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江淮汽车整合变局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8 13:25 来源: 财经国家周刊

  “江淮汽车”要想在未来“大安徽汽车战略”整合中占据更多话语权,必须拥有更强实力

  记者 葛轩

  11月7日,江淮安驰公司(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子公司)年产15万台微车项目奠基仪式在皖北小城蒙城开幕。

  面对出席典礼的安徽省相关领导和各方宾朋,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江汽集团”)董事长左延安虽风采依旧,却一言未发,让这位62岁老帅的去留传闻,再次平添几许猜想。

  按实际年龄计算,早在2009年,左延安就应卸任江汽集团董事长一职。但由于彼时江汽集团下属江淮乘用车公司的轿车业务刚刚起步,集团职业经理人队伍整体亦不够成熟和完备。由此,已掌舵江淮集团20年之久的老帅左延安,再次被安徽省国资委委以五年重任。

  然而,五年之期刚过两载,自8月起的一系列传闻,让左延安能否圆满完成最后一届任期,成为了江汽集团上下“最大的疑虑”。

  多事之秋

  从1990年就任江汽集团董事长以来,左延安已成为中国汽车界掌舵时间最长的一把手。作为灵魂人物,具有危机意识的左延安试图用最后5年,将江汽集团打造得更为坚实,以备未来不测。

  “左延安希望在最后五年任期里,做出实实在在的成绩,不但要对得起安徽省相关部门的器重,最好再给江淮带出一片新天地。”11月7日,在安徽江淮安驰公司年产15万台微车项目奠基仪式期间,接近江汽集团核心层的内部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这一愿景意味着,左延安必须在有限的任期内,让江汽集团,尤其是轿车业务达到一定规模,或是在电动车轿车等行业大方向上有所突破。但对于轿车品牌积累不足、且在新能源技术上尚无突破的江汽集团来说,5年时间并不充足。

  在紧迫的时间压力下,急于求好的左延安选择了剑走偏锋。

  2010年8月,左延安牵手有争议的“汽车狂人”仰融,合作电动车轿车研发项目——“这最终成了别人攻击左延安的直接口实。因为到目前,项目不但毫无实质性进展,同时作为国企,江淮还隐隐成了仰融在国内政治表演的道具”, 上述内部人士说。

  电动车轿车研发合作项目未能取得突破,被寄予厚望的轿车项目也一直不温不火。

  从2007年2月拿到轿车目录到建立生产线,推出产品,整个江汽集团的资本投入大得惊人,但市场产出却不好看:根据中汽协统计数据,今年1~9月江淮乘用车国内市场销量不足4万台,销量负增长15%,距离年初制定的全年24万辆销售目标差距甚大。

  “后续轿车业务马上又需要二期投入,还需要砸进20亿~30亿人民币,这对体量有限的江淮(江汽集团)而言是不是在拿有限资源做无节制赌博?”上述内部人士说,“芜湖有了奇瑞后,江淮还如此投入轿车业务,而且是在几乎不盈利的前提下,这就难免有人以此发挥,说江淮重复建设。”

  经营中浮现的问题也在加剧左延安的压力,数月前江淮乘用车公司营销公司自总经理王朝云以下“被降半级”的真实原因,亦被传与该公司营销层面某些人接受数额不详的“商业馈赠”而受到调查有关,甚至认为这直接加速了江汽集团人事调整和9月初九华山会议宣布启动的事业部制改革。

  博弈“大安汽”战略

  处于多事之秋的江汽集团,可谓左延安的内忧,而20多年的汽车生涯中,左延安最大的危机感,一直来自于同在一省的竞争者。

  从安徽芜湖到合肥直线距离约140公里。然而,如此狭小的地域却同时并立两家业务完全不关联的汽车企业:奇瑞汽车和江汽集团。

  “现在国内汽车业已经进入市场和政策的双重拐点期。所以就产业整合的趋势看,奇瑞和江汽集团未来继续并立的局面,不会长久。”一位汽车行业分析师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分析道。

  记者在长期跟踪“大安汽”重组的相关采访中也了解到,自1999年安徽省政府拟定域内汽车工业重组方案,准备把奇瑞、江淮和安凯三家企业纳入“大安徽汽车战略”(下称“大安汽战略”)以来,身为省国资委直属企业掌门人的左延安,一直认为市场策略激进的奇瑞与崇尚稳健、低调、务实的江汽合并非明智之举——随着2007年2月,江淮轿车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审批,左延安的“不感冒”使得“大安汽”合并方案最终搁浅。

  “其实左总并不反对‘大安汽整合’。他只是反对为了重组而重组。他认为汽车企业间的兼并重组一定要遵循市场规律。比如,谁的管理和创新能力强?谁的企业发展战略更具有前瞻和远见?谁的企业文化更具有包容和向心力?重组的规模效益最终能否实现1+1>2”,江淮汽车商用车公司一位高管说。

  不过上述汽车行业分析师指出,在安徽省相关部门,针对“大安汽”版图整合,虽一直存在分歧,但长期以来,在话语权博弈上奇瑞更胜一筹。

  “在安徽省相关部门,支持奇瑞整合江淮(江汽集团)的声音,一直认为越早整合对整个安徽省的汽车产业格局越有利。因为两者相加,不但规模上可以冲击国内‘四大’地位,还可以实现业务互补,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有效规避市场竞争中的同门兄弟‘掰手腕’,而且江淮(江汽集团)手里握有2家上市子公司,若合并,则一直急于上市的奇瑞,或可直接借壳上市。”上述汽车分析师说。

  整合江淮,对奇瑞有百利而无一害,但关键在于左延安一贯的强势反对。随着当前国内汽车市场和行业的整体趋冷,如何发展安徽省的汽车工业,做大做强,不可能不对安徽省相关部门和领导有所触动。而在政府资源上,奇瑞关系相当深厚。“左延安此次是去还是留,都有着更深的背景。”上述汽车分析师说。

  争取话语权更为现实

  “大安汽”整合似乎已势在必行,让江汽集团在整合后拥有更大话语权或许是更现实的考虑。

  前述接近江汽集团核心层的内部人士透露,掌舵江汽集团22年,左延安也知道“大安汽整合”是必然趋势。而为了奠定江汽集团未来在“大安汽”版图中的话语权,他倾向于赞同奇瑞、江汽集团未来可以建立类似“日产-雷诺”的紧密产业联盟,实现产业和资源整合。在顶层设计层面,左亦为江汽集团做了长远规划,部分已在江汽集团“‘十二五’规划”中披露。

  根据未来路线图,左延安认为江汽集团未来应重点着力推进四大业务。

  在资本层面,江汽集团应争取早日实现在国内A股整体上市,进一步做大集团业务规模。为此,在拥有两家上市子公司的基础上,还应尽快争取江淮自动化公司装备自动化业务在中小板上市,以此作为集团实现整体上市的先导性步骤,后续上市公司之间通过换股吸收,通过一家壳资源实现集团全部资产包的整体上市。

  “盘子越大,江汽在未来的主动性也就越大”上述内部人士说。

  而在传统卡车领域,江汽集团投资数十亿,成立合资公司进一步打造国内轻卡新基地,既是保持江淮在卡车领域传统优势的务实之举,更是江淮轻卡占据全球前三强的战略构想的实质性支撑。

  同时,鉴于2001年安凯客车已经进入新能源研发领域,并在成为江汽集团下属子公司之后的当年——2003年相继成功研发油电混合动力、燃料电池和纯电动等多款新能源产品。因此,左延安认为,江汽集团未来新能源车型必须占据自主品牌中第一阵营,并在某些领域实现自己独特的技术突破,才能在行业中建立差异化优势。

  “而对于江淮轿车,已在自主品牌阵营中打造市场对江淮轿车产品的品牌认知;并力争到‘十二五’末,轿车业务能起关键支撑作用,支撑起整个集团业务实现销量160万辆,销售收入达1000亿元的战略目标。“上述内部人士强调。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