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中小城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仍低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8 13:10 来源: 中国商报

  按照最新的划分标准,全国共2212个中小城市,经济总量已达21.02万亿元,占据国民经济半壁江山。然而,中小城市的城镇化率仅为31.7%,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月17日发布的《中国中小城市绿皮书》指出,中小城市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重点及贯通结点,城镇化水平过低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已愈来愈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城镇化发展受严重制约

  在这次由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高峰论坛组委会、东北亚开发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研究成果发布暨第八届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高峰论坛上,现场发布的2011年《中国中小城市绿皮书》总体反映了2010年我国中小城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现状:中小城市及其直接影响和辐射的区域的城市化率为31.7%。中国当前的城市化率为47.3%,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则高达80%以上。

  “近年来,我国中小城市经济发展较快,截至2010年底,我国共有中小城市2212个。到2010年末,中小城市及其直接影响和辐射的行政区面积达92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96.57%;总人口达10.0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5.1%。经济总量达21.02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55.34%。”

  中小城市论坛组委会主席、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郑新立(微博)在论坛上指出,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过多地依赖于沿海和大城市地区,使得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发展总体上滞后于经济发展,而这又更多地表现在中小城市城镇化发展的滞后上。政策上倾斜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导致我国中小城市城镇化发展在空间、规模、速度等方面极度不平衡,发展整体缺乏活力,对吸纳农村人口、集聚产业、为现代化农业发展提供多方面服务的作用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配置效率大幅降低,农村地区投入不断下降,城乡发展严重不均衡。相关数据显示,1987年至2008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从2.17:1上升到3.33: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逐年增大趋势。

  “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矛盾还十分突出,中小城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水平还较低,区域之间、城市之间的发展还很不平衡,许多中小城市存在着发展规划性差,工业不强、农业薄弱、农村落后,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不同步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2010年中小城市的登记失业率为5.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1个百分点。中小城市31.7%的城镇化率远远低于全国47.3%的水平,这种差距还突出表现为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餐饮、住宿、房地产、金融、商业等服务功能薄弱,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融合度不高,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力和对农村转移人口的承载能力不强。”

  在论坛上发布的“2011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显示,2011年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指数为67.0,与2010年相比提高了2.2。从分区域情况看,东部地区仍然表现最好,领先于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另外,2011年中国中小城市投资潜力指数为79.5,与2010年相比略有提高。

  双流模式突出中国特色

  “双流是成都市城乡一体化的一个典型,它利用区位优势,发展西航港经济开发区,并将新能源产业作为工业的主导产业。低碳、高产的新能源产业是一个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筹码。此次会议选择在双流县召开,就是希望全国各地中小城市的决策者到双流实地学习城乡统筹的先进做法。”

  郑新立对记者表示,双流县的“一城三基地”战略,即建设以体育、文化、生态、宜居、航都为特征的国内一流的空港现代生态田园大城市和以新能源产业为龙头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以临空经济为引领的成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以集体化集约化为特征的成都近郊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基地。2010年,双流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1亿元、增长1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50元、增长12.8%,农民人均纯收入9030元、增长17%。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连续16年位居全省十强县榜首。可以说,双流县在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提出了关于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社会组织制度、社会保障全方位覆盖以及完整的创新方案,走出了一条可以借鉴的发展之路。

  记者了解到,四川省双流县在全国率先提出“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三个集中发展的发展模式,后来被成都市概括为统筹城乡发展新模式,之后得到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双流县编制完成了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村落民居等专项规划,建设了45个新农村。其中,双流金桥镇昆山村、永安镇白果村、三星镇南新村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的“亮点村”。此外,双流建设了彭镇沿河村等47个环保生态文明村,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县。

  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组专家、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司司长李兵弟表示,十二五规划强调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道路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走城乡有别的发展道路。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也是资源相对缺乏,生态环境矛盾突出的大国,针对这样的国情,我们不可能走西方一些国家分散化的城镇发展道路,而必须走相对集中紧凑、城乡有别的城镇化道路,确立有差异化的城乡建设科学发展指导思想。

  李兵弟强调,要把城镇化的重点真正转到促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上来。中小城市在城乡发展结构中承上启下,既是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又是农业产业化的服务依托,还是城镇化的基础支撑。为此要强化以下三个方面工作。第一,把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与区域中心城市功能提升、人口合理聚集和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合理确定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功能和发展目标。加强中小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承载力和吸引力。第二,积极开展县域镇村体系规划,出台促进国家重点镇发展的扶持政策,将政府支配的公共资源优先向重点镇配置。第三,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东部地区要进一步完善城镇功能,促进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中部地区要加大对县城、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促进城镇支农产业发展;西部地区重点发展工贸、旅游和边境小城镇,完善公共服务网络,提高为周边农村地区服务的水平。

  李兵弟在绿皮书中建议,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已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作为重点支持对象,各级政府要认真领会中央的政策,充分认识到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性,创造条件推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承接产业转移,提升城镇品质。要在制度安排、政策引导、措施落实等方面给予保障和支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推进城镇化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和市场要素向城镇集中,优化各类资源配置,尊重城镇发展优胜劣汰的自然过程。更加注重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因建设而使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牺牲,进而阻碍经济发展;不因历史文化遗产的毁坏而失去特色和吸引力,进而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