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持中小企:业界指雷声大雨点小 中小企业融资仍难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4 08:27 来源: 国际金融报本报记者 卫容之 实习生 李慧 发自上海
● 长远是利好,但很难落到实处。商业银行对中小企风险控制的担忧是主因
● 加大对中小企的金融服务固然是好,但更要做好企业服务,引导其成长,才能造成银行企业的良性互动
● 最主要是要让地下钱庄走到阳光下
10月13日,《国际金融报》记者从泰隆银行获悉,该行分别位于嘉定和浦东的两家支行正在做最后的开业筹备。一家异地城商行,被允许在上海同时筹建两家支行,这是头一遭。
泰隆高速发展,得益于他们是中国最早定位专营小微企业的银行。10月12日,国务院研究加强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政策,这是国家首次将支持重心下移到小微企业。
支持中小企,政策很多,难题却不少。有人认为是银行嫌贫爱富但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并不以为然,他给《国际金融报》记者举了一组数据:自2009年来,民生银行累计支持的小微企业客户已达37万户,累计发放小微企业贷款3600亿元,不良率仅为0.13%。
政策年年有,银行也在努力,但为何中小企依然喊“渴”?渣打银行最新的报告显示,对于未来融资环境,多数中小企的预期依然十分谨慎。
扶持政策:雷声轰鸣
2010年,针对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银监会提出“两个不低于”政策要求:即小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增速,同时增量不低于上一年。
今年以来,在国内货币紧缩、通胀高企,国外金融动荡、经济疲软等内外因素夹击下,中小企业特别是华东地区中小企资金链断裂问题日益突出,经营发展举步维艰。政府为纾解中小企融资难问题,再次出台多项金融政策来扶持。
今年6月7日银监会发布的《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被业界普遍称为“银十条”,其通过缩短贷款审批流程、对小企业不良贷款比率实行差异化考核、提高小企业不良贷款率容忍度等方式,努力降低中小企业贷款门槛。
时隔4个月,国务院出手在本月12日出台九项金融与财税政策扶持小微企业,要求银行加大信贷、税收支持力度。提出小金融机构概念并加以支持,提出金融监管要分层分类,还指出要鼓励微小企业贷款银行发展。
此外,有媒体昨日下午透露监管部门正在加紧制定“银十条”的具体细则,进行相关测算。援引某知情人士称,即将出台的“银十条”细则将会按照金融机构的类别和性质、按区域来制定,东部和西部肯定有所差异。
实施效果:雨点甚微?
政府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可谓是竭尽全力,那么政策落实效果又如何呢?
渣打银行最新的《中国中小企业信心指数》报告显示,在使用过所有融资渠道中,银行融资还是中小企主要融资渠道,占比高达70.13%,但华东地区81.94%的中小企业来自银行融资占全部负债比例却在30%以下,较全国平均水平低了近12个百分点。
而此次国务院出台的扶持小微企业政策,业界也认为,这是在“银十条”落实不力,中小企融资处境被逼至边缘,温州珠三角等地区“跑路”现象愈演愈烈的危机形势下出台的。并且政策是针对微小企业,而不是资金断裂的主体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困境仍难解。
在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微博)看来,现在中小企业根本入不了大型银行的“法眼”。银行都是逐利的,反正银监会也没有考核指标,他们就随便应付一下,阴奉阳违。
“这些政策从长远看是利好的,但很难落到实处。”中国价值指数首席研究员崔新生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政策虽下达了,但中小企业贷款相对于大型企业贷款来说风险更大,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的风险控制至今仍是一筹莫展,所以还是不敢轻易加大对中小企的贷款规模。”
纾困根本:企业自强
如何才能解开这个疙瘩呢?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微博)认为,温州危机主要是因为宏观调控政策和银根的紧缩,从源头上造成了中小企业缺钱,“企业越缺钱,所借的高利贷的利息就越高,利息越高企业就越没有能力去还钱,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要解决缺钱引发的一系列问题,需要“尽快地进行金融体制的改革,让地下钱庄走到阳光下、走到法律的约束范围内”。
浙江大学(微博)史晋川教授也表示,解决融资矛盾须深化金融市场,如实行利率市场化,放开市场准入扶持中小金融机构,将“体外循环”的民间资金纳入正规军行列。
崔新生则指出,国家若要切实解决中小企融资问题,提供金融服务固然是好,但更需要的是在企业服务上做强,“中小企的成长性很重要。国家需对中小企进行系统的专门的规划,制定系统的工程从上到下贯彻执行,如在每个城市设立产业结构调整引导中心等,帮助企业甄别产业有无价值,引导企业发展有价值的潜力大的产业”。
“企业拥有健壮的成长度,也就会增强银行的信贷信心,能促使银行加大对其的贷款倾斜度。企业成长与银行贷款力度其实是相辅相成的,企业越健壮,银行越肯贷,从而形成良性的贷款互动。”崔新生对记者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