可直接到北京民政部门办理注册登记手续。此前在去年5月,北京市民政部门首次明确提出建立“一站式”登记服务工作机制,即在登记环节开辟“绿色通道”。“绿色通道”包括三项承诺: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登记许可事项和为当事人联系业务主管单位。涉及民生的社会组织,如公益类、慈善类等被纳入服务范围,而且如果找不到业务主管单位,民政部门还可“兼职”主管单位。
民政部今年也由地方民政局试点的背后支持者走向台前,国内多家媒体曾刊登了这两条消息:一个是7月4日,在2011年民政工作年中分析会上,民政部部长李立国表示,民政部门对公益慈善类、社会福利类、社会服务类社会组织,履行登记管理和业务主管一体化职能,这意味着上述三类社会组织将可直接登记,改变之前的双重管理门槛。还有此前李立国部长今年4月在调研“瓷娃娃”时表示,目前北京市推进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做法,有利于培育扶持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发展壮大,应在全国提倡和推广。
根据北京市民政局官网的社会组织信息公布数据,今年1月至7月,由北京市区县级民政局作为业务主管单位登记注册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有15家,基金会有7家,去年同期这两组数据分别是17家和8家,从绝对数量看今年低于去年。另外,其中今年新登记的15家民办非企业中,像人才管理服务中心、养老院、老年公寓、文化教育培训学校等也在其中。
一位草根组织的负责人表示,官网名单中也就两三家算得上是真正的草根组织,并且他们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和执行力还很一般,而一些很有影响力的草根组织都没有出现,不知道是他们没有得到消息,还是其他原因。他觉得试点终究不等于体制改革,在诸多不确定条件因素之下,失望者数量肯定要大于幸运者。像业内知名的北京慧灵智障人士社区服务机构、北京红枫妇女心理咨询服务中心等草根组织遇到的情况是双重管理的体制并没改变,“直接登记”仍需要按规定找到对口业务主管单位。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创新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邓国胜认为,轻审批重监管思路的转变对民政部门是一次挑战,目前政府的监管能力跟不上社会组织的发展。他表示政府监管重在对NGO行为的规范,同时还要靠社会民众监督和内部自律。
“瓷娃娃”另一位创办人黄如方说,他了解到一些民间组织只埋头苦干而对传播重视程度不够,他认为民间组织要借鉴企业品牌传播的技巧和能力,把项目做好是口碑的基础和核心,绝对不能因为是民间的、草根的,就可以在专业性上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具有专业印象才可赢得信任。
据悉,民政部对《基金会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修改稿已于去年底上报国务院法制办,其中《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修改稿中,对双重管理体制将有所突破。而民政部今年以来的高调表现,让外界感觉对双重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正在加快。
案例
“慧灵” 无奈的公关小组
北京慧灵智障人士社区服务机构的创办人孟维娜曾拿着报纸找到了北京市民政局,“他们说你误会了,‘绿色通道’不是针对你们,那些不能归类确定对口业务主管单位的民间组织才可以直接登记。我又提出可不可以改个名字不叫智障人士服务,民政局说现在改也不行了,你们已经既成事实了。”成立于2000年的“北京慧灵”为智障人士提供职业培训服务,在各地的10多个慧灵中,只有北京慧灵至今难以完成注册登记,还属于工商注册的企业身份。
“我和市民政局和民政部负责民间组织登记的工作人员都成了熟人,他们说你们没有同业务主管单位搞好关系,他们也没办法,让我们自己努力去公关。”孟维娜说,同事们提出她的方式太“硬”,通过开会民主决策让她不要出面了,她还是接受了。去年北京慧灵专门成立了一个民非企注册公关小组,孟维娜不在其中,公关小组所有的成员都特意选择了北京本地人,负责人李萌是一位温柔大方的年轻女孩,不过一年多过去了公关小组仍毫无进展。
“我们有像水一样的性格,容器是方的,我们就是方的,容器是圆的,我们就是圆的,这个容器就是社会环境。无论在什么环境下,我们都要保持积极,默默服务,大声表达。”孟维娜相信破除“双重管理体制”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北京慧灵只要走下去迟早会获得民政注册。
“红枫” 换名才能登记?
相比之下王行娟的心情很焦虑,81岁的王行娟亲手创办的“红枫妇女心理咨询中心”已经走过23个年头了,“我做到头发全白了都没有得到民政注册,只有期望下一代人来完成了。”
王行娟在1992年就开办了妇女心理咨询热线,至今已接到了14万个电话,每个月都有100多名志愿者在“红枫”接听热线,红枫今后还要扩展心理咨询工作,身份问题解决不了让王行娟担心很难获得政府认可。
为了获得民政注册,她从1996年开始找过一些研究院和协会,但这些单位都不具备作为社会组织主管单位的资格,之后她又找到市委社工委、市妇联、市民政局,交了各种资料后,得到的答复还是要找一个业务主管单位。
最近“红枫”的工作人员从有关部门得到一个消息,如果他们能重新起一个新名称,民政登记问题应该可以很快解决。那“红枫”这个已经存在了23年的公益品牌怎么办?只能自生自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