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持久战 部分获赔的KODA苦主维权内幕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7 08:03 来源: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朱湘莲 北京报道

  曾闹得沸沸扬扬的“KODA巨额亏损案件”近来又有了进展,KODA苦主陆续有人获得了银行的赔偿。而那些尚未获得赔偿在香港上诉了的苦主们,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收到一封来自香港金管局的案情进展邮件,只是邮件的内容总是一致:正在调查中,请耐心等待。

  鉴于所谓“保密协议”的约束,有些人从KODA苦主联盟里淡出了;有的则比较有人情味地告诉原来战壕里的战友们“对赔偿额很满意,一定要找着银行的痛处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胜利就在你最后的坚持里”。据记者了解,有的是在开庭之前与银行和解获得赔偿的。

  那些被KODA苦主投诉的外资银行抱着“不见棺材不落泪”的心态,理直气壮地以为由将内地富豪们推到香港去打官司。为此,付出巨大损失的富豪们要支付高昂的律师费用,但即便如此,富豪们“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决心似乎从未变过。部分人获赔的消息给大家带来了希望,12月14日,联盟成员在内部沟通会上就最新的一些情况互相通气。

  “我有一个朋友就在瑞士银行(香港)下的私人银行,最近带着十个人离职了。”KODA苦主梁先生告诉记者,其朋友离职的原因就是对瑞士银行下达大金额的“理财”销售任务而一敢认同。

  KODA事件中,各家私人银行都将客户在银行所有的钱拿去做高风险产品,这时,“资产配置”概念早已被抛到九霄云外,“理财”又从何谈起?对于私人银行客户经理来说,考核指标是销售了多大金额的产品、自己可以获得多少佣金,而客户在银行的资产如何保值增值则一概不是他们的考核指标。“私人银行不是理财机制,是赚钱机制。”这是大多数内地富豪们因KODA蒙受巨大损失后才明白的。

  将内地富豪们忽悠的还有香港私人银行业务员的那些很唬人的称谓。有些甚至刚加入私人银行工作,连底薪都没有,就印着“副董事”的名片来向内地富豪们推销产品了。“在他们内部,接电话的话务员都是经理。”梁先生透露。

  对大多数KODA苦主们来说,他们遇上的是一群训练有素的有组织、有系统地专攻内地富豪的“金融骗子”。而雷曼迷你债苦主则带来消息称,如果有证据证明某一银行对客户存在“系统性误导”行为,所有客户便“可以通赔”,当然前提是香港金管局得对这一事情调查取证。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