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支付业利息大餐渐行渐近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28 13:36 来源: 《法人》

  支付业利息大餐渐行渐近

  一直声称不侵占利息的支付机构,等来了央行赐予的一场利息大餐,这笔钱将为支付业带来什么

  文  本刊记者 吕斌

  11月4日,央行发布《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稿中首次明确,支付机构所沉淀的大量资金所产生的利息,除必须计提10%的风险准备金以外,剩余的九成可全部归属第三方支付机构所有。

  这是在纠结了多年之后,政府首次明确支付机构中沉淀的大量资金利息的归属。此前,关于支付机构沉淀资金会不会被挪用、会不会带来金融风险、沉淀资金利息归属如何确定等问题,是外界对支付行业普遍的质疑。

  以行业第一的支付宝为例,相关数据显示,支付宝每月沉淀资金保守估计也在100亿元以上,按照活期存款利率计算,每月利息高达数百万元,每年高达数千万元。对支付机构来说,利息收入可不是一盘“小菜”。

  央行的大红包

  在电子商务交易中,买家从向第三方支付机构转账到确认收货、允许第三方支付机构向卖家付款,会有一定的时间差;此外,不少买家为了购物方便,习惯事先在第三方支付机构预存一定量的资金。

  虽然这些资金会频繁地支付出去,但总有客户不断地打钱进来,而当用户数量形成一定规模时,支付机构的帐户中总有一定的资金稳定地沉淀下来。

  这些资金就是通常所说的第三方支付机构沉淀资金,也叫客户备付金。尽管国内支付领域市场规模已相当庞大,但一直以来,沉淀资金的利息归属一直未能明确,业内对此也存在争议。

  上海泛洋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春泉认为,对企业来说,此次政策无疑是个利好。从商业角度来看,企业肯定要赚钱,外界不能只看他们的收益,而没看到他们在市场、技术、服务等方面的投入,以及所承担的风险。

  实际上,支付机构占有沉淀资金的利息,已是行业内半公开的潜规则,在此次央行征求意见稿发布之前,也没有哪家机构是把利息返还给消费者的。业内侵吞者有之,更多的是放在专用账户,静待政策明朗。而此次政策,也被看做是央行送给支付行业的一个大红包。

  不过,在央行征求意见稿中,沉淀资金的利息并非全归支付机构所有,而是必须计提10%的风险准备金。且按照规定,风险准备金的比例还存在上升的可能。

  “按照《办法》(意见稿)的规定,风险准备金的标准是跟备付金收付账户数量直接挂钩的。”艾瑞咨询支付行业分析师王维东在接受《法人》记者采访时表示,按照《办法》的规定,当收付账户数量达到5个后,每增加一个,风险准备金比例就要提高相应提高。而对于经营规模较大的企业来说,5个收付账户不一定能满足需求。

  王维东认为,目前具体沉淀资金的规模和利息额尚不好确定,但至少支付企业将会获得一项重要的稳定收入。不过由于沉淀资金的比例占其整体交易额的比例并不高,因此备付金利息并不会成为支付机构赖以生存的主要收入,商户手续费仍将是其主要的收入目标。

  支付宝公关部相关人士则对《法人》记者表示,在政策方面,支付宝是执行的一方,会根据央行的指导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为用户提供更安全、便捷的服务。由于此次政策仅为征求意见稿,并非正式出台,目前支付宝不便就此发表意见。

  利息归属之争

  并非所有人都赞同沉淀资金利息的九成归支付机构所有。有观点认为,支付机构内沉淀的资金是消费者的财产,把这笔钱的利息都给支付机构并不合理,实际上是损害了用户的利益。

  “从法律角度分析,消费者与第三方支付机构之间属于典型的货币保管合同关系。但在理论上,第三方支付平台上沉淀资金法律权属问题存在较大争议。”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法学院副教授张继红对《法人》记者介绍,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出台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第24条明确规定,支付机构接受的客户备付金不属于支付机构的自有财产;支付机构只能根据客户发起的支付指令转移备付金;禁止支付机构以任何形式挪用客户备付金。

  “在明确了沉淀资金的法律权属之后,其利息收入的权属自然也应属于客户,即消费者所有。”张继红认为,第三方支付机构不仅无权使用沉淀资金,亦不享有沉淀资金所产生的法定孳息。

  但张继红表示,在实践操作层面,将利息收入分配给消费者存在现实障碍。沉淀资金的总体数量虽然很大,产生的活期利息也比较可观。但对于单个消费者而言,通常仅是几百到几千元的资金量,那么在一个交易周期内,所产生的利息收入分摊到个人身上也就几角钱,且人数众多,很难一一分发。如果让第三方支付机构将利息逐笔返还消费者,不仅运营成本较高,而且会大大降低资金的使用效率。

  张继红建议,可遵循“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相关部门设立网上消费者权益保护基金,将沉淀资金的利息收入转至该基金。这笔钱主要用于消费者网上交易风险的防范,以此促进我国网络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更好地推动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

  刘春泉律师对此有不同看法,他认为,支付机构并非银行,其业务不是接受存款,而消费者把钱放在支付机构也不是为了获取利息,否则消费者可及时把钱转走存入银行。

  在刘春泉律师看来,第三方支付机构理应有合法的收入来源。从支付机构与用户的关系来看,是一种保管关系,会涉及到相关的保管责任,从保管关系来看,存放的物品或者货币是不用支付利息的。而把沉淀资金存在银行的是支付机构而不是消费者,所以支付机构来收取利息就是顺理成章。

  加强监管势在必行

  第三方支付公司作为支付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在风险防范、技术水平、管控能力等方面不可同日而语,资金安全问题一直是个挑战。尽管沉淀资金已十分庞大,但目前针对支付机构的监管还远远不够,寻租、逐利等空间尚大。

  其次,如何防止支付公司挪用资金也是个难题,尽管目前所有的支付公司都声称不会挪用,而是一直有专用银行账户存放,但在企业经营出现问题或者为谋私利等情况下,是很难监管的。此外,沉淀资金在洗钱、套现等方面的风险也广受质疑。

  “支付机构通过资金的收付结算进行营利,具有准金融机构的性质,因此需要监管机构进行严格的监管与规范。”王维东表示,但与此同时,为了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支付结算需求,填补传统金融机构无法涉及的业务空白,保持新经济的高成长性,监管机构也需要考虑在保证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监管框架内,为支付企业留有一定的创新和发挥的空间。

  “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合规进程正在一步步向前推进,需要一段时间来进行完善。”王维东认为,首先应加速监管细则的落实,包括制定相关的监管规定;其次,应加大检查力度、扩大检查的范围;第三,应发挥支付清算协会的职能,加大行业自律监督。

  “银行都有破产的时候,如果支付机构挪用了沉淀的资本金,当然会有一个风险的问题。”刘春泉律师说。在他看来,备付金的“管理办法”还存在遗漏,尽管支付机构可以获得沉淀资金的利息,但应该对于用户的钱到账停留的时间有严格的规定,比如最长不能超过3个月。

  同时,刘春泉律师认为风险准备金提取的方式也有待商榷,他建议最好以投保的方式来解决相关风险。

  “支付机构拿出利息的10%,仍然是十分有限的,100万只能挡100万的风险,而保险公司则可能100万保500万,会有一个放大效应。”刘春泉律师表示,我国目前的保险体系是很成熟的,但很多保险公司却没有相关的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给很多行业造就了新的机遇,特别是保险领域,但保险公司在这方面却非常不给力。

  腾云的冰箱发展之道

  在中国旅游酒店行业迅猛发展起来之后,吸收式冰箱的市场前景更为明朗,它将从酒店走向千家万户

  文  本刊记者 吕斌

  日前,第18届中国国际广告节成功举办。在广告节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名城名品展销会上,一家来自浙江德清的制冷企业带来的十款新型环保节能小冰箱,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这家名为浙江腾云制冷设备有限公司(下称“腾云公司”)的企业,精准定位于用于高档宾馆、酒店等场所的小型冷藏箱市场,且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效地填补了国内市场及技术的双重空白。

  颠覆传统的吸收式冰箱

  与一般人相比,腾云公司创始人沈根法从事的领域有点特别,虽然他也是做冰箱,却与一般意义上的冰箱有点不一样。

  不一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核心技术的不同,沈根法的腾云公司依靠的技术基础是吸收式机芯,这与传统的压缩机式机芯相比,具有颠覆性的意义;二是市场领域的不同,腾云公司没有面向家用冰箱市场,而是耕耘于对产品质量、功能、环保等方面要求更高的酒店商务冰箱、化妆品保存柜甚至文物保管设备等高端领域。

  浙商往往有着与众不同的市场敏锐度以及敢于冒险的创业态度,身为湖州商人的沈根法也不例外。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家用冰箱尚处风生水起的市场阶段时,沈根法就把目光瞄向了当时看似有些冷门的酒店商务冰箱,而且一出手就摒弃了市场主流的压缩机机芯,选择了更为节能、环保的吸收式机芯。在此技术上生产的吸收式冰箱不用氟立昂,且没有压缩机和任何机械传动部分,运行几乎不会产生噪音。

  这或许与沈根法的个人经历有关。很多人也许想不到,现在这位创造吸收式冰箱市场局面的民营企业家,曾经是一名酒店商务冰箱的维修师。长期的维修工作,使沈根法看到了其中的商机,1999年,他顶住来自各方反对的压力,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吸收式制冷设备的研发和生产中。

  通过与上海交大的合作,经过艰难研发和巨额投入,沈根法带领技术人员攻克了大批量生产时出现的制冷温度不均匀、机芯寿命短等多项难题,并取得了相关专利权。

  至2004年,腾云公司生产的吸收式冷藏箱正式下线。由于采用吸收技术的冷藏箱在运行过程中噪音小、节能环保、质量稳定,十分符合当下流行的低碳理念,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宾馆、酒店、船舶、医院、写字楼等。腾云公司生产的吸收式冷藏箱也受到了北京、上海、江苏、山东、浙江等省市的大批高档酒店的青睐。

  产业新动向

  我国的吸收式冰箱产业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经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我国吸收式冰箱研制生产的高潮,国内先后出现100多家生产及研发企业。但由于吸收式冰箱技术难度大,稳定性难以掌握,这些企业大都停留在研制阶段,无法大批量生产,最终纷纷下马。只有极个别企业在一些高等院校及研究所的支持下,坚持了下来,但生产量也很小。

  但这一市场却始终存在,尤其在中国旅游酒店行业迅猛发展起来之后,吸收式冰箱的市场前景更为明朗。这种只有普通冰箱三分之一大小、重量只有十来公斤、容量却能达到32升且耗电量很低的新型制冷产品,让众多三星级以上高端大酒店对其趋之若鹜。

  2009年,沈根法又看到了化妆品冷藏箱的广阔市场。许多使用化妆品的人也许深有感触,一些高档的化妆品为保持其活性,需放置在专用的低温储藏箱中保存。这种冷藏箱要求体积小,内部空间设计合理,温度稳定性好,但市场上却很少有这样的产品。

  沈根法带领腾云公司的技术人员经过艰苦攻关,终于在内加热型扩散吸收式制冷系统开发领域取得了新突破。他所开发出的产品,不仅填补了国内市场的空白,性能还远远超过了国外同类产品。

  去年,一个新的市场领域又映入了沈根法的眼帘。一个偶然的机会,沈得知浙江大学正在研究文物保护展示柜,沈根法主动出马谈合作,立刻开始投入研发。腾云公司研制的恒温文物展示柜,利用内加热扩散吸收式技术来制造,可根据不同藏品的特点,设置恒定温度和湿度,不仅噪音小、节能环保,售价也将比传统产品便宜。

  对市场需求的敏感,加上不断创新的推动,使得沈根法与他的腾云公司总能在关键时刻让人耳目一新。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