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真是融资难压垮了中小民企吗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25 15:14 来源: 解放网-解放日报

  ●如果我们更多关注内因的话就会看到,目前的这些问题都与中小企业的转型太慢、太晚有关。低水平同质化是许多困难企业的共同特点。

  ●中小企业的发展模式真的应该变变了,而中国民企的真正转型有赖于企业家的价值观转型。

  ●主持人:本报记者 支玲琳

  ●嘉宾:徐为民 (复旦大学华商研究中心副主任)

  解放观点:从2008年开始,有关中小企业生存艰难的报道就一直见诸媒体报端。而近来,由温州老板集体跑路事件所引爆的企业债务危机问题,似乎说明中小企业正在濒临危险的临界点。普遍观点认为, “融资难”压垮了不少中小企业。对此,您怎么看?

  徐为民:现在不少中小企业的资金链出了问题,除了那些外在因素,主要是因为这些企业本身就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只不过前些年融资比较容易,真相被掩盖了起来;等到融资紧张了,内在的经营危机也就随即暴露。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我刚从义乌回来,企业现在的确比较困难。但从2008年到现在,如果我们更多关注内因的话就会看到,目前的这些问题都与中小企业的转型太慢、太晚有关。三年前金融危机来了,尽管舆论都在强烈地呼吁转型,但多数企业还是在原先的经营模式上苟延残喘,一旦情况稍好一点、压力稍小一点,依旧故我。从各地的情况看,困难的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低水平的同质化。不过,即便在今天,仍有发展得很好的企业。它们虽然做的还是传统产业,但日子过得却不错。这说明,传统产业也并非无路可走,关键是要与时俱进地进行创新,抢在危机的前面。比如有一家做箱包的企业,2008年因推出了 “偷不走的运钞箱”而逆势增长,这次又因推出了 “你是唯一的”定制箱包而大抓眼球。江苏有一家台资企业,它已经遭遇过好几次危机了。先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由于及时重组而安然度过,后来这个企业就学精了,不等危机来就开始寻找新的市场机会,并完成相应的产品和工艺的升级。结果,危机反而成了其收购别人、“捡漏”的好时机。

  经验告诉我们:危机中的过剩与短缺总是并存的,及时撤出过剩市场而转入短缺市场的企业就能转危为机。关键是要有创新和转型的能力。现在有些人很关心美国会不会二次筑底,宏观调控还会不会再收紧,压死中小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什么时候会砸下来。我认为,这些外在因素是关心不完的,也是我们控制不了的。就像前几年有过禽流感,后来又有过猪流感,这些我们管得了吗?当然管不了!我们只能管好自己的体质。只要体质强健,这些病害就奈何不了我们。因此企业也要着力于增强体质,增强自身的创新和转型能力。这样即使遇上危机也不怕,顶多也就是皮外伤而已。

  解放观点:继几周前国务院出台政策支持小微企业后,各地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帮助计划也纷纷出炉。但也有人担心,政府出手,会否废掉 “温州武功”。您认为来自政府层面的帮扶怎样才能帮到位?

  徐为民:有些问题,坦率地说,政府是没办法包的。这么多的企业,政府该先管谁呢?我们要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和政府关系比较好的,虽然经营上比较落后的企业,还是能够率先得到政府的帮助。这样,获救的就可能不是那条极具市场潜力的小鱼,而是那条早该消亡的大鱼。一些由地方政府扶植的企业实在是不怎么样,往往产值很大,占用资源也很大,却早已没有多少利润,这种企业其实早就该淘汰了。另外,如何保证救助资金不被挪用到别的地方去,也是需要当心的。现在很多学者呼吁,要降低中小企业的税负。我也赞同这一点,因为它比较实用,也比较公平。

  解放观点:小额信贷额度有限,往往有心无力;政府出手,又难以保证一碗水端平;银行借贷,迫于中小企业资信问题,难免另眼相看。那么就眼前迫在眉睫的 “融资难”问题,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徐为民:最近看到有报道说,小额信贷公司试点联手私募基金给真正需要资金、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贷款,这倒是一个不错的思路。小额信贷差钱,但私募不差钱,在当前金融市场不景气的背景下,私募苦于找不到好的项目。与其把钱闲置着,倒不如收点利息。而且,基于私募的属性,比起政策资金,它们会更加当心,会认真考察企业的成长性和还贷能力。如果项目好,还可能乘机入股。这样,企业解了燃眉之急,而私募也可能找到一个好项目。

  这倒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率的资金支持手段。对于未来如何扶持中小企业的问题,也颇具启发性。

  解放观点: 针对当前中小企业困难的现状,除了考虑什么才是更好的援助方式以外,中小企业本身该做的当务之急又是什么呢?

  徐为民:中小企业的发展模式真的应该变变了。一是要放弃那种低水平同质化的走量模式。走量模式在市场没有饱和或刚刚饱和之际是有意义的,但在市场已严重过剩之时只能令多数企业加速衰竭。此时只有先完成产品的创新升级,走量才会有意义。二是要放弃盲目多元化的模式。尽管每个新市场在初启之时,往往需求比供给增长得更快,政府也往往会有鼓励性补贴,因此进入者很容易赚钱。但是其后也必然会有一个洗牌的过程,届时没有竞争优势的企业难免会陷入困境。急功近利式的多元化令企业有限的资源不断分流,使得企业的每一项业务都无法获得足够的资源来做精做深,从而也就失去了创新和转型升级的能力。无论是单纯的走量、还是盲目多元化,究其根本,往往与当事人内心热衷于财富比赛的价值观有关。内心的失衡不但会误导经营,而且还可能导致人生的种种不幸福。其实,中小企业的资金和精力都很有限,只有充分聚焦才能把根扎深。换言之,中小企业应该更加关注升级转型。

  综观那些活得比较滋润的中小企业,往往是多年来专注于一个业务,在狭窄的专业领域里可以申请几十至百十项专利。它们的产值也许并不显赫,利润率却比较高,等于是以较少的资源创造出了较多的附加值。它们很少作秀,媒体报道也不多,但却是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增长。这种企业的掌门人往往就是其核心优势的主创者,专注令其有时间有精力来研究和深化自己的事业,也有时间来反省和充实自己。这样,他们内心所追求的更多是自我的全面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的人生也往往会更加幸福。由此可见,企业家内心的价值观是会影响其经营模式的选择及经营效果的。就此而言,我认为,中国民企的真正转型有赖于企业家的价值观转型。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