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2011年国际大豆价格呈偏倒V字路线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13 10:20 来源: 国际商报

  2011年,国际大豆价格走出了偏倒V字路线。

  由于种植收益低导致种植面积下降,预期产量减少及天气升水因素决定了大豆基本面的基本向好,内外盘价格在去年8月底9月初达到全年最高点。但由于2011年下半年国际宏观层面事件不断、天气好转、消费力下降等因素,国际大豆价格连续破位不断创新低。

  2012年,多国大选、欧债危机给上半年的宏观经济增添变数。虽然美国和中国的大豆减产,但南美洲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种植面积继续扩大,产量有望再创新高。

  大豆价格走势回首

  前段内外价格如影随形后期现分歧

  回顾2011年国内外大豆市场的价格走势,我们可以分为前后两段来看。

  年初至8月底是前半段。在2011年9月之前国内外大豆价格走势均呈现宽幅震荡、缓慢上升的势态,在9月初达到全年最高点。这一阶段多空因素交织,基本面与宏观经济相互角力,终结了2010年下半年开始的农产品价格集体上攻的行情。

  前期宽幅震荡缓慢上升

  这段时间,国内外大豆基本面向好,其中一个原因是大豆种植收益低导致种植面积下降,预期产量减少。

  由于大豆与玉米的种植纬度大面积重叠,两者之间的争地现象由来已久。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不断攀升,新能源、替代能源的需求强劲,国内外玉米乙醇产业快速发展,致使玉米需求量激增,从而不断抬高玉米价格。由于种植玉米的收益大大超过大豆,利益驱动种植农户转向种植玉米。

  美国大豆和玉米的比价在去年4月中旬开始的播种时期达到2:1,是2004年以来的次低水平。这种比价致使大豆种植面积减少。

  美国农业部(USDA)去年8月公布的月报显示,美国大豆预测收割面积为7380万英亩,较上月预测减少50万英亩,美国大豆年终库存下调至1.55亿蒲式耳,较7月预测减少2000万蒲式耳,减产成为8月末CBOT大豆突破14美元/蒲式耳的重要因素之一,大豆价格达到全年最高。根据最近的美国农业部供需报告,本年度美国大豆的种植面积最终为7370万英亩,相比上年度的7660万英亩减少4%。

  国内的种植收益比价更为“触目惊心”。在争地现象最为明显的黑龙江省中部地区,大豆、玉米和水稻的种植收益比为2.25:1:3.75,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因此减少25%~30%左右,预期全国产量下降20%。国内价格在去年9月初突破4800元/吨,成为年内最高价格。

  另外,天气因素也加大了价格预期。美国大豆作物生长期遭遇高温干燥天气,单产持续下调。从美国农业部发布的各月供需报告中,2011/12年度美国大豆单产4月预期的43.5蒲式耳/英亩,8月供需报告一次性将单产下调2蒲式耳/英亩。

  但大豆基本面的向好并没有造成大豆价格的单边上涨行情,这是因为宏观经济在其中的作用。

  从2009年11月,希腊政府宣布2009年财政赤字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达到13.7%,引发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进而成为笼罩全球经济的阴霾。2010年情况越发不稳,5月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开始在欧盟蔓延,并由此出现了所谓的“欧猪五国”——希腊、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受其影响的国家占到欧元区整体GDP的三分之一。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受此拖累大幅下降。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得不出台了1100亿欧元和7500亿欧元的救援以阻止危机扩大。

  强支撑的基本面与全球经济不断出现的“险情”作博弈,大豆价格正是在这种矛盾交织中形成宽幅震荡的走势,由于极端天气造成的强减产预期使得内外盘价格在去年8月底9月初达到全年最高点。

  后期内外价格走势分化

  9月之后可以视为第二阶段,国内外大豆价格都经历了一次大幅度的跌势,其后内外盘走势产生分化,国际价格连续破位不断创新低,国内由于品种差异及收储预期在9月底价格见底之后开始盘整。

  首先表现为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持续趋弱。

  2011年下半年国际宏观层面事件不断。先是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之一标普公司下调美国长期国债评级,引发了市场普遍恐慌情绪,大宗商品遭到抛售;后是欧债危机由“欧猪五国”向法国等核心国家蔓延,并且由主权债务转向欧洲银行业。

  而欧盟内部由于国家利益不同致使面对危机反应迟缓,无法达成有效解决问题的统一方式。9月份大宗商品价格全线快速下跌,连基本面比较好的大豆也不例外。

  天气好转也促使基本面发生变化。随着美国大豆种植区降雨增多,天气在作物生长后期逐步恢复正常,前期炒作的天气升水被逐步挤出。

  随着收割季节的临近,新豆上市的供给压力逐渐显现,供给面有了支撑但全球消费却出现了变化。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中国由于国内港口大豆库存居高不下(港口库存曾达到650~700万吨),替代品棕榈油库存也在高位(由年初接近30万吨一路走高,前期库存接近60万吨),减少了在美国的大豆采购数量。

  去年美豆销售的进度较往年明显落后,出口形势不容乐观。美国农业部对2011/12年度新作大豆的出口预期由5月份的15.4亿蒲式耳,下调6次,降至12月供需报告中的13亿蒲式耳,比初期预期减少了15.58%,缺少买盘的CBOT市场一蹶不振,美豆价格持续下跌。

  9~10月,大豆第一大产区南美也开始了新年度大豆的播种,播种面积增加,市场增产预期不断传出。

  而根据彼时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报告,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温度低于正常水平,市场对于天气的担心有所升温。若被监测区域海水表面温度的3个月移动平均值连续5个月低于正常水平0.5摄氏度以上,将被确认为拉尼娜事件。拉尼娜将导致南美洲太平洋沿岸干旱少雨,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产区将会受到影响。

  诸多利空因素叠加,空头效应放大,美豆不断破位连续下跌。

  国内方面,大连商品交易所(DCE)大豆价格快速下跌后维持震荡。进入9月之后,国内大豆也经历了一轮快速下跌,除了受外盘的影响,也有自身三个原因。

  第一,货币政策收紧,贸易融资再起,港口库存激增。

  进入2011年,中国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连创新高,通胀预期不断加大。政府为了保障国民生活水平,对货币政策及与民生影响较大的大宗商品价格调控力度不断增强,货币政策由适当宽松转为稳健。

  为了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国家通过不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加息等多重举措收紧银根,减少流动。2011年央行共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最高时对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要求达到21.5%,并且在上半年先后三次加息。

  银根空前紧张使得有些实体企业不得不借助民间资本借贷短期周转,一时间民间资本借贷收益激增,部分利用贸易融资的手段再度兴起,刺激了大豆进口量的增加,到9月份港口库存已经达到660万吨以上的历史高位。

  下半年后货币政策的影响逐渐显现出来,各商业银行进一步收紧银根,银行信贷成本也随之不断上调,资金紧张使得大量资金从资本市场回流到实体,减少了对资产价格的炒作。

  第二,国储定向拍卖,进一步增加了有效供给。

  为了平抑植物油价格,国家储备从2010年10月开始陆续向市场拍卖油脂油料,并且分三次定向销售大量大豆以及部分油脂,销售价格均低于当时的市场价格。国储的释放有效地增加了市场供应,减少了对进口大豆的需求,进一步抑制了国际市场价格。

  第三,油厂长时间亏损、用豆量减少。

  由于平抑物价的原因使得中小包装植物油价格一直没能出现在油厂希望的区间内,油厂在2011年大部分时间处于亏损状态,开工情况不良,产能利用率一直不高,消耗的原料没有达到预期水平。

  国内大豆价格在9月底见底后,并没有像外盘继续破位下跌,而是展开了三角形整理,主要原因是市场对于国家储备收购的预期。

  近年来国家为了保障农民收入,自2008年至今一直执行托市收购政策。

  2011年11月28日国家粮食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正式发布《关于2011年国家临时存储大豆收购等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明确规定,国家临时存储大豆挂牌收购价格(国标三等质量标准)为2.00元/斤,相邻等级之间差价按每市斤0.02元掌握;收购期限为2011年11月23日至2012年4月30日;收购入库的大豆为2011年国产新大豆,符合国标等内品质量标准。国储收购筑成这一段时间的政策性底部价格。

  2012年供求宽松收储到期前内强外弱

  2012年上半年政治经济出现了诸多关键时间点,政治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面临换届,是名符其实的“大选之年”,美国、俄罗斯、印度、法国、西班牙等国均在其中。换届期间执政党和在野党为了获得高票当选,免不了挥动各种“刺激经济增长、提高就业率”的旗帜。党争是否影响经济政策我们难以估量。

  然而2012年欧债危机如何演变?虽然危机国未来到期债务规模呈现递减规律,但其中一年以内到期的规模高达5558亿欧元,多个国家将面临偿债高峰考验,从2月至4月,需要偿还的债务本息高达2468亿欧元。其中,意大利的偿债压力最为突出,本息达到1613亿欧元。

  目前,欧洲银行对希腊等五国的债务敞口达到了22830亿美元,一旦欧元区银行业引发系统性风险,也将引发一场波及全球的金融风暴。债务国如何紧缩偿债?IMF、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如何制定新的支持政策?欧债问题无疑是2012年影响经济的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

  美国经济虽然复苏但脚步蹒跚;新兴国家的经济增长也不如预期,综合全球来看,2012年上半年的宏观经济不容乐观。

  从基本面看,2012年全球大豆供求较宽松。

  虽然美国和中国减产,新年度美国大豆产量下滑至8289万吨,较2010/11年度减少772万吨,为三年来的最低水平;中国大豆由于种植面积下降也减产,产量在1400万吨左右,但南美洲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种植面积继续扩大,在后期不出现极端天气的情况下,产量有望再创新高。

  2011/12年度美豆出口疲弱。根据USDA周度出口销售数据,截止2011年12月8日,美豆累计出口销售2252.22万吨,较上年同期减少1096.34万吨,同比下降32.7%。相较上年同期已完成全年销售任务的80%,目前按照USDA的出口预期仅完成63.7%。

  美豆的出口旺季通常于1月底2月初结束,后市销售压力增大。最大的进口国——中国,截至去年12月15日,国内港口大豆库存为685万吨左右,港口大豆的库存数量远高于平均消耗量,采购美豆的意愿不强。

  根据USDA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美国大豆的种植成本为10.17美元/蒲式耳附近。目前市场供给相对宽松,销售萎缩,如果剩余的36.3%美豆不能在第一季度顺利销售,那么将与第二季度上市的南美大豆形成重叠供应,从而进一步压制价格。如果不出现极端事件(如欧债问题的加剧爆发),预计上半年美豆价格将围绕成本在900~1300美分之间波动。

  由于国内大豆有收储政策形成的底部,在前期2011年内低点4130元/吨附近形成强大的支撑,由此于今年4月30日收储结束之前,可能会延续内强外弱的格局。但收储政策到期之后,国内豆类或有一定补跌空间。届时内外盘均维持弱势震荡,等待宏观政策的进一步明朗。

  需要指出的是,在南美大豆收获之前如果天气出现异常,将出现一波多头炒作。

  (作者系新湖期货研究所副所长)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