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海之殇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29 15:02 来源: 国际先驱导报

  持续数月的渤海湾溢油事件,至今看上去依旧扑朔迷离。

  8月24日,涉事方康菲石油公司在北京召开媒体发布会,其中国公司总裁在发布会上向公众道歉,同时表示溢油源已经被永久地封堵。但如何赔偿,有关各方依旧语焉不详。

  而环顾当下,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在全球范围内,蔚蓝的海洋正遭遇史无前例的生态危机。原油泄漏、垃圾倾倒、工业排放……当沿海大陆成为各国各地区发展工业的首选地时,当有关专家发出“渤海将死”的警示时,干净的海洋是否注定离我们渐行渐远?

  尽管海洋有着世界上最强的自我净化功能,但这片深蓝抵挡得住人类无休止的侵蚀吗?

  全球海洋环境污染敲响警钟

  三年前所评估的全球仅4%的“干净海洋”未来很难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各种自然灾害,人类对核武器、核工业的开发,客观上也加剧了海洋环境受高危害性污染物侵蚀的可能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邓亚君、罗沙 实习记者许伶俐发自北京、蓬莱 三年前,在由美国科学家绘制的《人类对海洋影响的全球地图》中,除却南极、北极附近少量水域,已经几乎没有哪处海洋谈得上“清洁”。彼时,人类第一次宏观地看到海洋生态系统变得“如此糟糕”。而中国渤海、东海、南海,亦是近岸海洋污染区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今,旧痕未愈,又添新伤。康菲漏油事故迄今两个多月,渤海海域又增加了840平方公里劣四等海水。昔日的海面被一块块丑陋的油膜趴覆着,还有偶尔向外冒出的油花,仿佛正在向人类痛诉这里所遭遇的不幸。

  而“康菲”,与英国BP石油公司一样,不过是撕裂海洋生态的“杀手”之一——这起发生在中国渤海的严重污染事件令不少人想起一年前美国墨西哥湾的漏油事故。尽管海洋有着世界上最强的自我净化功能,但这片深蓝能否抵挡得住人类无休止的侵蚀?

  渤海遭遇“致命一击”

  7月18日,在国家海洋局尚未成立针对漏油事故的联合调查组前,邵文杰到达了山东长岛。他是民间环保组织达尔文自然求知社的工作人员,此行旨在收集康菲漏油事故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

  之前,媒体曾爆出长岛出现鱼类莫名死亡现象,疑与漏油事故有关。但当地渔民告诉邵文杰,鱼类死亡在长岛并非罕见现象,而一些媒体的不实报道却让长岛的旅游形象受损,旅游业因此大打折扣。

  在长岛附近海域,邵文杰并没有发现油污的存在。对此,他的解释是:漏油事故发生已有一段时间,且海中油污会受当地东南风向和洋流方向影响。

  “油污还没有到达长岛”的判断得到了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海洋学院副教授王亚民的认可。他解释称,渤海有微弱的环流特点,其中有支“人字形”的环流,会先到河北、天津、莱州湾、山东,再从蓬莱半岛绕回去,一个周期很长。“不过,所到之处挨个被高酸性油侵蚀一遍,这些油污至少半年到一年时间才能流出渤海,对生态环境影响很大。”

  唐山市水产局工程师刘凤林向邵文杰介绍,当地渔民6月中下旬就发现海面上有大量油污,但直到7月5日方知是漏油事故发生。

  如今,唐山海产养殖业损失惨重。邵文杰沿着海岸线走访时,目之所及尽是大块油污。“海岸上的沙滩剖面里,一层一层可见已经均匀散开的油污。漏油是相当严重了。”他说。

  据统计,唐山现已发现的扇贝死亡率达到70%,而且存活下来的个头都比较小,导致产量下降,销路不畅。邵文杰介绍道,唐山市约有渔民160户,海产养殖面积共有35万亩,目前漏油事故已对当地水产业造成损失高达3亿元。

  类似的情形也在河北发生。媒体披露,仅河北乐亭、昌黎两地,200名水产养殖户遭受的经济损失高达13亿元。

  “渤海的生态系统本身就比较脆弱了,这次的漏油事故可能将对它产生致命的影响。”王亚民表示。

  据《21世纪经济报道》8月20日的报道称,在一份国家海洋局的内部材料《渤海综合整治规划》中,记录了一组令人触目惊心的数据:

  “1979年胜利油田排入渤海的原油达45708吨;1987年秦皇岛港输油站溢出原油1470吨;1986年渤海2#平台井喷,泄漏大量原油……1998年底,胜利油田发生油井架倒塌,持续溢油近6个月……”

  进入新世纪以来,溢油事故并未得到有效遏制。2006年,发生由渤海油轮事故叠加海上油田盗油的渤海特大溢油事故;去年7月,大连新港重大溢油事故更是溢油量超万吨,创下中国海上溢油事故之最。

  对于分布了数十个海上油气田和100多个钻井平台的渤海而言,何时遭遇致命一击似乎只是时间问题。“如果这次不是康菲,还会有下一个‘康菲’出现。”王亚民说。

  “还记得墨西哥湾的海龟吗?”

  虽然漏油事故对渤海生态的影响尚缺乏科学数据和论证,但美国墨西哥湾迄今残留的污垢和大量物种死亡的事实再次向人类证明了海洋环境受污染后的恶果。

  今年4月,墨西哥湾漏油事故一周年之际,有网友贴出题为“奥巴马,还记得墨西哥湾的海龟吗?”的帖子。虽然风光旖旎的墨西哥湾一年后景色依旧,但海滩上会不时出现裹满油污的海龟、海豚尸体以及原油球块。事实上,科学家们仍无法断言这次事故对大部分生物究竟产生了多大影响。

  王亚民今年曾两次赴美考察。在佛罗里达州,他看到了许多接受过救治的海龟。但不少幸存的海龟如今发育畸形。“比如,体表或者眼球下长一个很大的瘤子,因为海龟经常在内湾产卵,而内湾较为封闭的环境往往是受到污染较为严重的区域。”

  今年,墨西哥湾多种动物的死亡数被证明远超往年,而受到大面积破坏的生态环境的恢复还显得遥遥无期。其实,在墨西哥湾漏油事故之前,近年来也有诸多海洋石油污染事件留下了深刻教训——

  2007年11月,装载4700吨重油的俄罗斯油轮“伏尔加石油139”号在刻赤海峡遭遇狂风,解体沉没,3000多吨重油泄漏,致出事海域遭严重污染;

  2002年11月,利比里亚籍油轮“威望”号在西班牙西北部海域解体沉没,至少6.3万吨重油泄漏。法国、西班牙及葡萄牙共计数千公里海岸受污染,数万只海鸟死亡……

  中国环境科学院移动源污染控制研究室主任鲍晓峰表示,海洋石油污染现已是一种常态。“只要你在海港或者有钻井平台的海域查勘,多多少少都可以发现油污的存在。”

  而除了管道泄露和油轮解体沉没,碰撞事件亦是海洋石油污染的一大来源。据王亚民介绍,在全球不少贸易发达的港口,油轮之间因航线繁忙而产生碰撞漏油时有发生。这些污染物累积在一起,数量也甚为可观。

  4%的“干净海洋”在缩小?

  出于洋流、风向,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有绘制《人类对海洋影响的全球地图》的科学家相信,三年前所评估的全球仅4%的“干净海洋”未来很难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此外,各种自然灾害,人类对核武器、核工业的开发,客观上也加剧了海洋环境受高危害性污染物侵蚀的可能。

  中国国家海洋局8月23日公布的“西太平洋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结果(二)”显示,日本福岛以东及东南方向的西太平洋海域已受到福岛核泄漏的显著影响。其中,94%的监测站位样品中检出了正常情况下无法检出的铯-134;还有铯-137和锶-90的含量超标。

  另一方面,今年6月以来,法国某环保组织估计,日本3月11日发生的9级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造成2500万吨残骸涌入大海。几年之内,这些残骸会在太平洋东部和西部各形成一个“垃圾岛”。

  这些数百万吨的残骸包括渔船、汽车、集装箱、冰箱、塑料制品、木材以及橡胶等;其中的船只、汽车等交通工具还会漏油,工业用品容器中也会往外泄露农药、化学制品和其他种类繁多的污染物。

  据了解,这些残骸的移动速度大约是每天5至10英里,穿过太平洋的时间约为12个月。残骸不仅会对环境造成很大污染,对海上船舶和野生动物也将构成较大威胁。

  “综合来看,在海洋污染较为严重的区域,仍以陆源污染物为主。”王亚民介绍道,这些陆源污染物主要包括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水等。“如果陆上氮、磷、油污染严重,也会通过大气降水的形式,汇集到海中,其污染程度并不亚于其他陆源污染物。”

  去年,英国媒体披露的、在太平洋上发现的“第八大陆”——巨型垃圾岛,主要成分就是陆源污染物。

  这一巨型垃圾岛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夏威夷之间。这里是世界上五大海洋涡旋之一,能将数千英里以外的垃圾逐渐“吸”过来。过去60年间,这个垃圾带的面积一直在逐渐扩大。据报道,这里的垃圾多达1000万吨。它们种类繁多,有塑料袋、装沐浴露的塑料瓶、拖鞋、儿童玩具、轮胎、饮料罐甚至塑料泳池……

  已有学者和专业捕捞人士发现,垃圾岛附近海域的海鱼肚子里最多能发现26块塑料碎片。有专家警告称,一些被鱼类吞下的有毒物质也将进入人类的食物链中,危害到人们的健康。

  当然,人类对垃圾分解和重塑海洋环境的努力也在持续进程中。有科学家在探讨如何将一些垃圾转化为燃料的可行性。去年2月,欧洲多国政商界领袖与非政府组织齐聚芬兰首都赫尔辛基,讨论如何将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海洋之一——波罗的海重新洁净。

  “一个近年来比较明显的趋势是,不少发达国家的内湾海域所输入的污染物在减少。”王亚民说。

  发达国家污染转移至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污染的产业、垃圾。而在发展中国家内部,又是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高污染技术、废物。”王亚民表示。

  据绿色和平组织的调查报告,当前,发达国家正以每年5000万吨的规模向发展中国家转运危险废物。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发达国家已向非洲、加勒比、拉丁美洲、亚洲和南太平洋的发展中国家以及东欧国家转移了总量为1.63亿吨的危险废物。据美国有关环保组织发表的报告,美国西部“回收”的电子零件中,约有55%-75%运到了包括中国、印度在内的亚洲国家。这些被转移的污染中,近海污染是其中之一。

  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因法规相对不严、环境标准较低,危险废物的处置费用仅为美国的十分之一。巨额的差价使一些垃圾商唯利是图,把大批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从中牟取暴利。

  “最近几十年,垃圾和污染产业转移至中国的现象非常明显。比如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拆船业发达但污染严重,好在90年代时开始限制这种产业发展。如今,随着中国环保意识的提高,发达国家主要转向东南亚国家进行产业和垃圾的输出。”王亚民说。

  此外,相比于发达国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自身环保意识和技术水平都比较低。在南印度的西海岸,不少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不经处理就排放到海中的现象比比皆是。

  正在消失的证据

  目前,中国丰富的海上油气资源不仅吸引着本国企业的开发,亦有众多外国开发商蜂拥而至。与上世纪80年代这些跨国企业瞄准中国法律法规相对不严格、环境标准较低的空隙相似,如今在华的重污染企业也尽量以各种方式规避着中国法律的惩罚。

  以康菲石油公司为例,事发一个月才被正式披露漏油事故。“对海洋环境污染取证而言,每过去1小时就可能损失一大批有用的证据。”王亚民介绍道。

  8月19日,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首次就漏油事件表示歉意,但此前亦表示没有确切证据表明扇贝苗死亡与溢油有关。

  来自8月16日国家海洋局的消息是,北海分局已经开始向全国征聘律师服务团队,月底前将完成委托代理协议签订工作,并将适时提起诉讼。不过,由于还未彻底封堵漏油点,对今后造成的海洋环境污染,将另外评估,进行生态索赔。

  正在消失的证据还能搜集到多少?王亚民对索赔的前景不敢乐观。

  向跨国公司索赔,政府软硬最关键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任海军、舒适、曹凯发自华盛顿、巴黎、阿布贾 在海洋污染成为全球性挑战的今天,怎样合理善后,重罚事故责任方,赔偿受害方的损失,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课题。当石油大亨们将视野瞄准广袤的海洋时,因开采或运输石油而引发的污染就成了威胁海洋环境安全的最大祸首。

  而当康菲石油公司在渤海湾溢油事件中遮遮掩掩了数日后,终于在8月24日表示自己“需要考虑”赔偿问题时。事实上,过去若干年,康菲石油的同行们早已在世界各地为其做出了榜样——有重压之下履行赔偿责任的好榜样,也有反复推诿的坏榜样。

  美国墨西哥湾漏油事故

  舆论监督推动处理 监管不力部门遭拆分

  2010年4月20日,英国石油公司(BP)在墨西哥湾地区租赁的一个钻井平台发生泄漏,最终演变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原油泄漏事件。在事件的处理过程中,美国媒体对涉事方的持续关注和挖掘真相,最终成为推动事故责任有效解决的重要一环。

  作为“史上危害最严重的海上漏油事故”,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共造成11人死亡,约500万加仑原油泄漏,近1500公里海滩受到污染。BP曾表示,数月的清理堵漏费用以及法律方面应当支付的罚款等费用总计超过400亿美元。

  事件发生后,美国政府的多个部门都投入到救灾工作中。奥巴马当年5月22日颁布行政命令,宣布成立独立的总统委员会调查这一事故。

  不过,奥巴马政府的这些措施给人一种“敲边鼓”的印象。而事故真正的主角BP最初的打算无非是一面尽可能淡化此事的危害,一面抓紧时间封堵漏油点。而在事件的发生、持续恶化和处理过程中,美国媒体积极参与挖掘事件背后的真相,并不吝给予涉事各方严厉批评,推动事件的处理更加透明。

  美国媒体抨击BP眼中只有利益,风险皆在脑后。《纽约时报》曾援引BP内部文件指出,该公司管理层在选择“深水地平线”油井套管时在两款产品中选定风险较高的那款。《华盛顿邮报》则报道说,英国石油公司在开采过程中为了降低成本而简化流程,忽视潜在威胁等情况。此外,该公司还曾刻意压低危害的严重性,并向公众隐瞒真实信息,在漏油量、对环境的影响甚至如何堵漏方面,BP都曾发表过后被证明是错误的说法。

  在事件发生一个多月后,美国媒体对奥巴马应对和处理危机的能力也表示了质疑和批评。美国媒体还揭露,负责监管近海石油开发的内政部矿产资源管理局同油气公司的关系不正常。在舆论的强大压力下,矿管局局长伊丽莎白·伯恩鲍姆、近海能源和矿产管理项目副主任克里斯·厄于内斯先后离职。最终,饱受监管不力指责的矿管局被拆分为三个相互独立的机构:海洋能源管理局、安全和环境执行局和自然资源收入办公室。

  委员会的最终调查报告认为,是BP及其合作伙伴所采取的一系列削减时间和成本的措施最终导致了灾难的发生,并最终将事故责任归咎于管理方面的疏漏。

  数月内,奥巴马先后4次前往墨西哥湾地区察看灾情。白宫也不断重申英国石油公司必须为漏油事件的所有损失“埋单”。在美国各界的强大压力下,英国石油公司6月16日表示,将拿出200亿美元建立墨西哥湾石油泄漏事件赔偿基金。

  此外,美国司法部也针对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展开刑事调查,以确认涉事方是否违反了《清洁水法》、《石油污染法》以及《濒危物种法》等法律。如果被证明有罪,涉事方将被处以数十亿美元的罚款。

  美国国会也没闲着。根据美国法律,原油泄漏事件的经济赔偿上限为7500万美元。此次事件发生后,美国国会投票通过了一项取消赔偿上限的议案。根据此议案,英国石油公司即将面临难以负担的巨额赔偿,甚至可能会“倾家荡产”。

  法国“埃里卡”号漏油事故

  巨额赔偿毫不含糊 航运船只重洗牌

  12年前,法国也曾发生原油污染海洋事件。那还是1999年12月12日,在马耳他注册的“埃里卡”号油轮在法国西北部布雷斯特港以南70公里处海域遭遇风暴后断裂沉没,船上2万多吨重油排入海中,导致该地区400多公里的海岸线受到污染,大量海鸟死亡,事故引发了严重生态灾难,对当地渔业、旅游业、制盐业等产业造成沉重打击。

  法国海难调查部门认为,“埃里卡”号船体年久失修、严重腐蚀和船员驾驶不当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但事故随后的裁决却经历了漫长的历程。直到2008年1月16日,巴黎轻罪法庭才作出裁决,法国石油工业巨头道达尔集团对1999年“埃里卡”号油轮断裂沉没造成的严重污染负有责任,罚款37.5万欧元。道达尔和跟“埃里卡”号相关的其他三被告还须向法国政府、一些环境保护团体、受污染地区渔民、旅店经营者和地方协会等大约100名原告支付1.92亿欧元赔偿金。

  这是法国法院首次判定破坏环境责任方应给予受损方相应的赔偿。时任国务部长兼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部长让·路易·博洛认为,这一判决迈出了重要一步。他表示,“责任意识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法国保护鸟类联盟主席阿兰·布格兰·杜伯格说:“这是生态损害首次得到(法庭)认定,我们得到了80万欧元赔偿。不过,即使只得到1欧元,我也十分开心。”

  道达尔方面虽然一再强调,根据1969年布鲁塞尔有关国际公约的规定,海难的责任和赔偿由船主而不是由租用者承担,但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事故并非与其毫不相干。最终,道达尔方面还是接受了判决结果,同意赔偿。

  法国做出判决后,法国前环境部长多米尼克·沃奈特表示:“这项判决表明,将‘垃圾船’派到海上航行的组织必须承担相应责任。”沃奈特所说的“垃圾船”就是“埃里卡”号这样的旧式单壳油轮。

  单壳油轮的失事率比双壳油轮高5倍,被不少环保主义者称为海上的流动炸弹。这种油轮有300多艘是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用劣质钢材建造的,钢材的厚度严重不达标。

  法国自“埃里卡”号油船事故后,开始迫使“埃里卡”这样的单壳油轮退役。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强调,必须尽量避免如“埃里卡”号油轮所造成的灾害再度发生。法国政府有关部门严格检查海域中运输原油及沥青的船只,对船龄超过15年,未装置双层船壳的油轮,均列入危险名单予以驱离。

  法国还同西班牙等国合作,一旦侦测到可疑的油轮,将予以调查,除非能提出有关载货种类及目的地等详细资料,否则依据联合国有关海洋权限第五十六条规定,将予以驱逐至二百海里专属经济海域以外,以维护海岸安全。

  尼日利亚奥戈尼石油污染

  跨国公司污染穷国 民众集体诉讼索赔

  与美国和法国附近海域发生的石油污染相比,尼日利亚尼日尔河三角洲遭遇污染后的索赔之路更显漫长:污染责任者3年后才表示要负责,只因受害民众发起了集体诉讼。这种跨国公司污染落后国家海域后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尤其值得同为发展中国家的我们深思。

  河道纵横的尼日尔河三角洲是非洲最重要的石油主产区之一,也是尼日利亚的经济命脉。跨国石油巨头壳牌公司1956年在这一地区发现了石油,从此便为自己和尼日利亚政府带来了巨额财富,在攫取巨额利润的同时,石油开采也对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

  1993年,因奥戈尼地区(位于尼日利亚东南部河流州)人民对环境污染发起的抗议不断升级,壳牌停止了在该地区开采石油,但仍负责维护该地区的输油管道。直到最近联合国环境署的报告出炉,奥戈尼污染问题又重新浮出水面。

  2011年8月4日,联合国环境署在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发布了一份奥戈尼石油污染评估报告。报告称,该地区50多年来的石油作业所带来的污染,其程度之深,范围之广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想。

  报告指出,要全面修复奥戈尼地区的环境将花费至少30年,可能成为史上修复难度最大、耗资最多的生态工程。联合国环境署呼吁壳牌石油公司和政府成立奥戈尼环境修复基金,并为基金注入10亿美元的初始资金,覆盖清理工作第一个五年项目的花费。

  在联合国报告发布当天,壳牌(尼日利亚)石油开发公司公司总经理穆丘·松莫努便在发给记者的公开信中承认,2008年壳牌在尼日利亚奥戈尼波多地区由于操作失误造成两起漏油事故,涉及大约4000桶原油泄漏。但他否认石油公司应该为一切漏油负责,他认为一些不法分子破坏石油管道、盗油和非法炼油是导致漏油的主要原因。

  8月18日,尼日利亚联邦政府召集尼日利亚国家石油公司、壳牌、雪佛龙、道达尔、阿吉普等主要石油公司,决定成立一个委员会,以解决联合国环境署奥戈尼报告中反映的污染问题。

  尼日利亚国家石油公司总经理奥斯腾·奥尼翁表示,该公司将与所有合作伙伴一起努力恢复奥戈尼的生机,让当地人民重享幸福生活。但是,尼日利亚国家石油公司作为尼石油开采的主要参与者,且占有壳牌(尼日利亚)石油开发公司55%的股份,究竟会在清理污染上表现多大的诚意还值得进一步关注,这次会谈亦没有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或制定赔偿金额。

  根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在尼日尔河三角洲奥戈尼波多地区人民委托律师在英国对壳牌提起集体诉讼后,壳牌8月初表示对奥戈尼的两起漏油事故负责,并将接受英国司法的裁决。壳牌将可能支付超过625亿奈拉(约合4亿1000万美元)的赔偿。赔偿将支付给波多地区69000名居民,并不包括壳牌治理污染的费用。

  环保组织“尼日利亚地球之友”在一份声明中表示,10亿美元的修复基金是微不足道的,应该增加到1000亿美元。声明说,联合国环境署的报告充分表明壳牌对于环保最低标准的漠视,即便是壳牌自己制定的标准也没有能够实现。

  可以预见的是,尼日利亚政府、各大石油公司、民间组织的角力将最终决定奥戈尼地区治污的进程。

  专家视点:人类该如何保护海洋?

  【作者】王亚民 前农业部官员、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海洋学院副教授

  人类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污染史,要保护海洋环境,就要真正做到可持续性发展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从宏观角度讲,全球海洋环境污染问题近年来并没有特别严重化的趋势,但在不同海域的内湾区域,情况又有所不同。

  整体而言,发达国家的内湾区域相对比较清洁,或者正在清洁中;而最近几十年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其内湾区域污染则比较严重。另有特别欠发达的国家,环境相对也比较好,因为这些国家基本上没有什么工业,污染源相对较少。

  人类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污染史。人类不断向周围的海洋环境索取,终于逐渐地开始为盲目发展埋单。发达国家自己没有环境容量了,于是向发展中国家伸手,而发展中国家为短视的经济利益,出卖自己的环境容量给发达国家。

  但地球上的环境容量毕竟有限。所以,人类今后保护海洋环境的一个最根本做法:即是真正做到可持续性发展。也就是根据现有环境的容量,制定相应指标,在环境允许的范围内来进行发展。

  要做到这一点,说来容易,实践却难。比如美国,在现实利益和全人类意义的天平上,它绝对选择现实利益,缺乏有前瞻性和对后代负责的战略眼光。那么,更别说正处于高速发展中,或者正在谋求进一步发展的国家了。

  作为一名中国学者,我对此感触更多。虽然中国在海洋保护方面还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但已有的很多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执行程度太低。国家对国内污染企业管的不够,很多情况下,源于这些企业和地方政府都有或多或少的经济利益。每逢有重要查污工作时,很多企业只会做象征性的处理工作。比如只注意控制在规定排污口的指标,但私下里,他们还会安装有隐秘的排污口,大量超标污水便从这些管口进入河流、进入海洋。

  在我国,如果对企业进行严格的环境控制,征收一定的环境成本税,我想,可能有相当多的企业都会倒闭。现阶段,虽然我国的环境保护意识已有提高,但是总体上仍在用牺牲环境来换取有限的经济利润。

  尤其是地方政府不够重视环境工作。在政府税收中,用于环境保护的费用非常少。这和西方是相反的,西方的地方政府一级,主要工作便是承担着公益事业、教育事业和环境保护、社会保障体系等。

  虽然有的地方近年来总是喊出“绿色GDP”的口号,但据我观察,很多项目仍停留在形象工程的阶段,“绿色”的效果并不理想。当然,这和我国长期以来的官员政绩观有关,对环境方面的考核缺乏实质性的东西。地方官员没有环保意识,何谈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更别提具体的海洋环境保护了。

  从环保工作的国家层面上来看,其实中国环保最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了。我上世纪90年代在农业部工作时,发现经常出现做某个项目资金不到位、管理某个项目权限不够的问题。但是,当我2005年从联合国粮农组织工作归来后,发现农业部每年被拨付的经费已经大大增加了。尽管如此,增加的经费还远远不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所要治理的环境问题的需要。

  因此,从人类保护海洋环境到中国如何保护海洋环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要做:

  首先,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考虑制定法律支持企业对环境损害的赔偿。目前,已有法律主要是针对损害资源的赔偿;

  其次,要加强执法力度。考虑对执法人员的奖励措施,以保持执法的持续性,提高积极性;

  第三,扩大公众、媒体的参与和监督。民间力量的参与十分重要,我国是政府机构主导环保工作,但环保必须是全民参与的。目前,中国公民还缺乏具体的参与手段,政府应该在这方面也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等;

  第四,扩大企业的参与,将企业环保形象和产品关联,设立企业环保评级措施。

  第五,加强科研水平,多做调查,研究;

  第六,继续加大资金投入。比如,这次漏油事故所造成的海鸟等大量死亡,还没人去做这方面的调查,因为这个项目难度很大,也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

  总之,环保是一场“持久战”,现在正处于各类环境问题的爆发期,但只要有足够的重视程度,趋势就能好转起来。(本报记者 邓媛 采访/整理)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