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海外紧缩政策转向 中国走向看法不一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6 13:32 来源: 国际商报

  作者:曹建华

  目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陷入胶着状态,各国央行纷纷维持或重拾宽松货币政策。部分新兴经济体也随之打出降息牌。随着这些海外经济体货币政策出现转向,中国是否还将继续紧缩政策、继续维持以加息抗通胀为政策首选的话题也引发了不少争议。

  本周,澳大利亚、欧洲、日本、英国等国家的央行将分别开启议息日程,美联储也将于两周后再次商讨新的刺激经济措施。市场信号已经相对明确,以上各国央行可能都将维持或重拾宽松货币政策。与此息息相关的是,多个新兴经济体顶着高通胀压力开始降息。土耳其央行先把利率将至5.75%空前低,8月31日巴西宣布降息,专家称俄罗斯也有降息的条件。中国的货币政策会否随之发生转向,年底前是否还将加息,各方看法不一。

  全球重吹宽松风

  最新数据显示,欧元区二季度经济增长率趋缓到0.2%,不如一季度的0.8%,核心国家德国的增长几乎停滞。美国劳工部9月2日公布的8月非农就业报告显示,美国8月非农就业人口持平,为近一年以来最差水平,失业率维持在9.0%上方,更加凸显经济复苏的疲软现状。

  经济学家认为,在9月20日至21日召开的新一轮政策会议上,美联储不仅维持最低利率不变,还将决定以长期债券取代其1.65万亿美元投资组合中的短期证券,以此全面降低信贷成本。

  对于欧洲的货币政策,欧元区经济衰退几率升至50%,欧洲央行可能降息,经济学家也群起呼吁欧洲央行降息避免衰退。欧洲央行将于9月8日公布利率决定。

  为控制通胀,欧洲央行今年已升息50个基点至1.5%,央行行长特里谢上月底告诉欧洲议会,伴随欧元区经济成长减缓,央行正在重新评估物价风险,或将通过降息避免衰退。据悉,欧洲央行将于8日公布利率决定。

  然而,宽松的货币政策能否真正刺激经济增长仍然值得担忧。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丁建臣说:“从2008年下半年的金融危机到现在,二次探底的风险进一步加大。在1929年~1933年的大危机中,全世界都没从中缓过劲来。现在面临的种种情况比当时还要复杂与严峻,因而结果很难预料。”但他同时认为,各国央行降息是在情理之中的。面对国内流动性不足、失业、高通胀,降息其实是无奈之举。

  中国社科院财贸研究所的冯雷认为,如果其他方面不变,降息之举或将产生积极的效果,“但仅仅以这样的一个货币政策解决整个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问题是不太可能的。”

  伯南克也坦承,仅凭美联储的力量难以确保美国经济的持续复苏。伯南克表示,绝大多数能够确保美国经济实现长期增长的经济政策都在美联储能够管理与控制的范围之外。而根据计划,美国总统奥巴马将于9月8日向美国国会陈述其刺激就业及经济增长的计划。在同一天,伯南克也将发表关于经济前景的讲话。

  此外,日本的“低利率”态度似乎也更加坚决。日本新任经济财政大臣古川元久说,他与其他三位和经济事务相关的内阁成员均认为,应迅速采取措施抑制日元升值,以避免损害经济。本月7日还会有日本央行召开货币政策会议并宣布利率决议,市场预期日本央行维持零到0.1%的超低利率。

  中国走向看法不一

  随着一些海外经济体货币政策出现转向,国内市场的加息预期近日呈现明显分歧。不同的专家和机构对中国的货币政策走向看法不一。

  丁建臣认为,整个发达国家的量化宽松政策实施后,必然会造成通胀,最大受害者还是新兴经济体,由发展中国家来承受发达国家的通胀之苦。中国加息是十分有必要的。

  但他同时强调,加息要灵活、谨慎。对于国际经济复苏缓慢,国内经济增长速度也面临滑坡,贸然加息恐怕不利于经济稳定增长的观点,丁建臣认为,加息抗通胀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

  冯雷则认为,现在处于加息的临界地段,“前段时间,通胀很厉害,就是要加息。目前通胀形势有所控制,就要考虑资金链、企业活力问题了。因而,下半年加息预期低于上半年。”

  冯雷指出,现在阶段也处于“转化时期”。专家可能用各种模型来说明这样的一个阶段,决策者也可能会考虑放松货币政策,但是当高企的通胀压力再抬头,治愈的代价会非常大。他认为,加息可能会维持一段时间,“就像一个高烧病人,刚好的时候,不能放松警惕,还要吃药,确保不再反复发烧。就目前来说,可能是退烧了,但是否能维持住不再发烧,还要看是否要继续吃药。”他认为,国内通胀的破坏对资金链的断裂、企业发展带来的破坏更严重。

  而来自民生证券的观点认为,三季度将不会加息。在其发布的报告中,给出了4个方面的判断:一是相对于2008年CPI同比涨幅顶点8.7%对应的一年期存款利率4.14%,目前相对利率水平高于2008年,再次加息可能加过头;二是根据目前资金实际利率和企业承受能力来看,再次加息的可能性小;三是国内需求放缓,欧美经济疲软,四季度出口可能下滑;四是国内CPI回落趋势形成,国际主要经济体仍维持低利率,并有再度量化宽松的可能。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