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红星照耀太平洋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2 23:36 来源: 华夏时报

红星照耀太平洋?

  雷志华

   以“科研试验和训练”为目的的“瓦良格”号,严格地说还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航母战舰,但这并不影响美国战略界对中国海军现代化的预见性判断。在他们看来,见证了红色帝国苏联衰落的“瓦良格”号,也将见证红色中国的崛起。美国前驻联合国代表罗伯特·C·奥布莱恩最近在日本《外交家》杂志上撰文称,从中国的航母计划来看,随着今年夏天“企业”号航母的退役,美国用来执行全球任务的航母只剩下10艘,而中国仅在亚太地区未来就可能部署5艘航母。

   长期跟踪中国海军发展动态的美国海军军事学院学者吉原俊井和詹姆斯·R·霍姆斯认为,中国的海上力量,无论从军事装备等硬件还是航海技术和作战技巧来看,正让中国的战略家们的理论创新经受考验。在他们看来,中国战略家们理论创新的努力方向是世界海权论之父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的理论。据这两位学者分析,中国海洋战略领域的学者中,多数人重视“制海权”,痴迷马汉的海权理论,希望能从中汲取营养,构建中国版的“海权论”。

   吉原俊井和詹姆斯·R·霍姆斯在书中写道:“对于欧洲人来说,海权现在更多意味着‘警察行动’,而不是决定谁来主宰海洋的武装对抗。”在他们看来,欧美国家已经进入“后马汉主义”时代,而中国还处于迈向“马汉主义”的时代。美国因金融危机而削减军费预算,但中国却正跨入航母时代,这种反向的海洋战略演进过程,很可能为未来的海上冲突埋下隐患。

   在谈到中国海军对美国构成的挑战时,美国军方目前提到更多的还是中国海军的“反介入”战略,即阻止美军进入中国沿海的能力。但吉原俊井和詹姆斯·R·霍姆斯认为,中国的“反介入”战略,只是中国更宏大、更长远的海上挑战美国战略的一个方面,将中国的“反介入”战略与中国野心勃勃的海洋战略混为一谈,会误读中国整体的海权战略。在他们看来,中国海上实力的增强是不可阻挡的趋势,而且中国无疑具有希望“红星照耀太平洋”的意愿。

   与太平洋上半个多世纪来“星条旗飘扬”的现实不同,“红星照耀太平洋”或许只是超级大国崇尚实力政治的惯性思维。“瓦良格”号出海试航,可能会成为中国海军从“近海防御”向“远洋防御”战略转变的开始,后面的路还很长,不确定性因素还很多。

   作为战略威慑和战力投送平台,美国将航母的这一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一旦中国航母形成战斗力,势必大幅拓展中国海军在太平洋的活动空间。与“红星照耀太平洋”的虚幻威胁相比,这一点才是美国的现实担忧。奥布莱恩认为,中国发展海军实力受双重战略驱动,一方面,中国寻求阻止美国和其他海洋强国进入黄海、东海及南海的通道;另一方面,中国通过部署多艘航母和第五代隐形战机,寻求国际威望以及在太平洋和印度洋海上通道进行力量投送的能力。

   依奥布莱恩的逻辑,中国打造航母舰队、增强海上实力,事实上将会催生出中国版“门罗主义”,将美国排除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之外。詹姆斯·R·霍姆斯最近在日本《外交家》杂志上的文章就直接点出了这个问题,他在题为“亚洲版门罗主义”的文章中称,虽然中国不承认其在亚洲推行门罗主义,但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行为却证明它正在这么做。霍姆斯写道:“如果北京追求以其他名称命名的门罗主义,那将是门罗主义的超级变种。”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约翰·米尔斯海默曾撰文称,“随着中国权力的不断增长,它将试图把美国赶出亚洲,就像美国将欧洲大国赶出西半球一样。我们可以预期,中国也将提出自己版本的门罗主义,就像日本在1930年代做的那样。”

   美国以自己的逻辑推测中国可能推行门罗主义,是实力政治思维使然,也是“以史为鉴”的结果。1879年,智利与玻利维亚、秘鲁为争夺南太平洋沿岸的硝石、鸟粪而发生战争,美国本着门罗主义的精神提出“调停”要求。当时拥有先进战舰、海军实力远在美国之上的智利,警告华盛顿不要插手,否则将派舰队炮轰旧金山。这次外交大溃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美国国会迅速通过大力发展海军的计划,让门罗主义有坚强的军事支撑。一百多年后,美国在中国附近海域以及南海频频展示军事肌肉,中国可能会做出何种反应,美国应该再清楚不过了。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