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领华尔街运动波及全球 索罗斯疑幕后推手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6 10:49 来源: 新金融杂志简介:虽然游行进行了一个月,影响力已经走出美国,波及全球,但“占领华尔街”的示威者们并没有收手的意思。
与曼哈顿的大多数公园不同,祖科蒂公园并非绿草如茵的所在,事实上,这里只是片并不大的水泥地,一些小树和灌木规矩地呆在砌好的花坛里。祖科蒂公园上一次与大事件产生联系是“9·11”事件之后,因为与世贸大厦隔街相望,在清理遗址的时候这里曾被用作堆放瓦砾的场所。
但是如今,这个并不起眼的地方开始登上世界媒体的头版,成为一场著名群众运动的阵地。成百上千人在这里集结、驻扎,为的是“占领”两个街区之外的华尔街。
“占领华尔街”运动已经进行了4周,并且就在你拿到报纸的这个周一满月。在过去的这个月里,它从网络号召落地为街头行动,示威者们冲击布鲁克林大桥,包围富豪的居所,与警方对峙,甚至遭到辣椒水的驱赶,饱受批评,却也同样获得一些名流的声援。跌跌撞撞又轰轰烈烈。
最初,美国部分主流媒体斥之为“胡闹”,但如今,它不但席卷全美,甚至将怒火烧到境外——截至记者发稿,一份统计结果显示,已有1571座城市响应,其中包括英国的曼彻斯特、丹麦的哥本哈根和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有批评者称,“占领华尔街”运动缺乏足够明确的政策诉求,终将限制其成为一场伟大政治运动的潜质。但也有支持者认为,具体细节的填充是政治家的任务,运动的目的在于营造足够浓烈的政治氛围。这两种观点一直伴随在示威者的左右,时常成为争锋的焦点。然而对于更多的看客来说,即便撇开一切政治因素不说,这场运动本身已足够吸引眼球。因为——它的目的是“占领”,它要占领的地方是“华尔街”。
新金融记者 曹鸿晖 刘畅
99%对1%的反抗
在“占领华尔街”运动的众多口号里,有一句常常被提及:“99%反对1%。”
示威运动的参与者将自己归于那99%。他们自视代表了绝大多数:普通、渺小、忍受着任人摆布的命运。为了方便更多的围观者站队,某些宣传材料上对这句口号作出了详细解读——“1%的少数掌握了99%的权力”、“99%被1%掌控”等等。但或许是认识到这种界定过于模糊,也或许是为了配合最近发生的冲击富人区的举动,对这一关系更为量化的说明是:美国一半的财富掌握在1%的人手中。
虽然会显得偏执并且可笑,但如果真对这些数字进行考证的话,却也能够得出某些有趣的结论:对照美国国税局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美国财富的集中状况被示威者夸大了——数据显示美国最富有的1%人口拥有全美财富的大约35.6%,其他一些研究机构得出的比例更小,远非示威者所声称的50%。
那么一年要赚多少钱才能够成为那1%?来自美国国税局的数据告诉我们,这一门槛大约在38万美元。而根据相关报道,虽然由于不景气可能迎来大面积裁员,但2010年度纽约证券业从业人员的平均薪金仍然保持在36.133万美元的水平。同期纽约私人企业员工的平均年收入则只有6.612万美元,仅为前者的1/4。
考虑到只是“平均年薪”,36.133万这个数字意味着华尔街上有相当数量的人挤进了1%的小圈子。示威者们将枪口指向华尔街并非没有理由。但如果对贫富差距的不满就是这场运动的全部,那这只是世界范围内普遍牢骚的另一个样本。事实上,多数评论认为,华尔街被选择为泄愤的对象,是因为部分民众对美国政府医治经济危机的手段丧失耐心,间接地证明了奥巴马在金融改革上的失败。
与此相伴的一个疑问是,经济危机已经进入到第四个年头,在限制始作俑者华尔街的问题上,美国政府为何几无作为?4年前的美国经济并不会比现在更好,民众也同样怒气冲冲。为什么示威者今天要求的改变,当年却没能抓住机会?
金融改革一直被奥巴马政府视作己任,在2008年的胜选演讲上,奥巴马曾向人民许诺,不会容忍“在华尔街繁荣的同时,购物街萧条冷落”(we can not have a thriving Wall Street while Main Street suffers)。但4年时间已经过去,改变却迟迟未来。
立法一波三折
实际上,在上任伊始,奥巴马政府就曾对华尔街开刀。
2009年华尔街高管的红利事件震怒全美。接受了联邦政府大笔救援资金的部分金融机构在危机加剧的当时依然对高管派发高额分红。虽然白宫和国会都曾谴责并进行相应约束,但当年度华尔街派发红利仍较2008年暴增17%。
表层的约束都难以推进,更遑论立法改革。奥巴马政府从一开始就希望订立一部严厉的法案给华尔街套上笼头,但是由于美国两党政治的特点,在无数次争辩、谈判、投票之后,法案虽然最终诞生,却严重缩水。
这部法案的名称是《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以下简称为Frank-Dodd法案),被认为是奥巴马执政以来最大的成就之一。其雏形初现在奥巴马上台之初,当时美国政府正着手着一系列金融救助计划,希望借此机会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据《纽约时报》当时的报道,这些监管手段包括对美联储等部门进行结构性改革、将不规则的金融业务(对冲基金、衍生品交易等)置于联邦监管之下等。
原本奥巴马打算将该计划在2009年内付诸实施,但是方案公布伊始,就已经引起了很多金融界内共和党人的批评和反对。当年11月,参议员在对方案进行讨论时遇到共和党人的强力阻挠。
2009年12月,美国众议院通过Frank-Dodd法案。2010年初,金融改革计划并未有何重大成效,奥巴马也承认,与整个体系出现崩溃前的监管规划并无不同。于是,奥巴马发表关于加强银行业监管的发言,并批准了“沃尔克规则”议案(前美联储主席沃尔克提出的金融业监管变革方案),该规则原始的规定是要求吸收存款的银行必须剥离各自的衍生品业务,将对冲基金和自营交易业务拆分出传统银行业务。
然而,为了得到更多(尤其是共和党)的支持,奥巴马的此项议案允许银行投资对冲基金和私募基金。规定银行在对冲基金和私募基金的投资不能超过一只基金总资本的3%,另类投资总规模也不能超过银行有形股权的3%。
到了2010年4月,国会参议院对Frank-Dodd法案的提议能否批准进行投票,结果57票赞成、41票反对。由于需要60票赞成才可以被批准,所以在参议院Frank-Dodd法案提议首战落败。据《华盛顿邮报》消息,当时的57票中无一是共和党议员,而共和党议员中除两人弃权外全都投了反对票,两党分歧可见一斑。随后的两次投票中,民主党同样落败。
峰回路转,4月16日高盛欺诈门的持续发酵引发了巨大的舆论压力,共和党被迫让步,法案提议进入辩论阶段。3周之后,参议院通过了法案。7月下旬,奥巴马签署了Frank-Dodd法案。
金融业 “不能倒”
虽然被认为是美国“大萧条”以来最严厉的一部金融改革法案,但细究法案最后的定稿便可发现,在一些细微之处的变化体现出对共和党的考虑。
首先,就任之初奥巴马的金融改革建议是对美联储等部门进行结构性改革,而Frank-Dodd法案最后给予美联储更大的监管职责。这多少有些出乎意料。
其次,限制银行自营交易及高风险的衍生品交易。在自营交易方面,允许银行投资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但资金规模不得高于自身一级资本的3%(本该完全限制)。衍生品交易方面,要求金融机构将风险最大的衍生品交易拆分到下属公司,但自身可保留金银掉期等业务,这一点上,该法案也没有完全禁止银行进行衍生品交易。而被剥离的风险最大的业务仅占商业银行衍生品交易总量的一成左右。
一位要求匿名的美国某商学院教授告诉新金融记者, Frank-Dodd法案本身就是妥协的产物,因为受到共和党的牵制,其中设置了很多的例外条款,这些条款即是可供金融家们钻空子的漏洞。
纽约一家投资银行的部门助理Morrison向新金融记者表示:“它(法案)可能不太会影响到大银行的操作模式,这点儿改变华尔街应该可以应付。”
除此之外,法案最终取消了对资产超过500亿美元的银行和100亿美元的对冲基金征收特别税的条款。
由此可见,虽然Frank-Dodd法案最终尘埃落定,但深受党派斗争之苦,其中金融监管的力度已经大打折扣。虽然党派政治往往导致“为反对而反对”的现象,但在美国金融改革的议题上,却也有着更为现实的考量。
所谓的现实考量通常被简称为“大到不能倒”(too big to fail),意思是金融业对于美国来说过于重要,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华尔街虽然可恶政府却不能坐视不管。关于此点“占领华尔街”的抗议者们亦有回应,他们认为事实的情况应该是“大到无法无天”(too big to jail),政府被华尔街绑架是真,其他都是在人民面前的遁词。
或许示威者们至少有一点正确:金融业不仅重要,甚至已经扼住美国经济的喉咙。在这种情况下,对金融业下重手整治,不是美国政治愿不愿意,而是能不能够的问题。
早在金融危机出现之前的2007年,美国纽约大学商学院教授Thomas Philippon就曾发表论文提醒人们注意金融业在美国经济中逐年增加的比例。这份论文显示,在1860年时金融业占全美GDP的比重仅为1%左右,但到了论文发表的2007年已经增长到了8%。在过去的100多年时间里,该比例成长速率并不均衡,今天美国金融业地位的确立肇始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对GDP的占比尚还只有4%,在后来不足30年的时间里陡增了一倍。历史上上一个陡增期出现在上世纪20年代末,并且在那之后出现了骤降——导致这种现象的即是著名的“大萧条”。
由于发表论文的转年便爆发了金融危机,Thomas Philippon的论文显得极有预见性,而将现状与“大萧条”前期相比,又引发了无尽的猜想。实际上,美国金融业的真实影响力可能比这份论文中所描述的来得更大。据美国普查局的研究报告显示,2010年度美国金融和保险业在全美GDP总量中占比为8.4%,而房产及租赁业务达到了12.7%,两者相加占比为美国GDP的五分之一。
游行缺乏目标
想让在过去4年都没能实现的目标通过游行一蹴而就,显然有些不太现实。走上街头的示威者们打着各式各样的标语,表达着多样化的诉求。其中确有与改革金融业相关者,诸如征收股票交易税、银行国有化等,但这些主张夹杂在大量民生诉求之间,便导致了一个广为诟病的结果——没有明确目标。
事实的确如此。像“占领华尔街”和“99%反抗1%”这样的口号虽有煽动力,却无着力点。没有目标让这场运动看起来仿佛是漫无目的的宣泄,而美国部分主流媒体也因此在运动初期甚至都未予关注。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直到爆发后的第九天才有相关报道。部分媒体评论认为,由于光有方向而无具体路线,终会限制“占领华尔街”成为又一场影响美国政党格局的政治运动的潜质。
这里所说的“又一场”其实是在暗示之前席卷美国的茶党运动。茶党(TEA)之名即是其主张“税已经收得足够”(Taxed Enough Already)的首字母缩写,针对的是主政的民主党人的增税政策。尽管被认为只是共和党中的右翼,但茶党运动中的某些中坚甚至已经开始角逐共和党内总统候选人提名。政治主张和领袖俱全的茶党被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共和党赢得了2010年的国会中期选举,这是奥巴马上台后共和党力量的一次重要反扑。
在规模和影响力上,“占领华尔街”运动似乎都比茶党要大,但尚未成为某些政治力量的投机工具。目前为止民主、共和两党对该次运动的公开表态依然较少,奥巴马虽然曾发表讲话,对民众的不满表示“理解”,但依然是以总统的身份,并不能代表民主党。
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的观点能够代表大多数人对“占领华尔街”运动的感观。在博客中,克鲁格曼表示对示威者完全赞同,他认为:“不论在经济还是政治上,华尔街都是毁灭性的力量。”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走上街头变得十分可以理解:“他们一边忍受着银行造的孽,一边还被征税来拯救它们。”克鲁格曼还写道这可能会成为某些政党的机会,但“一定不会是共和党的,因为他们是西奥多·罗斯福口中所说的‘有钱的恶棍’。”
而在银行业的圈子里,对“占领华尔街”运动的不同表态也颇为有趣。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虽然未明确表态,却在本月11日公布了自己2010年的税单。该税单显示巴菲特在去年6285万美元的收入中缴税额度为17.4%,甚至低于他的秘书。一直以来巴菲特主张给富人征税,这一诉求与“占领华尔街”运动的示威者们不谋而合。
而另一知名对冲基金鲍尔森基金会则称,纽约收入1%的人士缴纳40%以上的所得税,对市民贡献极大,因此不应成为指责对象。鲍尔森基金被认为是2006-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受益者,因准确判断危机到来而提前做空,获益极大,甚至因为涉嫌与高盛合伙舞弊遭到调查。
截至2010年6月的一份统计报告显示,鲍尔森基金给投资者带来的收益在所有对冲基金中排名第三,达到264亿美元。而较排在它之前的索罗斯量子捐赠基金和文艺复兴大奖章基金,鲍尔森基金分别年轻了21岁和12岁。
幕后推手索罗斯?
虽然仍流于街头游行的形式,但全球范围内1500多座城市的响应依然让媒体再不敢对“占领华尔街”运动等闲视之。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关于运动本身的猜想也纷至沓来,其中被问得最多的一点是:谁在幕后。
公开的资料显示,发起这场运动的是一个叫做Adbuster的媒体基金会。该基金会总部位于加拿大的温哥华,自我描述为“一个在信息时代中热衷于发展新的社会运动的艺术家、活动家、作家、顽皮的人、学生、教育者和企业家组成的全球性的网络”。除去“占领华尔街”运动外,该基金会之前还发起过“不消费日”、“关闭电视机一周”等社会活动。旗下有一份不含任何商业广告的双月刊杂志,发行量达到12万份。
“占领华尔街”运动的官方页面即挂靠在该基金会的网站下,在这里,人们能够很清晰地看到事件发展的脉络。但是仍然有好事者从该基金会的背后寻找蛛丝马迹。通过对比某些资金往来,一些线索甚至指向了一个著名的人物——乔治·索罗斯。
据路透社报道,一些公开的文件显示,Adbuster基金会于2001-2010年间接受过一家名叫Tides Center的组织的捐助,金额为18.5万美元。Tides Center的驻地为旧金山,但这个组织更像是个捐赠的中转站——从捐赠者手中获得资金,再将钱转捐给其他有自由主义倾向的非营利机构。在2007-2009年间,Tides Center陆续获得了一家机构的多达350万美元的捐助,这家捐助机构的名字叫“开放社会研究所”。
这家大名鼎鼎的研究所属于索罗斯,是研究外交政策的智库,关于民主运动和人权。在中亚和东欧多个国家的“颜色革命”中都曾闪现身影。而目前“占领华尔街”运动街头政治的发展趋势则令人不得不产生联想。在示威者自己印刷的一份名为《“占领”华尔街日报》的宣传页中也曾提到,该运动以之前数个阿拉伯国家的社会运动(阿拉伯之春)为榜样。
Adbuster基金会和索罗斯双方都否认了相互之间有任何联系。事实究竟如何暂不得而知。其实除去Adbuster之外,还有几个与此次运动相关的网站,从未有谁承认自己是“官方”的那一个。新金融记者联系上occupywallstreet.org,一位名叫Lisa的负责联络的志愿者的回复是:“占领华尔街”运动无特定人员组织。资金方面来源于大众捐赠,资金如何使用则由群众大会投票决定。
Lisa提醒说,与其对运动的目的加以并不善意的怀疑,不如以正面的态度来面对它。她表示,“占领华尔街”运动本身也在学习、成长。相较于之前以激烈的手段堵塞纽约大动脉的布鲁克林大桥,如今的示威方式则更加文明与温和。而面对部分市民不堪其扰的投诉,示威者甚至还制定了“睦邻守则”。
虽然已经进行了一个月,影响力已经走出美国,波及全球,但“占领华尔街”的示威者们并没有收手的意思。面对即将到来的寒冬,他们筹备了“过冬委员会”,准备在祖科蒂公园继续鏖战。而在他们的活动页面上,目前最远的安排是在11月5日,活动名称是:“联合行动——挪动你的钱,银行提款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