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大量多晶硅企业停产 这个冬天剩者为王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23 10:42 来源: 国际商报

  大量企业停产,使得多晶硅供应量快速下降。事实上11月多晶硅价格已出现止跌企稳迹象,但这并非意味着价格反弹立即就会来临。

  业内人士预警,欧债危机引发的多晶硅下游——全球光伏市场需求压缩效应仍在扩大。继组件生产商后,多晶硅产业正成为下一个“受害者”的事实没有改变,而在外需不振触发下,多晶硅行业的大肃清也一触即发。

  企稳难止损多晶硅寒冬未过

  尽管11月多晶硅价格仍不乐观,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分析师马海天直言,多晶硅多月的连跌之势其实已经有所企稳。

  究其原因,马海天表示,由于目前国内多晶硅企业大面积停产,使得多晶硅市场供应量快速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多晶硅跌速过快的情况。同时“由于价格持续走低,韩国OCI、瓦克等国外一线大厂也对自身多晶硅产量进行适当降低,从而造成进口量由高位逐渐回落。”马海天说。

  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10月份我国多晶硅进口量为4565吨,环比下降29.6%,同比增长7.6%,1~10月份我国共进口多晶硅53109吨。具体来看,10月份我国从韩国进口多晶硅1280吨,下跌33.1%;从美国进口多晶硅1240吨,下跌12.5%;从德国进口1211吨,下跌15.8%。

  不过,马海天也提醒,企稳只表示多晶硅价格已经跌到谷底,却并不意味着价格的反弹会接踵而至,后期预计多晶硅价格会维持在20万元/吨左右波动,企业面临的成本挑战依然很大。

  对此,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分析师宋亮也表示认同,他从宏观角度分析称,作为上游企业,多晶硅价格取决于下游光伏产业的需求,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情况并不乐观。

  他表示,欧洲市场占据中国光伏组件出口90%份额,但近来欧债危机不仅没有偃旗息鼓的迹象,反而愈演愈烈,欧元区重点国家主权评级都面临下调的风险。在此背景下,欧洲财政收缩政策很难撤销,严重依赖政府财政扶植的新能源产业市场继续萎缩可以预见。

  同时,全球经济也面临再次衰退的危险。宋亮称,新兴产业投资必然会受此影响,再加上多晶硅、光伏企业一直觊觎的国内市场,虽然有“十二五”规划大力发展新能源的政策作保,但真正激活见效还需时日。因此,“多晶硅企业的寒冬还未过去,最早也需等到2012年下半年方能见到转暖的迹象。”宋亮说。

  整合时代到来阵痛后就是春天

  事实上,尽管再三强调外部因素对国内多晶硅产业的冲击,但国内多晶硅企业本身也并非无可厚非。

  赛迪顾问工业化研究中心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的多晶硅企业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洛阳中硅、徐州中能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这类厂商虽不具备与国外传统多晶硅厂商完全抗衡的能力,但在国际上有一定的竞争力,且具备进一步降低成本的潜力;第二类则是技术落后,完全不具备竞争实力,完全是为了抢搭多晶硅暴利时代快车的中低端多晶硅企业。而恰恰就是国内这第二类多晶硅企业,在外需本就萎靡的背景下,进一步拖累了国内多晶硅产业。

  在此轮暴跌中,就出现了中小厂商抛售导致多晶硅价格进一步下跌的现象。广发证券首席分析师韩玲提到,外部需求萎靡导致的多晶硅价格下滑,使得部分厂商开始通过降低现货价格刺激需求,但由于下游厂家仍有长单在手,现货成交量有限,多晶硅需求依然不振,这时部分多晶硅厂商更进一步开始降低长单价格,形成多晶硅价格恶性循环,最终不仅市场需求依旧疲软,多晶硅价格也在恶性竞争降价中一路走低。

  浙江一家小型多晶硅生产企业总经理就表示,该公司目前多晶硅的报价为30万元/吨。他称,确实听说有些厂家以27万元~28万元/吨的价格出货,不过由于无法承受过多的亏损,低于30万元/吨他不会考虑销售。

  即便如此,这仍只是国内多晶硅产业体制问题的冰山一角。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分析师表示,正是在前两年多晶硅暴利驱使下,国内厂商特别是中小低端厂商一窝蜂抢产,但大量投资未投向提升技术、降低成本,而是用于规模扩张,加上多晶硅初期投资具有总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达产时间长三个特点,往往不能及时根据下游需求调整产能,结果不仅导致产能过剩,且生产成本高于国外企业,为本就萎靡的外需市场带来的价格暴跌雪上加霜。

  因此,宋亮表示,尽管国际环境给国内多晶硅厂商带来了压力,但是也暴露出了国内多晶硅产业长期的问题,“现在正是产业肃清的好时机,要充分利用目前的外部压力,挤掉国内多晶硅产业低端、高耗能等多余产能,期间必然会有阵痛,但只有整合才能令国内多晶硅产业健康发展。”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李胜茂也称,外部市场萎靡令一些成本控制能力不强的企业不得不停产,甚至退出该行业,而一些有实力的大型多晶硅企业正好借此逆势扩张产能,乘机提升市场份额,创新生产技术,采用冷氢化生产方法,尽量降低成本,在行业洗牌中度过难关并更好地生存下去。“毕竟,在美国、中国等亚太新兴市场的带动下,未来光伏市场仍将保持很高的活跃度,对多晶硅的需求量将逐年递增,因此多晶硅仍然是一个潜力无限的行业。”宋亮说。

  本版撰文:杨舒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