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真堂向记者演示活熊取胆汁过程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17 03:05 来源: 红网-潇湘晨报一家药品企业,连续两年在年初要上市的消息传出之后,立即受到动物保护组织、知名人士及社会公众强烈的舆论阻击,这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熊胆产品生产企业归真堂的现实境遇。
反对者认为归真堂的“活熊取胆”过于“残忍”,“挑战”了公众的道德底线。
昨日下午,归真堂的工作人员,向记者演示了为活熊取胆的过程。当然,记者所看到的整个抽取胆汁过程,都是该公司的现场“演示”,至于其它黑熊在“固定时间”是如何抽取胆汁的,记者无从知晓。
本报记者刘洁 福建惠安报道
“胆熊”进食中“流”出胆汁
从惠安县城坐车大约半个小时,就来到了黄塘镇——归真堂的黑熊养殖场便坐落在该镇的几座荒山中间。据归真堂办公室工作人员许先生介绍,“这里面积有1200亩,黑熊大概600头。”
根据归真堂申请上市的资料显示,上市后,归真堂在未来要把养殖基地扩建到3000亩,黑熊的数量扩大到1200只,熊胆粉的产量达到4000公斤。而这也正是引发舆论阻击上市的原因之一,“规模越大,受到虐待的黑熊就越多。”
对于舆论中的这部分声音,许先生回应:“即使公司不上市,我们也可以慢慢扩大规模,毕竟企业的生产是合法的,谁也阻止不了。”
在带记者观看幼熊数分钟后,许先生电话联系后,带记者到生产车间去参观。他介绍,还没到固定的抽取胆汁的工作时间,不过可以给记者演示一下。
进到车间,黑熊们在里面嚎叫。黑熊脾气比较暴躁,笼子里头的会相互打架,“并不是一般人以为的那种痛苦的叫声”,似乎是怕记者误解,许先生在一旁解释。
从门口走进里头,大部分黑熊安静地转悠着,不过也不时传来“嚎叫”声。“生产车间”的中间是走廊,两侧就是“胆熊”聚居的铁棚。两头或者三头一间,每一间铁栅栏外头,相应地连接着一个可以容下一头黑熊的铁笼子。
此时,一男一女两名工作人员不声不响地带着一套“取胆”工具站到了门口,在打开铁笼和黑熊睡觉的铁棚之间的闸口后,一头黑熊自己钻进了铁笼中,凄厉地嚎叫起来。叫上几秒后,工作人员将铁盒内盛放的食物放了进去,黑熊立即安静了,贪婪地吞食起来。
在黑熊进食的过程中,女工作人员先用镊子拿棉花在黑熊肚子上擦拭消毒后,用一根长约十公分的钢管,“安装”到了黑熊的肚子上,黄色的胆汁顺着钢管流了下来。
许先生提醒记者,在抽取胆汁时黑熊是否感到痛苦,可以通过观察黑熊的身体反应来得出结论。“一天要抽取两次,如果黑熊感到痛苦,它不会自动爬进铁笼子里来进食。如果感到痛苦,黑熊的身体会有抗拒的反应。”
在他的提醒下,记者仔细观察,被抽取胆汁的这头黑熊仍在贪婪吞食,身体反应比较平静。在二十多秒后,工作人员将钢管取了下来。
记者所看到的整个抽取胆汁过程,都是该公司的现场“演示”,至于其它黑熊在“固定时间”是如何抽取胆汁的,记者无从知晓。
无“痛”引流技术
在记者拍摄了整个取胆过程后,专门负责取胆的一男一女两名年轻的工作人员始终面无表情。
记者试图友好地与他们交流时,“敌意”的抵抗情绪“扑面”而来,交流最后失败了。
在记者出了生产车间,一同取胆的男工作人员又面无表情地打开了车间外头的一道小门。
通过小门,记者发现车间外是一块砌了围墙的空地,“每天晚上,会把黑熊从铁棚子里放出来自由玩耍。”许先生介绍。
“其实这两个年轻人都是学动物专业的大学生,舆论的剧烈指责,让他们一直难以接受。”许先生向记者解释。
对于取胆的流程,这名工作人员介绍道,“黑熊到了5岁生理成熟后,养殖场一般会根据不同熊的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手术,也就是在黑熊的胆囊部位切一个口子,通过技术手段,变成像篮球的气门孔一样,天然地生长在黑熊身体上,并不是一道伤口。但是在取胆时,需要借助引流管。”
他介绍说,这种无痛引流的技术是从1998年开始推广的,而网上流传的那些给黑熊穿上“铁铠甲”残酷抽取胆汁的照片,实际是不合法的。
对于记者的采访要求,归真堂的负责人并不愿意回应,“还是太敏感了,企业领导决定不面对媒体。”许先生说。
[动态]
中药协会会长:被取胆的熊很“舒服”
力挺归真堂上市的中药协会,昨日下午在北京召开媒体沟通会。
在昨日的沟通会上,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表示,他曾亲眼见过活熊取胆,“取胆汁过程就像开自来水管一样简单,自然、无痛,完了之后,熊就痛痛快快地出去玩了。我感觉没什么异样!甚至还很舒服。”并称“无管引流的养熊取胆生产方式,无论对野生黑熊的保护还是熊胆业产业的发展,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对于归真堂上市问题, 房书亭称中药协曾与归真堂举行过沟通,但归真堂选择什么时候“出来跟大家说我不清楚”,并称中药协对归真堂上市不持异议。
房书亭还说,重启上市的福建归真堂目前尚不是中国中药协会会员,其上市与中药协会无直接关系。
但昨晚中药协在其官网上发布更正声明:经查,福建归真堂股份有限公司系我会会员,房书亭会长下午在媒体沟通会上表述有误。特此更正,并致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