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专家称看好欧洲就是帮助欧洲 欧洲缺的是信心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9 07:37 来源: 大洋网-广州日报

  学者谈欧债危机背景下的中欧关系:

  点睛语

  实际上欧洲的关键问题是信心的问题,它需要信心的支撑。一旦信心垮台的话,其负面效应会迅速地被扩散。

  ——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经济研究室主任 陈新

  如果用一种非常发达的经济体的标准来要求另外一个正在成长的发展过程中的经济体,是欠公平的。

  ——清华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主任 何茂春

  危机中蕴含机会,它对欧洲一体化发展来说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有可能为欧盟深化改革、机制的构建、理念的更新,注入改革发展的新的动力。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 闫瑾

  欧洲人自己的问题在不断增多,与此同时中国的地位在不断地提升,那么,它过去能够容忍的许多东西现在不能容忍了。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研究部研究员 林德山

  欧元区经济形势严峻,债务危机“病情”严重。欧债危机的根源在哪里?未来如何演变?在欧债危机背景下,中欧之间如何保持战略性合作和发展?需要克服什么样的困难?在本月初中国外交部主办的“新形势下的中欧关系”蓝厅论坛会议上,几位中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问题畅谈自己的看法。

  ——本报特派北京记者 王希怡

  中国不是救世主

  欧洲缺的是信心

  新闻背景 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全球化背景下,欧债危机给中国贸易带来负面影响,欧洲也由此出现一种声音:“中国应当对深陷债务危机的欧洲出手相救,救人如救己。”

  我国领导人在多个场合强调,相信欧洲自救的能力。外交部副部长傅莹在蓝厅论坛上重申,中国拯救欧洲的提法不成立。

  学者观点 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经济研究室主任陈新认为,必须纠正两个错误的观念,一、整个欧洲陷入债务危机;二、欧洲不行了。“实际上欧洲的关键问题是信心的问题。一旦信心垮台的话,其负面效应会迅速地被扩散。”

  对于处于欧债危机中的欧洲国家,中国能做些什么?陈新表示,首先,中国肯定不是救世主;其次,中国通过IMF等多边机构来参与对欧洲的救援,但主要的决策还是在IMF这些多边机构身上,而不是中国身上,因为中国只是这些机构的其中一个成员,而实际上,中国已经通过IMF这种机构向欧洲提供相关的资金了。

  “所以,中国方面能做的是:第一,看好欧洲,不该看衰欧洲。给欧洲一个很大的信心支撑;第二,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中国通过多边机构来帮助欧洲,给它一个托市。”陈新说。

  中欧发展阶段不同

  强行统一标准不公平

  新闻背景 根据中国商务部发布的数据,受欧债危机影响,我国对欧盟的出口增速从2010年1月的46%下降到今年10月的16.3%。商务部预计,我国外贸增速下滑的态势将持续到明年。

  此外,数据显示,中国人均GDP和财政收入远低于欧盟人均水平,社会福利水平也远低于欧洲国家。处在经济结构调整阶段的中国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学者观点 在清华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何茂春看来,中欧之间的摩擦不是最大的摩擦,但双方却是彼此最大的贸易方,因此,中欧之间没有解决不了的经济矛盾,却有不可限量的合作前景。

  何茂春认为,中欧之间的一些贸易摩擦是由错觉、误解和偏见造成的。“中欧之间的商业冲突源于商业价值观的冲突。”

  “在中国,少利有人喝彩,而暴利会受到指责,因此,低价竞销在中国被认为是比较好的竞争手段;欧洲人则认为通过商业取得合法利润是很正常的,因此,反不正当竞争也包括反不正当的低价竞销,或叫反倾销。而在中国的商业价值观中,很长时间以来是没有反倾销概念的,双方都要理解对方。”

  何茂春表示,中欧之间关于知识产权、技术壁垒、环境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矛盾,是两个完全不同阶段的经济体之间的差距,如果用一种非常发达的经济体的标准来要求另外一个正在成长的发展过程中的经济体,是欠公平的。

  危机中蕴含机会

  欧盟实力不一定会下降

  新闻背景 近日,德国基民盟投票赞成为欧元区成员国提供退出机制,引发市场关于欧元区“结束蜜月”的讨论,德法国家意图在欧元区内建立“核心区”的猜测升温,尽管德法否认。

  在欧债危机蔓延及进一步发展的大背景下,关于欧洲一体化前景及欧盟地位和作用问题,在国际上,甚至在欧盟内部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悲观情绪。

  专家观点 关于欧债危机背景下欧盟地位和作用的变化,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闫瑾认为,从近期看,欧盟受到了危机的直接和深刻的影响及冲击,其软硬实力都有所下降。“欧盟及其主要成员国经济增长乏力,困难重重,影响了其经济实力的发展,加之在危机冲击下,欧盟及其主要成员国原来固有的一些矛盾,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矛盾不断激化,导致政权更迭、骚乱、示威游行等,使欧洲繁荣稳定的形象受到影响,同时也使得世界其他地区的人们对欧盟的模式产生了质疑和怀疑。”

  但是,从中远期看,闫瑾认为这次危机对欧盟实力的影响不一定仅仅是负面的。“危机中蕴含机会,它对欧洲一体化发展来说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有可能为欧盟深化改革、机制的构建、理念的更新,注入改革发展的新的动力。”

  关于欧元崩溃论、欧洲一体化倒退等说法弥漫,闫瑾表示,回顾欧洲一体化发展历史,其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经验是,欧洲一体化从来都是在危机和困难伴生中向前发展。“欧盟主要国家的领导人都有这样一个共识:需要更多更紧密的合作,来建立一个更强大的欧洲。”

  欧洲产生失衡感

  危机应成合作动力

  新闻背景 随着欧债危机蔓延,中欧关系也变得微妙复杂,摩擦和隔阂增加。在蓝厅论坛会议上,傅莹指出,欧债危机暴露出中欧在信任上存在的弱点。“金融危机以来,在涉及中国的问题上,西方社会政治化倾向严重。”

  傅莹强调,中国毫无利用金融工具谋取权利的打算。“中欧之间的合作关系是互利互惠的。中国加强同欧洲的经济合作,这正是欧洲克服困难所迫切需要的。双方要用平和、公正的心态相互对待,这样才更容易处理相互关系。”

  学者观点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研究部研究员林德山表示,中欧关系由热变冷,其中一个根本因素在于欧洲人由于自身出现问题导致心理上也出现变化,产生一种不平衡感。“欧洲人自己的问题在不断增多,与此同时中国的地位在不断地提升,那么,它(欧洲)过去能够容忍的许多东西现在不能容忍了。”

  在林德山看来,过去十几年,欧洲的社会和民众的心理有两种因素对中欧关系整体人文环境不利:“一是欧洲整个社会风气、民众心态变得越来越保守;二是欧洲民粹主义心态。这样的倾向不仅仅对中欧关系,对欧洲与其他地区关系也产生不利的影响。

  欧债危机对中欧关系人文环境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林德山认为有两种可能:欧洲人由于自身的问题,越是困难,心理越敏感、越脆弱;或者,由于危机所促进的一种团结和合作的需要,它会转化成动力。

  “欧洲政策决定者显然应该朝第二种可能性努力。在政策决策者层面,应该更多地加强战略合作思维,这是改善中欧人文环境需要做的;而民众层面则需要有沟通和对话。”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