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深圳去年GDP突破1.1万亿元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09 14:09 来源: 深圳特区报

  去年我市GDP突破1.1万亿元 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全面提升 居民收入和保障水平实现“三个提高”

  工作亮点  一是举全市之力成功举办大运会,创造了不一样的精彩;

  二是以“十二五”规划纲要为统领,谋划新时期发展战略布局;

  三是着眼于构建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四是坚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加快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

  五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全面加强社会建设;

  六是抓住办大运的历史机遇,大幅提升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

  七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开放,进一步完善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八是以务实创新效率为导向,着力提高政府工作质量。

  在昨天上午举行的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式上,市长许勤代表市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指出,2011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新30年的第一年,是“十二五”起步之年,是深圳“大运”之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面对举办大运会的繁重任务,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创造深圳质量,完成了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全面提升

  关键词:1.1万亿元 10%以上 十九连冠

  核心内容:初步预计,本市生产总值突破1.1万亿元,增长10%以上。全口径财政收入超过400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39亿元,增长21%。固定资产投资2140亿元,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28亿元,增长18%。出口总额2440亿美元,增长19.5%,实现十九连冠。在经济总量高位突破的同时,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全面提升。

  自主创新实现“四个领先”

  关键词:3.66% 全球领先 全国首位

  核心内容: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3.66%,居全国前列;PCT国际专利申请全球五强企业我市占据两席,企业创新水平全国领先;新一代移动通信、超材料、基因测序和基因组分析等技术全球领先;高新区单位面积产值、税收均居全国首位。基础创新能力建设加速,新增国家级创新载体数量接近此前的总和。获2011年度中国十大创新城市第一名。

  结构优化实现“七个高于”

  关键词:高于GDP增速2倍以上

  核心内容:生物、互联网、新能源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增速高于GDP增速2倍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增速高于工业增速7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税收增速高于一般服务业税收增速11.7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于GDP增速8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速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3个百分点;服务贸易增速高于出口总额增速11个百分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比重近九成,高于全国大城市平均水平。

  资源能源消耗实现“三个下降”

  关键词:下降11.9% 全国最低

  核心内容:万元GDP建设用地下降11.9%;万元GDP能耗和水耗分别下降到0.47吨标准煤和18.7立方米,均为全国最低;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继续下降,超额完成控制目标。用更少的资源消耗和更低的环境代价实现了更有质量的增长。

  居民收入和保障水平实现“三个提高”

  关键词:3.63万元 1320元 510元

  核心内容: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24万元提高到3.63万元,增长12%;最低工资标准从每月1100元提高到1320元,增长20%;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每月450元提高到510元,增长13.3%。

  文化建设实现“三个加快”

  关键词:“十大观念” 国内前列 占GDP比重8%

  核心内容:文化影响力加快提升,深圳“十大观念”影响广泛,“迎风飘扬的旗”等原创精品唱响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完善,市群众艺术馆及六区文化馆均成为国家一级馆,公共图书馆人均图书量居国内大城市前列,公益性文化活动超过1万次;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增长20.5%,占GDP比重8%,华强文化科技等十家文化领军企业平均增速超过30%。

  城市发展实现“三个跃升”

  关键词:178公里 15000多栋 789个

  核心内容:城市基础设施实现跃升,广深高铁、深圳北站、机场二跑道等建成启用,地铁运营里程由22公里增加到178公里,日均客运量超过180万人次;城市面貌实现跃升,全面开展市容环境提升行动,完成1608个城中村综合整治项目、15000多栋建筑刷新改造和46项城市照明提升工程,涌现出深圳湾体育中心、大运中心等一批新地标;人居环境质量实现跃升,新增绿道809公里,深圳湾公园等建成开放,公园总数达到789个,新增日污水处理能力123.5万吨,福田河、新洲河等干流水质明显改善。

  报告指出,一年来,我们立足打基础、谋长远,既抓好当年工作,又前瞻布局“十二五”及更长远发展;突出抓创新、调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坚持优布局、强功能,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着力惠民生、促和谐,加强社会建设,在推动科学发展、创造深圳质量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成功举办大运会创造不一样的精彩

  亮点一:举全市之力成功举办大运会,创造了不一样的精彩

  关键词:大运财富 大运精神

  核心内容:在大运会举办过程中,突出创新创意、绿色低碳,强调开闭幕式回归体育、回归仪式,首创火炬虚拟传递,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广泛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有效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在创新大型赛事举办方式上进行了有益探索。突出价值提升,办赛事与办城市、惠民生相结合,推动城市建设全面提速,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展示了深圳改革开放创新之城、青春时尚绿色之都的独特魅力。突出简约简朴,场馆设施能改不建、能修不换、能租不买、能借不租,实现了赛时保障、后续运营和城市长远发展需求的有机结合。突出全民参与,深入开展迎大运创文明活动,127万名志愿者服务大运,818座志愿者服务站遍布全市,市民自愿停驶机动车43万辆,展示了可贵的公民责任和良好的文明素质。大运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开拓创新,奋勇前进!

  谋划新时期发展战略布局

  亮点二:以“十二五”规划纲要为统领,谋划新时期发展战略布局

  关键词:82项专项规划 实施方案

  核心内容:一是围绕主题主线,立足经济特区发展新定位、新使命,以深圳质量为核心理念,组织编制了“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了未来五年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战略举措。二是加快制定82项专项规划,构建了以“十二五”规划纲要为主体,以专项规划、各区规划和功能区规划为支撑的规划体系。三是制定“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方案,对108项主要目标任务、85项指标、109项重点工程,明确责任主体和进度要求,建立动态分类考核机制,确保规划顺利实施,使“十二五”宏伟蓝图早日成为现实。

  提升深圳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战略地位

  亮点三:着眼于构建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关键词:国家超算深圳中心 国家基因库 财政科技投入增长30.6%

  核心内容:一是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有力提升了深圳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战略地位。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投入运行,运算速度全球第四;国家基因库挂牌成立。二是加快建设创新载体,基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新增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134家。三是全方位支持处于科技前沿的新型研究机构加快发展,突破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四是完善自主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加大创新投入,市财政科技投入增长30.6%。大力发展创业投资,新注册超材料、新能源国家创业投资基金等各类股权投资、风险投资基金951家,创投机构数量和管理资本规模超过全国1/3。落实高层次人才政策,启动人才安居工程,实施“孔雀计划”,引进10个海外高层次创新团队。成功举办第十三届高交会和第十届国际人才交流大会。

  形成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政策体系

  亮点四:坚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加快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12个基地11个集聚区 8000亿元

  核心内容:一是超前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台新材料、文化创意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划及政策,与生物、互联网、新能源形成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政策体系。启动建设12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11个集聚区,促进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金融业资产规模、效益指标、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居全国前列,银行业利润增长26.1%,跨境人民币业务增长2.8倍。证券业资产、利润指标全国第一。引进法人金融机构8家。物流业向供应链管理方向发展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保持全球第四。“文化+旅游”、“文化+科技”等文化产业新业态特色凸显,华侨城集团进入全球旅游景区八强。软件业务收入占全国的1/8。三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完成710家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获全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工作奖”一等奖。四是以重大项目带动产业高端化。华星光电8.5代液晶面板、深超光电低温多晶硅液晶面板5代线投产,长安标致雪铁龙汽车合资项目、腾讯深圳云计算数据中心奠基。五是引资引智相结合,产业发展和创新引领并举,着力集聚优质高端资源。引进大型总部企业9家。与大唐集团、百度等大型央企、知名民企签约合作项目311项,意向总投资超过8000亿元。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2%

  亮点五: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全面加强社会建设

  关键词: 新建7.6万套保障房 新增2.07万个学位 1万多务工人员入户

  核心内容:一是加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力度。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2%。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养老、医疗参保人数分别达到760万、1100万。坚决贯彻落实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开工建设7.6万套保障性住房。住房公积金制度全面推行。二是建立价格调节专项资金,实施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300家平价农副产品流动商店投入运营。三是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事业全面发展。出台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全面展开,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市财政教育支出188亿元,增长26.3%。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办学正式签约,南方科技大学筹建工作有序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化水平提升,新增公办基础教育学位2.07万。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新增三甲医院5家,5个医学学科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精心组织纪念建党90周年等主题文化活动。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称号。文博会规模和影响进一步扩大。深圳运动员在大运会、城运会等重大比赛中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四是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创新。“壹基金”落户深圳,举办首届中国·深圳公益项目交流展示会。志愿者之城建设全面启动。连续第五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完善社会工作体系,社工服务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提高。1万多名优秀务工人员通过积分入户落户深圳。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治安形势持续好转。全面推行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

  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应用规模最大城市

  亮点六:抓住办大运的历史机遇,大幅提升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

  关键词:新增公交专用道168公里 碳减排2.4万吨

  核心内容:一是加快区域协调发展。特区一体化扎实推进,市级政府投资的75.4%投向原特区外,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二是以城市更新释放发展空间。推动城市发展由依赖增量土地向存量土地二次开发转变,由单一功能开发向整体功能开发转变。三是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取消梧桐山隧道和马田、水田收费站,结束了我市普通公路收费的历史。新增、更新公交运力3493辆,新增公交专用道168公里。四是强化城市资源能源保障。岭澳核电三期、国家成品油深圳油库、西气东输二线深圳段、迭福LNG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五是加大节能节水力度。投放使用新能源汽车2288辆,累计达3035辆,实现碳减排2.4万吨,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和应用规模最大的城市。全市节能建筑面积达到6088万平方米,建筑节能71.6万吨标准煤。水资源消耗增长低于GDP增速7个百分点,被评为全国节水型城市。六是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大气、水环境治理,完成80%的电厂机组低氮改造,全面推广国IV汽油;新增258公里污水收集管道,龙岗河、观澜河治理力度加大。通过全国首批生态园林城市专家组评审。

  前海先行先试特殊政策已报国家审批

  亮点七: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开放,进一步完善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关键词:批准建立科技创新委员会 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总体方案获批

  核心内容:一是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建立市场导向的新型投融资体制。二是开展土地整备制度改革,加大存量土地开发投资力度,启动首期45平方公里的土地整备。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总体方案获国家批准。三是实施第四轮财政体制改革。四是完善市级大部门体制改革,已批准建立科技创新委员会,完成区级政府机构改革,公务员分类改革等各项综合配套改革进展顺利。五是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引进外商投资项目2470项,合同利用外资增长30.5%。六是加强区域合作,拓展发展空间。深港跨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签署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开发等4个深港合作协议。推动建立前海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并召开第一次会议,形成统筹前海开发开放的国家级协调机制,前海先行先试特殊政策已报国家审批。加快深莞惠一体化。成立深汕特别合作区。坚决贯彻落实中央要求,对口援疆各项工作全面展开。扎实推进省“双转移”和“双到”工作,在全省产业转移目标考评中名列前茅,深圳经济特区服务全国全省的作用更加突出。

  着力提高政府工作质量

  亮点八:以务实创新效率为导向,着力提高政府工作质量

  关键词:100% 99.7% 蝉联第一 核心内容:一是认真执行法律法规和人大各项决议,定期向市人大报告、向市政协通报工作,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以及社会各界监督,主动听取公众对公共政策的意见建议。加强建议提案办理工作,代表、委员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到100%。二是全面推行绩效管理,对重点工作进行全过程跟踪督办,行政电子监察系统实现对主要行政事项的实时监督和市区街道三级联网监察,市级机关审批事项提前办结率达99.7%。三是以政府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简化办事程序,建立跨部门协同办理机制。企业登记前置审批事项大幅精简。四是创新服务方式,市行政服务大厅推出行政审批电话预约服务和延时服务。企业注册逐步实现即来即办。“深圳政府在线”在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中蝉联第一。

  问题和困难: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有待增强

  核心内容:一是经济发展的外部压力和土地、资源、环境等内部约束加大,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中心城市的辐射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二是人口迅速增长,需求日益多元化,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还不平衡,转型期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三是快速城市化积累的各种问题需要加快解决,城市发展水平与世界先进城市相比还有差距;四是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改革的系统性、协调性和针对性亟须增强;五是行政服务质量和效能尚需提升,在转变发展方式上仍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加大力度。对于这些问题和困难,我们将认真采取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深圳特区报记者 郑向鹏 整理)

  生产总值突破

  万亿元

  1.1

  增长10%以上

  全口径财政收入超过 亿元,出口总额 亿美元。

  4000

  2440

  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

  3.24万元

  3.63万元

  增长

  12%

  万元GDP建设用地下降

  11.9%

  数字看 年

  2011

  制图:王塑亮

  居民收入和保障水平实现“三个提高”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