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东优西快”成趋势 区域合作渐深入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7 09:41 来源: 经济日报

  (本报记者万建民 来 洁)“十二五”开局之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长期“东快西慢”格局发生根本性扭转,东部地区主动调控增速,集中精力优化发展,中西部地区开始大踏步赶上,经济增速普遍高于东部、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是继2010年全国农民收入增速自1998年以来首超城镇居民之后,我国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取得的又一大可喜进展。

  “快慢转换之间,不仅东部地区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东、中、西各区域之间的差距也逐渐缩小,说明区域协调的成果在今年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魏后凯评价说。

  与此同时,借助各类经济区作为平台,区域合作的层次和水平也大大提升。近年来,我国分别在沿海、内陆和沿边地区建设了若干经济区,根据各地不同的发展需求和地域特点,有所侧重地设立各类合作试验区、示范区,为推动区域合作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在此基础上,区域互动合作日渐深入,各自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认为,区域协调发展包括5个方面基本内涵:一是区域间发展的差距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二是各区域、城乡之间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三是各区域的比较优势要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四是各区域综合竞争力能够得到有效地提升;五是区域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能够相协调。

  专家认为,无论是“东优西快”的发展新格局,还是各经济区之间不断深入和频繁发生的互动合作,都表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得到了明显增强。

  中西部地区发展全面提速

  在东部地区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今年中西部地区的表现特别抢眼。

  从投资来看,1至10月份,东部地区投资增长22.2%,中部地区投资增长29.7%,西部地区投资增长29.6%,中西部地区都高于24.9%的全国平均增幅。“对中西部地区来说,投资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尤其是西部地区,近年来投资拉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都在70%左右。”魏后凯说。

  协调性增强不仅表现在东、中、西部比较下的全国大格局中,在西部地区内部,发展格局也在发生积极变化。今年前3季度,贵州、甘肃两省的投资增幅都在40%以上,青海、新疆、宁夏、重庆4省区市的投资增幅在30%以上。值得指出的是,除重庆这一西部传统增长极因两江新区的带动投资继续大幅增长外,其余几个地区都曾是西部地区传统上的发展“短板”。

  魏后凯认为,和上一轮西部大开发相比,第二轮西部大开发有了明显的变化,原来西部投资主要抓重点区域发展,经过持续10年的大投入、大开发,发展基础大大改善,一些薄弱地区开始“爆发”,西部地区内部各省(区、市)之间的差距也开始缩小。

  从工业看,今年1至9月份东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2%,中部地区增长18.3%,西部地区增长17.1%,中西部地区同样都高于14.2%的全国平均水平。按省区市来排名,重庆、四川、西藏、贵州4个西部省区市工业增加值增幅跻身前5,西部地区进入前10的还有广西、青海。除新疆外,西部11个省区市工业增加值增幅都在17%以上。这同样说明,西部地区的增长格局,已经从少数增长极的高速增长带动转变成各省(区、市)全面提速。

  更为重要的是和前些年主要依靠矿产开发等资源型项目拉动不同,今年中西部地区发展质量有了明显提升。

  以经济增速第一的重庆为例,今年前3季度重庆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幅达22.7%,其中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92.9%,成为最大亮点。重庆西永综合保税区今年出口笔记本电脑已突破1000万台大关,这正是由于惠普、富士康、宏碁等IT巨头及一大批配套企业落户投产后,产能开始稳步释放,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原本没有多少电子信息产业基础的重庆,能够引来大批国内外电子巨头落户,说明内陆开发开放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东部地区调整增速优化发展

  前3季度,北京、上海、浙江3地经济增速居全国倒数前3名,分别为8%、8.3%和9.5%,且北京、上海经济增速低于9.4%的全国平均水平,广东、山东、江苏等几个经济大省的增速也位于倒数前8名之列。

  然而,在专家看来,这样的结果并不意外,因为这正是东部沿海地区主动调控的结果,也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经历的“阵痛”,增长速度虽然与全国平均增速相比是慢了一些,但与这些地方进入了更高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是一种健康的、可持续的、高质量的增长。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周清杰认为,当前,北京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服务主导型和消费拉动型的经济特征已经形成。作为一个特大型城市,既要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又要理性地为转方式、调结构的艰巨任务留出空间。北京市发改委主任张工表示,正是认识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北京坚决放弃GDP挂帅,采取了控车市、调楼市、首钢退市等3大调控措施,着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发展改革委主任周波表示,尽管上海经济增速“减了一挡”,但转型发展却“快了一拍”:今年上海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超过50%,增加值占GDP比重接近60%,投资和财政收入占比超过70%,利用外资占比超过80%。同时,上海经济对房地产的依赖程度在逐步降低,统计显示,上海房地产业增加值占三产比重,已从“十五”末的14.6%回落至今年上半年的7.9%。

  以“小快灵”著称的浙江经济,面对资源短缺、银根缩紧、要素成本上升等压力,正在加紧调结构、转方式。以工业为例,虽然浙江前3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2%,增幅低于东部平均水平,但反映结构和效益的指标却表现不错:高新技术产业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高2.6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高1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增长30.8%,比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高出8.1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由去年同期的19.9%提高到21.3%。

  很多专家在具体分析东部沿海地区各省(市)的发展情况后认为,“东慢西快”只是经济发展的表象,东部地区增速放慢的实质是主动调控、优化发展,因此,“东优西快”才是今年区域发展的最大特点。

  区域合作平台日益拓宽

  东部地区优化发展,不仅表现在经济结构的调整,还在于发展空间的拓展。

  1月4日,国务院以国函〔2011〕1号文件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此后不久,《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相继获批,掀起了新一轮沿海开发的高潮,也使向海洋要空间、要资源、要发展,成了今年东部地区发展的一抹亮色。

  11月10日,《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公布,这是我国整个沿海发展规划最后的浓墨重彩的一笔。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说,这意味着国家层面的区域规划实现了1.8万公里海岸线的全覆盖,我国关于沿海地区发展的战略与政策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

  至此,在我国1.8万公里海岸线上,从南到北,海南国际旅游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江苏沿海地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山东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河北沿海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依次排开,连成一个整体的发展带;在这条“金链”上,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像3颗钻石镶嵌其间,熠熠闪光。

  从东、中、西、东北4大板块来看,东部地区各经济区串珠成链,不仅有利于生产力优化布局,而且也整体上推动了产业转移、转型升级,促进四大板块良性互动、优势互补。

  范恒山认为,建设各种类型的经济区,突破行政区划界限,汇聚各地区力量破解仅靠一个地区难以解决的重大瓶颈问题,正在成为我国推动区域合作的重要途径。

  放眼全国,各种经济区、经济带渐次形成,区域分工更加明晰合理,资源要素突破藩篱自由流动,配置水平和利用效率大大提高。“推动区域合作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形成和完善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实现要素的自由流动。”魏后凯说,建设经济区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深化区域合作,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区域合作机制不断创新

  在10月份举行的西部最大的投资贸易洽谈平台西博会上,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等项目取代以往的基础设施、矿产品开发项目,成为最受欢迎的投资领域,传递出明确的“产业西进”信号。

  东部地区优化发展,要素成本、环保标准等都在提高,形成一股产业转移的推力;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水平大大提高,产业基础大大改善,还拥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形成了一股承接产业转移的拉力。一推一拉之下,产业转移已是大势所趋。

  “产业转移主体是企业,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同时政府也要进行积极引导。”魏后凯说。范恒山则强调,应以打破阻碍区域合作的体制障碍和制度壁垒为重点,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加快建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有利于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互利合作的制度体系。

  一系列促进区域合作的机制正在完善之中。今年,第一部全国性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面实施,提出了“9+1”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体系,即实行分类管理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农业、人口、民族、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等9方面政策措施,实行各有侧重的绩效考核评价办法。

  在财税方面,从2009年开始,中央财政加大了对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436个县级行政单位的均衡性转移支付的力度。2010年,这一数字达到250亿元,相当于平均每个县得到了近6000万元的均衡性转移支付,今年的力度进一步加大。资源税改革、环境税费改革正积极推进,水、电、成品油价格改革稳步推进,使资源性产品价格能切实体现开发成本、补偿成本及环境治理成本,从而平衡好资源输出地和输入地的利益关系,促进区域良性互动。

  区域合作的利益共享机制也在一些地方取得积极进展。在“珠三角”,产业转移园建立了转出地和承接地共同建设、共同受益的一整套机制;在“长三角”地区,共建“异地园区”开创了产业梯度转移新模式;在更多地方,“飞地经济”创造了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共赢的局面。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