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流通亟待提高产业效率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1 08:43 来源: 国际商报
资料图资料图

  我国现代流通体系是最终形成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格局的基础性因素,是促进消费、拉动内需、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先导性力量。近年我国流通领域仍存在着“低水平扩张、低层次竞争、低效率运行”现象,流通产业的整体效率和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展望“十二五”,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是建立相对完善的现代流通体系,提高流通产业效率和核心竞争力。

  “十二五”时期流通产业发展主要任务

  建立促消费的长效机制

  “十一五”时期,尤其是2008年下半年开始,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严重冲击,保持经济和社会的平稳发展,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出台了《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研究制定了家电汽车下乡、以旧换新等一系列直接运用财政补贴手段刺激消费的措施,实现了我国消费政策的重大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由于宏观经济形势发生变化,以及消费政策存在边际效应递减问题,因而如何保持消费政策的一致性、长期性、稳定性,特别是与时俱进,将这些应急政策设计转变为促消费的长效机制,成为2011年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同时还应该看到,现阶段影响我国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在收入之外,由社会保障体系和福利制度等不健全引发的不敢消费,由假冒伪劣商品、欺诈和不合理的霸王条款等引起的不愿消费等问题,也制约了我国居民消费潜力的释放。未来我国仍需在建立健全消费政策、切实保护消费者利益、维护市场稳定等方面进行重大的体制性改革与创新,而如何做好流通环节工作,切实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真正给广大消费者提供值得信赖的安全消费环境,仍是2011年流通工作的当务之急。

  加快转变流通发展方式

  勿庸讳言,近年我国流通领域也存在着“低水平扩张、低层次竞争、低效率运行”的现象,流通产业的整体效率和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由于粗放经营和管理,流通产业整体处于高毛利、低净利状态。据有关专家测算,目前流通领域全行业平均赢利率不到2%,而费用率高达20%左右。少数快速发展的大型连锁企业只在个别地区和城市形成了局部的流通优势,尚未形成全国性优势,更谈不上形成国际影响。大多数商业企业只是出租或引厂进店经营,缺乏自主经营和创新;一味搞价格促销,忽视服务理念和方式的转变、服务质量的提升;只重视商品销售环节,不做采购、设计、策划、物流等全过程的通盘谋划与实践,现代供应链也还停留在概念阶段。因而,如何切实转变这种低下粗放的增长方式,走集约、效益、可持续发展之路,确保“十二五”我国流通产业和商务事业开好局,起好步,是2011年中国流通产业发展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适应城镇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

  近年我国城镇化加速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如火如荼。无论是从城镇化建设与流通产业发展的相关关系上进行学理考量,还是对一些区域经济板块的一体化实践作总结分析,都很容易看出,流通产业在城镇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热潮中理应并正在发挥特殊和重要的作用。城镇化的推进,城镇化率的提高,都有赖于发挥流通产业提供就业渠道、拓展城镇边界、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满足城镇居民各种消费需求等基础性、保障性作用。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一体化的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区域流通产业的优先发展、重点发展既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得力手段,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应有之义,唯其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使区域内各类资源互通有无,把资源配置到最能实现效益和最能促进一体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和区位。如何通过合理规划布局城市商业网点、打造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构建区域性商贸流通体系等等,加快推进城镇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将成为我国流通产业发展过程中令人瞩目的热点。

  加快制定产业长远发展战略

  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我国流通产业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十二五”时期,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以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扩大内需等重大战略的实施,需要强化对发展现代流通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加快解决市场流通领域长期存在和不断出现的深层次矛盾和现实问题,从而促进流通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所有这一切都迫切需要加快研究制定系统和科学的流通产业长远发展战略。2011年是规划之年,要通过科学编制《商务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总体规划和国家级专项规划《国内贸易发展规划(2011~2015年)》,并结合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大方向,着手流通产业长远发展战略的总体性和前瞻性研究,进行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

  时代赋予流通体系全新内涵

  “十二五”流通产业战略地位提升

  “十二五”时期,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中心任务是建立相对完善的现代流通体系,提高流通产业效率和核心竞争力,更好地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时代已经赋予我国现代流通体系全新的内涵:它是高效配置国内外两种资源、充分利用两个市场,最终形成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格局的基础性因素,是促进消费、拉动内需、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先导性力量,是降低经济运行成本、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提升我国综合经济实力的关键手段,同时也是我国维护经济安全、保障民生等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流通体系复杂庞大。综合国内外理论和建设实践,根据我国的发展现实,其主体框架应由技术设施体系、制度体系、组织体系、产业体系、理论与人才体系五部分组成。在这五大体系中,制度体系、理论与人才体系是基石,具有保障和支撑作用,组织体系和产业体系是主体和中心内容,而技术设施体系则是引擎、载体与手段,五大体系相辅相成,既相互制约又融合促进。

  持续投入架设高效的技术设施体系

  流通技术包括运输技术、仓储技术、装卸搬运技术、包装技术、配送技术及流通信息技术等涉及流通环节的多种技术。流通设施是流通的场所、设备和渠道等,其节点要素包括批发市场、各种零售市场、仓库、物流中心、车站、码头、空港等流通据点,线路要素包括连接这些据点的公路、铁路、航线、管道等运输线路。流通设施是流通的物质基础,也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现代流通技术设施体系中的基础设施、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具有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特质,应有公共财政的大力投入和支持。以“双百市场工程”等为载体,“十一五”时期我国为搞活流通,促进消费,加大了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冷链等方面的国家与地方公共财政的投入,但力度和覆盖面还远远不够。未来仍需要加大在大型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心、大型电子商务平台等方面的投入,加快形成全国性的骨干流通设施体系;加大在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物联网等方面的投入,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对先进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

  抓大促小构建有机的现代组织体系

  流通组织体系由大中小流通企业、流通合作组织、参与市场流通的自然人等多种流通主体组成。不同性质的流通主体又可以细分成多种类型,如流通企业可分为连锁经营企业、非连锁经营企业,流通合作组织可分为采购合作类流通合作组织、销售合作类流通合作组织、供销合作类流通合作组织。当前我国流通组织构成在世界上是最复杂的,这种生态一方面说明我国商贸流通独具特色、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另一方面也就需要在相关政策制订和实施时既要坚持公开、公平原则,又要充分考虑各种流通组织的差异性,区别对待,适度倾斜。

  强健有机的现代流通组织体系,意味着在发挥大型流通企业的导向与示范作用的同时,巩固和强化中小企业的基础性作用;在坚持和深化开放的同时,注重调整外资的业态与区域结构,遵循和践行内外资平等竞争的规则;在鼓励连锁经营,提高流通规模化、标准化的同时,保护小型、微型企业的单体与特色经营。要坚持不懈地继续推动落实国家关于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意见,显著改变商贸流通“发展空间大、生存空间差”的客观环境。

  调整优化构筑合理的现代产业体系

  构筑合理的现代流通产业体系,一是注重改造提升传统行业与业态,推进组织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有效提升技术、管理和竞争水平。与此同时,着力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从而形成宽谱系、长链条、多业态的产业格局。二是维系消费性服务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的均衡发展。一方面面向不断提档升级的城乡居民生活扩大和丰富商品与服务供给,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加快发展物流、租赁、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充分发挥其成长性高、关联效益强、辐射带动和支撑配套作用大等特色优势,形成新的增长点和发展亮点。三是各地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不盲目攀比,不急功近利,而是根据本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基础、区位特征等,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特色流通业。

  务实推进完善现代流通制度体系

  流通制度体系包括流通行政架构、法律规章、产业政策、行业准则、流通标准等,其核心是法律规章体系,包括国家层面和地方性的规范流通主体、流通行为、流通秩序、流通调控与管理等方面的法律和部门规章制度。

  “十二五”时期,应按照十七大确立的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的总体思路,继续进行流通行政管理机构的改革,整合流通行政资源。要本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从机构上实现流通的大管理。在立法方面,一是持续推动出台《市场流通基本法》或《流通产业促进条例》。由于《市场流通基本法》的立法层次高、涉及部门和范围广,“十二五”期间出台有一定难度,但相关的研究、推进工作应持续不间断进行。《流通产业促进条例》的基本内容应涵盖促进中小流通企业发展、促进流通创新、促进城乡流通体系建设等。由于促进条例的基本定位是促进而非管制,更具体和有针对性,相对于《市场流通基本法》,出台的难度较小,要重点推动。二是推动出台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方面的条例。在行业准则和流通标准化方面,进一步研究制订和完善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家政服务、网络购物、旧货、农产品市场、商品信息、物流信息等行业准则和标准,逐步建立起同国际标准接轨的行业规则和标准体系。

  丰富创新打造理论、人才支撑体系

  流通产业的发展和现代流通体系的建设完善需要现代流通理论的强有力支撑。较长时期以来,我国流通理论界和学界综合运用马克思的流通理论、西方经济学及市场学、贸易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在流通理论、政策、实务等方面的研究上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整体上研究力量薄弱、成果零散、影响小,基本停留在流通业界“自说自唱”的阶段,没有进入“主流经济学”的视野,因而建构独立完整、有重要地位和重大影响的现代流通理论体系就成为“十二五”时期的当务之急。

  由于相关教育与培训的缺失与不足,我国现在的流通人才规模、结构、水平难以适应流通产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十二五”时期需要全面加强现代流通人才体系的规划和建设。一是调整和充实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流通相关学科和课程设置,加强师资力量。二是实施人才强商战略,加快流通专业人才储备和培养。在行政管理人才方面,进一步加强流通行政管理队伍建设,尤其是强化基层商务组织,吸引优秀人才参与流通行政管理。在企业人才方面,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对现代流通人才的教育和培训,鼓励支持行业协会、企业内部培训机构、社会培训机构和国外培训机构,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资格认定和岗位培训,共同培养多层次、多领域的流通专业人才,提高流通从业人员素质。

  相关链接

  现代流通体系主要特征

  一是国际化。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阶段,现代流通无论从法律法规、流通政策等制度层面,还是流通市场、流通组织等具体层面看,国内外接轨进程加速,国际市场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流通主体、流通方式跨国整合和拓展的力度进一步加强。

  二是一体化。现代流通体系的一体化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产、流通、消费三大环节一体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流通产业向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强力渗透,其先导性和基础性大大加强,流通决定生产的格局已然形成,现代工农业都是生产、加工、研发、销售、服务的一体化发展,环节上的“大流通”概念已经成为现实。另外,随着电子商务运用互联网络联系由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加快了消费和生产之间信息交流速度,有效减少了流通环节,从而进一步实现了生产、流通、消费的一体化互动循环。二是市场一体化。随着流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现代化流通方式的发展,以及市场分割的制度化障碍的进一步消除,区域市场和城乡市场逐步融为一体,一体化成为现代流通的重要发展趋势。

  三是信息化。以计算机、互联网、卫星技术为标志的信息科技推动了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引起了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发达国家广泛采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流通业等传统产业,极大地提高了产业技术水平,优化了社会资源配置,引领了全球产业调整和发展潮流。在发达国家流通业和先进的流通企业中,信息网络已经成为信息流、商品流、资金流的神经系统,有效地降低了社会交易成本,缩短了交流时间,促进整个市场体系的高效运转。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