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上海探索金融产品先上再批 市民担心存折变保单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01 14:42 来源: 新闻晚报

  上海探索金融产品先“上”再“批”机制引各方关注

  市民担心发生“存折变保单”

  据悉,上海正研究创新金融产品发行方式,探索在金融市场引入金融产品上市试运行制度

  晚报记者 崔烨 报道

  投资收益越高风险越大,这基本上是大多数投资者的常识,如果未来有一家银行的金融产品,有着“性价比”颇高的收益和风险保障,但尚未被监管部门批复,你敢买吗?

  昨天,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方星海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根据《“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下简称《规划》),上海正研究创新金融产品发行方式,探索在金融市场引入金融产品上市试运行制度。未来,可能就会出现一批尚未领到“身份证”的产品,对此,有市民认为,只要产品好还是会买,但希望银行在开售这类产品时明确提示,“不要出现上银行存钱,存折变保单的事情。 ”

  另外,包括银行、保险、基金、证券、信托在内的大多数金融机构都关注到昨天的这一说法,但上午接受采访时纷纷表示谨慎关注。

  ■市民声音:

  买不买金融产品,关键在于收益和风险是否可控。相信国家也不会随便推很差的产品,但买没有获批的东西肯定会更谨慎。

  业内估计先上市的是风险偏低产品

  “现在新的金融产品审批太慢。 ”方星海解释道,上海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上,将会在完善监管制度上先行先试,如上海将试点金融产品上市试运行机制,“一些没有得到审批回复的金融新产品,可以先在市场上或交易所里试运行一段时间,如果运行得好可以再找上级主管部门批,如果有问题的就撤下来。 ”

  如果试运行期间出现问题怎么办?对此,上海证监局副局长朱健解释称,对于金融机构业务产品应实施一定的准入制度,遵循审慎监管的原则;应加大创新力度,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减少行政审批、行政许可。但要坚持风险防控的体系,保证风险可控、可承受,以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作为基本的前提条件。

  朱健透露,证监会最近也在这么做,已经和国务院及有关部门讨论减少行政许可,这是一个努力方向,使创新真正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以机构为主体来主导。 “这次金融工作会议和证券期货监管会议也讲到,还是要以风险可测、可控、可承受、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作为基本前提,加大市场化的创新活动。 ”他再度强调。

  记者注意到,此前温家宝总理在1月6日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也提出,要深化新股发行制度市场化改革,弱化行政审批。资料显示,在纽约、伦敦、新加坡等成熟的国际金融中心,大多数的金融产品都是交易所、金融机构自主推出,没有像目前我们发行新金融产品的审批程序。

  对于上海探索金融产品上市试运行机制,记者询问了包括东亚、花旗、光大、深发展等多家中外资银行产品部的相关人士,大家均表示“已经关注到讲话,但具体怎么操作,哪些产品可以先上后审批,目前还未知。 ”不过,几家外资行的相关人士猜测,估计可以先上市的产品是风险偏低的,并且可能会要求银行方面提供比较多的历史数据支持,相关部门以此来判断产品能否先上市。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外资行的相关人士明显对消息的敏感度更高。 “可能是我们的产品比较多,其中不乏在国外非常受欢迎的低风险产品,但目前在中国市场开售还有颇多限制,我们很希望上海能率先进行试点。”一位外资行产品设计部门的负责人表示。

  而接受记者采访的市民则向记者提出疑问:“阿拉哪能分清哪些是获批的,哪些是没有获批的产品呢? ”“前两年买QDII,亏得不得了,听说打官司也赢不了,现在不敢买啦,老老实实存银行。”有市民对此比较抵触。不过,更多的市民认为,买不买产品,关键在于收益和风险是否可控:“相信国家也不会随便推很差的产品,但买没有获批的东西肯定会更谨慎。 ”

  有序开发跨市场、跨行业、跨境金融产品

  在“十一五”时期,“受市场机制不完善、创新能力不强、开放度不够等因素的制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程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主要表现在:机构投资者种类和数量不足,金融产品和工具不够丰富,金融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有待进一步增强。

  《规划》提出,要推动股票、债券等基础性金融产品加快发展,支持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国内跨市场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和基于国际指数、债券等的ETF产品,促进企业(公司)债、短期(超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票据、外币债券等债券品种加快发展,支持推出项目收益债券、私募融资工具等新的债券品种,积极开展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汽车消费贷款支持证券等创新产品试点。做深做精现有期货品种,完善商品期货产品系列,有序推出新的能源和金属类大宗商品期货。稳步发展金融衍生产品,研究探索并在条件成熟后推出以汇率、利率、股票、债券等为基础的金融衍生产品,积极培育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为定价基准的各类衍生产品,稳步扩大信用衍生产品的种类和规模,适时开展结构性衍生产品试点,研究探索并在条件成熟后推出黄金ETF和钯金交易品种。

  《规划》还提出要有序开发跨市场、跨行业、跨境的金融产品和业务、研究开发系列航运价格指数及航运金融衍生品,创新消费金融产品,大力发展汽车、家电、设计、装修、教育、文化、旅游、医疗保健等领域的消费金融业务,研究开发适应中小企业、文化及创意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

  ◎专家观点

  必须规定监管层审批不无限拖延

  上海探索金融产品上市试运行机制消息传出后,引发了业内关注。支持的学者公开表示,目前中国的金融监管模式仍属于“过度监管”,对某种产品风险有多大并不能确认,而是感到可能有风险、监管层出于规避责任的角度对产品限制,这导致大量的金融产品在上报后的很长时间内石沉大海,如向“中性监管”转变,就必须对审批期限作出明确规定,监管层不能无限拖延,“首先要回复,如果不同意发行,必须充分解释被否理由。 ”

  耶鲁大学金融学终身教授陈志武认为,加强监管以后,总体上金融服务的供给会越来越少。不过即使在美国,金融产品的创新也存有争议。陈志武介绍,有一种美国人称之为领薪日贷款的公司:“这有点像中国青黄不接的时候放高利贷,秋收时候要求借款的农民还贷。工薪阶层靠一个月的工资来维持生活,但很多时候,在月底发工资之前,就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情况。美国的工薪阶层特别是中低收入阶层的家庭经常出现月中要想办法借钱,要不然一家人可能日子没办法过了的状况。 ”

  不过也有反对声音认为,正是因为比较全面的监管,中国在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才幸免于难,也令整个金融体系经受了漫长的时间考验,保持着稳健发展。中国金融委员会主席周道炯指出,金融衍生产品的本质是为实体经济提供基础,其价格更加透明。但他强调在目前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联系非常紧密的情况下,实体经济的波动可能会反向波及到期货市场,要防止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开发。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