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温州式无奈:不借马上死借了慢慢死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4 02:34 来源: 东方早报早报记者 徐益平 发自温州
在通胀背景下,银行开始收紧银根,过度扩张的温州老板们开始从“4万亿”的美梦中惊醒,民间借贷已成不少温州老板不得不涉足的江湖。
外界也普遍将此类民间高利贷款,视作压倒温州老板的最后一根稻草,但温州方兴担保有限公司董事长方培林直言,温州老板“绝不是被民间借贷压垮的”,“有哪一单是被逼着借的?都是自愿的——不借马上死,借了慢慢死。”
“4万亿”的诱惑
“眼镜大王”、浙江信泰集团有限公司(微博)董事长胡福林一定清楚,进军新能源产业所需资金庞大。然而,“幸运”的是,他碰上了“好时候”。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初,中国政府实行一系列激进的财政刺激与宽松货币政策,其中包括著名的“4万亿”财政投资。
“那时候,银行追着企业贷款。”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微博)说,只要企业有好项目、有抵押,马上就能贷到钱,很多跑路老板从那时开始大范围扩展业务,包括胡福林。知情人士透露,目前信泰集团欠银行贷款约7亿多元。
越来越多的企业禁不住诱惑。早报记者获得的一份急需资产重组的鞋企资料显示,这家成立于2007年的企业注册资本500万元,年产值2000万元,银行贷款却高达8000万元。“也就是说,如果贷款全部用于实业,光卖鞋子就得卖4年,你说可能不可能?”当地人士说。
银行的众星捧月放大了老板的欲望,甚至使其心理膨胀。知情人士向早报记者透露,为处理一家遭遇债务危机企业的近亿元银行债务,当地金融办、人行、法院都曾出面协调。但由于该企业为存款大户,平日各家银行争相追捧,甚至不惜代价高息揽存,企业主非常自负,不愿配合,偏执地认为银行贷款可以拖欠不还,担保人应为被担保企业垫款,以致召开多次协调会都没结果。
今年4月,温州龙湾区的江南皮革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鹤失踪,欠下巨额贷款。浙江银监局、温州银监分局的联合调查披露,黄受国际赌博集团引诱,参与大额赌博,欠下巨额赌资后外逃。
“都是银行在捣乱”
“蜜月”并未维持多久。2010年后,通胀之虎出笼,货币政策转向紧缩。
对温州中小企业而言,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可谓“步步惊心”。据市经信委调查,1-7月监测的855家重点企业中,认为当前资金面很紧、偏紧的占76.7%,比上半年提高28个百分点。监测企业资金缺口平均为16%,比上半年扩大2.2个百分点。从企业资金需求用途看,流动资金需求最为主要。
银根紧缩使各大银行在贷款管理上“急刹车”,开始抽资、不续贷或提高利率。据市金融办统计,今年8月,当地小企业贷款比上月减少373亿元,融资状况趋紧。
当地人士介绍,为回收贷款,一些银行甚至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连哄带骗”,答应“还后续贷”,“连协议都签订了,等贷款收走后,却告诉你现在没规模,要等一等。”
胡福林说,真正将其挡牢的资金“只有几千万,是银行马上到期要还的,而且续贷要审批,就周转不过来了”。周德文向早报记者透露,今年以来,胡被银行抽资多次。孙福财说,他要续贷的数千万元银行资金出现反常,过了1个月还放不下来;而另一头,数千万民间借贷无法归还,利息越滚越高,逼债人越来越多,以致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我的资金链彻底断裂,人也被债务逼傻了,被逼得出走。”
最惨烈的是从22楼跃下的正得利鞋业董事长沈奎正。银行方面披露的信息显示,近年来,沈通过企业厂房、个人房产抵押和其他企业互保等方式,在多家银行融资2亿多元。贷款即将到期时,转借民间高利贷搭桥,但在偿还银行贷款后并未获得期望的续贷。周德文透露,加上被人跟踪追债、遭遇恐吓,沈精神几近崩溃,“最终,当着两个追债人的面,跳楼自杀。”
“都是银行在捣乱。”温州方兴担保有限公司董事长方培林直言不讳地说。
转向民间
银行借贷无门之下,温州老板们被迫转向民间借贷——这个脱胎于利率双轨制、以高利息维系的江湖。
几乎每个跑路老板身后都有一笔说不清道不明、却数额庞大的民间高利贷。
对“欠债20亿,其中民间高利贷12亿,月息超过2000万元”的传言,胡福林称,“自己也在算这个数字是怎么算出来的”,“估计是把集团总部加下属企业,控股的、参股的、关联的、担保的企业这部分贷款统统加起来,我自己没算过”。沈奎正欠债4.3亿元,其中民间借贷2.3亿;其他跑路老板的民间欠债大多在1亿元左右。
在温州民营经济发展史上,民间借贷曾立下汗马功劳。一直以来,在正规金融体系的语境中,民间借贷与银行信贷呈“你进我退”、“此消彼长”之势,前者仅是后者的“补充”。
但在银根缩紧后,事情发生微妙变化。温州银监分局的资料坦承,民间借贷成为当前中小企业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之一。据瓯海区对105家中小企业的抽样调查,企业初始资金来源中,有15家完全靠自有资金,占14.3%;其余90家均有通过民间借贷筹措资本,其中32家的初始创业资金没有银行贷款,完全通过民间借贷获得资金,占30.5%。
企业对资金的巨大需求拉高了民间借贷利率。温州银监分局介绍,今年以来,温州民间借贷综合利率持续上扬, 8月年息首次突破25%,比年初提高2.08个百分点,9月民间借贷综合利率再次升到25.44%,处阶段性高位。
不过,官方数据显然趋于保守,据早报记者调查,在温州民间,5分(年息60%)遍地可见,最高在1角(年息120%)以上。
“制造业利润普遍在3%~5%,这么高的利息,企业根本受不了。”温州打火机协会会长、温州日丰打火机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发静说。
“如果民间借贷只占企业总资产的10%,实际上对企业运作影响不大。倘若是大额、长期、超出小范围的民间借贷,这就危险了。”温州经济学会会长马津龙说。
温州市经信委的调查显示,1-7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息支出40.4亿元,同比增长47.8%,增幅提高24.1个百分点。
6月失踪的浙江天石电子公司老板叶建乐即是典型。在资金难以周转的情况下,叶先利用高息资金垫资还贷,继而长期依赖这种高息资金,金额不断加大,利息负担日益加重,同时,其投入股市的资金出现亏损,导致资金链断裂。
“不借马上死,
借了慢慢死”
尽管如此,温州方兴担保有限公司董事长方培林坚持认为,跑路老板“绝不是被民间借贷压垮的”,“有哪一单是被逼着借的?都是自愿的——不借马上死,借了慢慢死。”
马津龙也认为,“问题不在于人们所说的这些无法满足资金需求的企业求助于‘高利贷’是否饮鸩止渴,而在于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出路。”
在多元化投资尚难见收益的背景下,一些企业确实在找“出路”。受高息诱惑,中小企业主也加入放贷阵营,与普通百姓、地下钱庄,甚至政府官员、正规担保公司、银行一道,“全民狂欢”,将高利借贷链越拉越长。温州银监分局的调查显示,该市民间借贷规模约1100亿元,初步估计,来自当地企业等经济实体的资金占30%,来自居民的20%,来自全国、世界各地的分别占20%。
甚至银行贷款也借机进入高利贷市场。温州市金融办官员承认,由于利率双轨和商业银行对部分信贷资金的流向存在监管缺失,部分信贷资金没有直接进入经济实体,而通过中介机构流入民间借贷市场。
在温州跑路老板案例中,因上述“出路”而导致民间借贷链条断裂、玩火烧身的不在少数。
7月底失踪的温州巨邦鞋业有限公司老板王和霞,已证实以担保公司名义从事高利贷业务。据龙湾区鞋业行业协会《内部通报》称,王“失踪”的原因是“涉足1家非法担保公司”,因担保公司“倒闭”受牵累。携款上亿元潜逃的龙湾区百乐家电老板娘郑珠菊,通过在民间收购银行承兑汇票融资,从银行贴现后,资金流入其开设的担保公司进行放贷,案发后查获银行承兑汇票1亿元左右。
“很多温州老板只是把自己的企业作为融资平台。”周德文说,尽管实体产业对企业利润的贡献很少,但为保证资本运营,许多企业必须靠这张“壳”来获得银行资信和信贷,做账、税务方面也有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