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2011全年CPI涨幅5.4%今年货币政策恐难大幅放松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13 19:39 来源: 中国联合商报

  ■CUBN记者 郭安丽 北京报道

  1月1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1年12月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动情况,CPI同比增幅回落至4.1%,创下2010 年9月以来15个月的新低。这样,我国2011年CPI数据全部出炉,全年CPI涨幅达到5.4%,大幅超过年初设定的4%目标,但自去年7月份达到峰值后,CPI同比涨幅连续5个月出现回落,让居民收入缩水的局面或有望改变。

  “从公布的2011年CPI数据细项的指标来看,去年12月以及全年的数据应该说没有出现大的市场意外,跟市场的预期很接近。从物价的细分来看,食品价格还是上涨的,非食品类价格下滑得比较明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副所所长巴曙松在1月12日和讯网主办的“财经中国2011年会”上向《中国联合商报》等媒体表示,预计今年1月份的物价会比12月份有一个反弹,2012上半年CPI和GDP增长速度还将处于一个回落态势。

  去年12月食品价格同比涨9.1%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1%。其中,食品价格上涨9.1%,非食品价格上涨1.9%;消费品价格上涨4.9%,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0%。从环比来看,CPI的涨幅为0.3%,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2%,非食品价格下降0.1%;消费品价格上涨0.5%,服务项目价格下降0.2%。

  2011年12月份,CPI同比涨幅中的翘尾因素消失,新涨价因素为4.1个百分点。尽管如此,八大类商品价格同比都出现上涨,其中涨幅较大的依然是食品价格。其中,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16.6%,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1.12个百分点;蔬菜价格上涨11.5%,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30个百分点。冬季是我国不少地区气候寒冷,推升了蔬菜、瓜果等应季食品的价格。

  去年12月食品价格环比上涨1.2%,对当月CPI环比上涨的贡献程度达0.37个百分点。巴曙松指出,在2012年1月,食品价格的涨幅还可能进一步加大。当月环比涨幅预计将超过2%,如果再遇到雨雪冰冻等极端天气,食品环比涨幅还将继续提高。

  目前年关将至,物价上涨压力依然不小。光大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徐高表示,从历史规律来看,未来几周食品价格很可能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由于食品占到了CPI的31%,2012年1月的物价涨势仍有不小压力。

  2011全年CPI调控目标失败

  2011年年初设定的全年CPI调控目标为4%左右,但最终全年CPI同比上涨5.4%,且为近三年来最高,仅次于2008年的5.9%。

  “2011年中国CPI呈现出由年初的相对较低不断上涨,至年中6.5%的峰值,再回落至年末新低4.1%。这样的走势主要由国内宏观经济走势、食品价格、美元汇率三方面因素影响所致。”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副主任向《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表示,去年,以猪肉为代表的物价出现大幅上涨加大通胀压力,随后在政府调控和市场规律的综合作用下逐步回落,同时,美元指数走强,拉低国内大宗商品价格,国内输入型通胀压力缓解,CPI随之走低。

  全年CPI的预期调控目标保4%失望的一个重要因素则是,由于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导致劳动力成本提升。巴曙松表示,当前劳动力成本和物价的关联程度在上升,劳动力成本在上升的趋势中会对物价有推动。

  “在2004年以前,劳动力成本的涨跌跟CPI之间的关联非常小。2004年之后,劳动力成本的波动跟CPI的波动关联性显著增强,而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在2011年是比较快的。”巴曙松表示,2004年之后,劳动力成本的波动跟CPI的波动关联性显著增强,未来可能一段时间内,随着人口红利逐步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趋势还将继续明显。

  2011年CPI涨幅较大幅度超过年初4%的目标,货币发行过多还为主要原因。巴曙松表示,回顾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货币存量已经非常大了,M2是80万亿元。每年总有一定程度的高于GDP+CPI的货币发行量。“货币化的吸收多于货币的实质在接近尾声了,超过GDP+CPI哪怕多一点的供应量都可能导致物价很灵敏的波动。”巴曙松说道。

  2012年中国货币政策恐难放松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表示,当前我国面临较为长期的温和通胀的压力,劳动力价格、资源价格等成本推动压力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价格调控要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

  分析人士指出,随着中国经济增速回落态势的确立,2012年CPI涨幅将进一步回落,但当前物价调控仍不能掉以轻心,未来价格走势也存在不确定性。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也在“财经中国2011年会”上表示,今年通胀水平反弹的可能性比较大,通胀压力继续存在。

  “首先,欧债危机发酵以及美国经济复苏缓慢,西方国家倾向用量化宽松来刺激经济,这必然给中国带来通胀的影响;其次,成本推动因素增多,而且还会不断加强。”汪同三表示,另外,中国较多的货币存量也会形成一定的压力,这还需要一段时间逐步解决。

  巴曙松指出,今年物价波动开始呈现出一些新特征。中国的货币化进程正在接近尾声,多一点的货币供应量都可能导致物价波动,这使得货币政策很难大幅度放松。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也在“财经中国2011年会”上表示,通胀压力缓解使决策者将政策重点转移至关注经济增长。未来,货币政策将偏向适度宽松,但也不会有大幅度放松。预计今年将会共经历4次存款准备金率下调。未来一个季度央行将继续保持现行利率政策。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