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布斯发布2011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榜 广州第一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3 11:54 来源: 新浪财经新浪财经讯 2011年10月11日,“2011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榜单出炉。
今年继续采用反映城市商业活动及决定未来发展所需要素的指标体系,即人才指数、城市规模指数、消费力指数、客运指数及货运指数、经营成本指数、私营经济活力指数、创新指数等8大项指标。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首次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采用常住人口数据(往年我们采用户籍人口数据)进行统计,以更合理地体现人均GDP、人均运量(铁路、公路、水路、航空)、人均专利拥有量等指标的实际意义。
在今年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榜单上,广州在客运和货运能力方面都持续排名第一,显示其强大的物流潜力和稳固的华南门户地位。另外相对于其他一线城市,广州的经营成本相对较低,民营经济活力较强。今年入榜的前10名城市与去年相同,但座次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经营成本过高、消费力指数下降让上海、北京这两个超级都市排名下滑,创新指数的提升则帮助深圳和南京双双跃升。
今年入榜的100个城市中,长三角地区(江浙沪)的城市依然占据最多席位,共有33个城市入选,与去年持平。其中江苏入选城市最多,为18个;浙江次之,占有14个席位,比去年减少1个席位。珠三角地区(广东省)入选城市有11个,与去年持平。环渤海地区(京津冀)共有6个城市入选。胶东半岛继续崛起,今年占据14个席位,比去年增加1个席位(龙口新入榜)。
江苏和广东依然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江苏省上榜的18个城市中,3个城市(无锡、常州、张家港)与去年持平,其他12个城市名次均有所上升。广东省城市群同样表现突出,广州、深圳占据榜单的前两名,上榜的11个城市中有7个城市名次上升,仅佛山、东莞和中山3个城市名次有所下滑。浙江及山东城市群则基本涨跌各半。
中部崛起战略已经显现效果,得益于经营成本的相对下降及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中部城市整体排名上升较快,但各省发展开始出现分化:湖北及安徽入选的所有城市名次均呈上升趋势,而湖南所有入选城市的名次则均有所下降。西部地区同样开始出现分化现象,重庆、昆明、鄂尔多斯稳步提升,柳州也成新入榜城市,其他西部城市则呈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在当前中国经济重要战略发展期,城市转型已开始向广聚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和提高创新能力上延伸,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已开始在城市竞争中显著体现出来。例如,南通由去年的23名大幅上升至今年的第12名,上升了11个名次。南通市排名的上涨主要是由于其客运/货运能力的提高,以及创新能力的急速攀升。南通兴东机场加强与上海的合作,加快航空口岸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强运输服务能力,融入上海国际航空枢纽。同属江苏的盐城名次上升也很快,与南通类似,它的客运/货运能力及创新能力都在提升,同时经营成本有所降低。
《福布斯》中文版执行主编、制榜人刘瑞明先生指出:在中国城市排名变化的背后,尤其是在增长方式转型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创新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进一步分析榜单可见,排名上升较快的南京、武汉、合肥等无一不是如此,这些城市拥有雄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随着这些科教资源的转换,这些城市厚积薄发,创新指数也得到极大提升,其中南京、武汉、合肥的创新指数比上年分别上升了6位、20位和31位。
但也有一些城市正在经历战略调整期:今年榜单上,东莞市下降了8个名次。虽然东莞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处于较高水平,但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乏力,使其在消费力指数排名上丧失优势。而在创新指标上也下降6位。
从榜单上看,各大城市规划建设已将重心开始转向完善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关注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城市管理者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以西部排名居首的成都为例,该市开全国之先河,从2003年就开始推动城乡融合,并计划从明年开始取消城乡差异户籍制度,彻底消除隐藏在户籍背后的身份差异和基本权利不平等,坚实地奠定幸福感的基础。而位于东部的县级市江阴市政府将“建设幸福江阴”作为其战略构想,并为此设定了“幸福江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这种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方式和目标将为未来城市健康发展带来可持续的力量。
前不久《福布斯》继续推出了“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25强”榜单,昆山、常熟、张家港分列“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排行榜前三名。
附件1
2011中国大陆十佳商业城市
与去年相比,领先的十佳商业城市没有变,但座次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经营成本的高企、消费力指数的下降让上海、北京这两个超级都市排名下滑,创新指数的提升则帮助深圳和南京双双跃升。
1,广州
常住人口:1270万人
人才指数排名:19
城市规模指数排名:3
消费力指数排名:10
客运指数排名:1
货运指数排名:1
私营经济活力指数排名:45
经营成本指数排名:7
创新指数排名:19
简评:今年的排名受益于2010年广州亚运会。在客运和货运能力方面,广州都持续排名第一,显示其强大的物流潜力和华南门户地位。而在一线城市中,广州的经营成本相对较低,民营经济活力较强。
2,深圳
常住人口:1036万人
人才指数排名:48
城市规模指数排名:4
消费力指数排名:8
客运指数排名:12
货运指数排名:15
私营经济活力指数排名:40
经营成本指数排名:6
创新指数排名:1
简评:深圳的排名又攀升了一位。深圳保持了创新指数方面的优势,并且城市规模也取得了较快增长。深圳的常住人口约为1036万人,约是其户籍人口的4倍,因此在含有人均概念的指标上下降较多,这也是其客运指数排名和货运指数排名下降的主要原因。
3,杭州
常住人口:870万人
人才指数排名:5
城市规模指数排名:8
消费力指数排名:11
客运指数排名:4
货运指数排名:13
私营经济活力指数排名:52
经营成本指数排名:2
创新指数排名:7
简评:杭州今年提升了一个名次,主要是由于其消费力指数的提升,2010年杭州市区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都保持了较高水平。杭州各指标发展均衡,但经营成本较高,仅次于上海。
4,上海
常住人口:2302万人
人才指数排名:13
城市规模指数排名:1
消费力指数排名:13
客运指数排名:19
货运指数排名:5
私营经济活力指数排名:59
经营成本指数排名:1
创新指数排名:3
简评:上海的城市经济规模保持了第一的位置,这是其充满商业机会的源泉。上海的经营成本还是居高不下,民营经济活力在我们129个样本入围城市中的排名略有下降。另外,上海、北京这样的特大型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低于一些二三线城市,使其消费力指数排名下滑。
5,南京
常住人口:800万人
人才指数排名:1
城市规模指数排名:15
消费力指数排名:17
客运指数排名:5
货运指数排名:7
私营经济活力指数排名:50
经营成本指数排名:5
创新指数排名:26
简评:南京的排名从去年的第9跃升至今年的第5。除创新指数排名提升6个名次之外,其他指数排名变化微小。南京的人才指数领先,成为未来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来源。客运能力和货运能力较强。
6,宁波
常住人口: 761万人
人才指数排名:49
城市规模指数排名:14
消费力指数排名:18
客运指数排名:8
货运指数排名:5
私营经济活力指数排名:28
经营成本指数排名:9
创新指数排名:14
简评:宁波的货运指数排名第五,较去年稳中有升,宁波港功不可没。作为中国货物吞吐量第一大港口,港口贸易带动了多项经济指标迈上新台阶,与充满活力的民营经济一起,增强了宁波的竞争力。
7,无锡
常住人口: 637万人
人才指数排名:38
城市规模指数排名:10
消费力指数排名:32
客运指数排名:33
货运指数排名:42
私营经济活力指数排名:10
经营成本指数排名:28
创新指数排名:6
简评:无锡的产业升级及创新能力提升显著,货运能力的增长弥补了其客运能力的下滑,整体排名与去年持平。无锡正在向长三角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服务外包与创意设计基地稳步推进。
8,苏州
常住人口: 1047万人
人才指数排名:30
城市规模指数排名:5
消费力指数排名:12
客运指数排名:39
货运指数排名:103
私营经济活力指数排名:22
经营成本指数排名:27
创新指数排名:2
简评:苏州经营成本的上升和物流方面的优势减弱使得其综合排名下降,苏州从去年的第5名滑落至第8名。但苏州县域经济的竞争力继续增强。
9,北京
常住人口: 1961万人
人才指数排名:2
城市规模指数排名:2
消费力指数排名:28
客运指数排名:17
货运指数排名:21
私营经济活力指数排名:89
经营成本指数排名:3
创新指数排名:4
简评:经历了去年排名的原地踏步之后,北京今年下滑三个名次,名列第9。与上海一样,代表居民消费能力的消费力指数下降是排名下滑的主因。北京持续依托了的城市规模扩张,以及首都带来的人才、决策、央企总部、金融机构等方面“自然垄断”的优势。私营经济活力明显不如南方城市,但在互联网及高科技一些领域的创新能力有所提升。
10,天津
常住人口: 1294万人
人才指数排名:25
城市规模指数排名:6
消费力指数排名:24
客运指数排名:24
货运指数排名:10
私营经济活力指数排名:68
经营成本指数排名:4
创新指数排名:22
简评:天津保持了去年的名次。开发区的规模已经超过了上海浦东,得益于一些大项目的拉动及城市的开发,天津吸引投资的能力不断加强,正在布局环渤海“经济圈”龙头地位。
附件2:2011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
相比去年 | 2011年排名 | 2010年排名 | 城市 | 级别 | 省份 |
→ | 1 | 1 | 广州 | 省会城市 | 广东 |
↑ | 2 | 3 | 深圳 | 计划单列市 | 广东 |
↑ | 3 | 4 | 杭州 | 省会城市 | 浙江 |
↓ | 4 | 2 | 上海 | 直辖市 | 上海 |
↑ | 5 | 9 | 南京 | 省会城市 | 江苏 |
↑ | 6 | 8 | 宁波 | 计划单列市 | 浙江 |
→ | 7 | 7 | 无锡 | 地级市 | 江苏 |
↓ | 8 | 5 | 苏州 | 地级市 | 江苏 |
↓ | 9 | 6 | 北京 | 直辖市 | 北京 |
→ | 10 | 10 | 天津 | 直辖市 | 天津 |
→ | 11 | 11 | 大连 | 计划单列市 | 辽宁 |
↑ | 12 | 23 | 南通 | 地级市 | 江苏 |
↓ | 13 | 12 | 佛山 | 地级市 | 广东 |
→ | 14 | 14 | 常州 | 地级市 | 江苏 |
→ | 15 | 15 | 烟台 | 地级市 | 山东 |
↓ | 16 | 13 | 青岛 | 计划单列市 | 山东 |
↓ | 17 | 16 | 长沙 | 省会城市 | 湖南 |
↓ | 18 | 17 | 成都 | 省会城市 | 四川 |
↑ | 19 | 25 | 武汉 | 省会城市 | 湖北 |
↑ | 20 | 24 | 重庆 | 直辖市 | 重庆 |
↑ | 21 | 22 | 济南 | 省会城市 | 山东 |
↓ | 22 | 19 | 沈阳 | 省会城市 | 辽宁 |
↓ | 23 | 21 | 泉州 | 地级市 | 福建 |
↑ | 24 | 26 | 福州 | 省会城市 | 福建 |
↑ | 25 | 27 | 厦门 | 计划单列市 | 福建 |
↓ | 26 | 18 | 东莞 | 地级市 | 广东 |
↑ | 27 | 34 | 合肥 | 省会城市 | 安徽 |
↓ | 28 | 20 | 绍兴 | 地级市 | 浙江 |
↓ | 29 | 28 | 西安 | 省会城市 | 陕西 |
↑ | 30 | 32 | 郑州 | 省会城市 | 河南 |
↓ | 31 | 30 | 温州 | 地级市 | 浙江 |
↑ | 32 | 35 | 昆山 | 县级市 | 江苏 |
↓ | 33 | 31 | 金华 | 地级市 | 浙江 |
↑ | 34 | 36 | 扬州 | 地级市 | 江苏 |
↑ | 35 | 37 | 潍坊 | 地级市 | 山东 |
↑ | 36 | 38 | 淄博 | 地级市 | 山东 |
↓ | 37 | 33 | 镇江 | 地级市 | 江苏 |
↑ | 38 | 44 | 徐州 | 地级市 | 江苏 |
↓ | 39 | 29 | 威海 | 地级市 | 山东 |
↓ | 40 | 39 | 中山 | 地级市 | 广东 |
→ | 41 | 41 | 台州 | 地级市 | 浙江 |
↑ | 42 | 43 | 常熟 | 县级市 | 江苏 |
↓ | 43 | 42 | 石家庄 | 省会城市 | 河北 |
↑ | 44 | 54 | 珠海 | 地级市 | 广东 |
→ | 45 | 45 | 张家港 | 县级市 | 江苏 |
↑ | 46 | 47 | 江阴 | 县级市 | 江苏 |
↑ | 47 | 48 | 临沂 | 地级市 | 山东 |
↓ | 48 | 40 | 嘉兴 | 地级市 | 浙江 |
↑ | 49 | 55 | 江门 | 地级市 | 广东 |
↑ | 50 | 52 | 长春 | 省会城市 | 吉林 |
注:“↑”、“↓”、“→”分别代表排名比去年上升、下降、持平;“﹡”代表相比去年,今年新上榜。
指标说明
1.研究对象为中国大陆654个城市。我们对其中2010年全市GDP在436亿元以上的129个城市进行基础数据搜集和研究。
2.人才指数根据各城市“每万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人数”、“每万人拥有硕士学位以上人数”、以及“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人数(人均拥有量及总数)”等指标加权计算而得。
3.城市规模由各城市GDP总量、可支配收入总额、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加权计算而得。
4.消费指数是由消费能力、消费潜力两个分指标加权计算而得。其中消费能力及消费潜力两个指标主要由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等指标加权计算而得。
5.客运指数和货运指数由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四种运输方式的总运量及人均运量加权计算而得。
6.经营成本指数由劳动力成本、税收成本、能源价格、办公用地租金和企业四险负担(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五个分指标加权计算而得。得分越高,排名越靠前,表明经营成本越高。
7. 经济活力指数由各城市规模以上私营经济贡献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占就业人口比重、以及三资经济贡献率等指标加权计算而得。其中三资经济贡献率以各城市限额以上港澳台投资和外商投资工业企业产值与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为基础指标计算而得。
8.创新指数是由新申请专利数(人均及总量)、科技三项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例等指标加权计算而得。
9.大部分指标采用2009年、2010年年度数据;个别指标采用调查时点数据。
制榜人: 刘瑞明
项目主管: 史国伟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Forbes China Research、美兰德信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