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媒体调查:火把村的开学日记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31 22:34 来源: CCTV《经济半小时》

  火把村的开学日记

  主编:李想 编导:候珍玛 摄像:张小明

  在财经频道播出大型公益活动《春暖2012》之后,这些留守儿童的命运一直牵动着很多社会爱心人士的心。贵州省,一直是一个传统型劳务输出大省,贵州留守儿童有……?那里的留守儿童的现在生活是什么样子呢 ?前不久,记者来到贵州省进行了实地调查。

  3月1号是贵州省各所小学新学期开学的日子,为了了解贵州省贫困山区留守儿童在新的学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我们提前两天来到了贵州省国家级贫困县晴隆县。早上八点,我们坐着当地乡镇的车从晴隆县城出发,前往沙子镇的火把村。在贵州,有句广为流传的话“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汽车一直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行驶,越往山里开,道路就越崎岖、颠簸,一不小心就有陷入泥坑的危险。 

  火把村距离县城有30多公里,过完这条河以后,就是不足一米的羊肠小道,我们只能徒步行走,并且还要翻越一座大山。(06:48 喘息声)这是沙子镇最后一个没有通路的村子。就在进村的路上,我们不断地遇到背着行李、外出打工的老乡。他叫甘顺德,夫妻俩常年在外打工。由于不通路,这些沉重的行李只能用肩膀一路扛到可以通车的镇上,遇见他的时候我们已经徒步走了两个多小时了。我们忍不住想到他的三个孩子平时究竟是怎么去上学?这条路究竟会给火把村的村民带来哪些不便?带着这些疑问,我们继续走进火把村。

  下午一点半,我们终于走到了火把村。我们在火把村村主任的帮助下,找到了甘顺德的家,第一次见到了甘光丽三姐弟。姐姐14岁,大弟弟13岁,小弟弟10岁,分别上小学四年级、三年级、二年级。因为村里没有通路,所以从甘光丽三姐弟开始上小学起,就在学校附近租房子住。

  为了欢迎我们的到来,甘光丽的奶奶给我们唱起了山歌。因为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甘光丽姐弟三人都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奶奶告诉我们,她今年65岁了,身体不好,还有残疾,但是因为不通路,想去县城看病也只能望路兴叹。

  交通闭塞,村民出行困难、孩子求学路难走,就连盖房子的成本都比城里要高出许多。这几间新的石板房,是甘顺德一家去年在政府危房改造时花了6万块钱盖起来的,除了政府补贴的一部分,还借了 3万多元钱的债,爷爷奶奶告诉我们,因为没有路,一袋水泥在县城卖不到20元钱,可运到村里就要合40多元钱一袋。

  盖房子欠下了一屁股债,甘光丽的父母不得不继续外出打工赚钱。爷爷奶奶年岁也大了,在这个家里,14岁的甘光丽成了小小的顶梁柱,在家得帮着爷爷奶奶干活,在镇上的出租屋里,她得照顾弟弟们的饮食起居,所以在去学校以前,她还得准备好至少够他们一个星期吃的青菜。

  后天就要开学了,除了青菜之外,姐弟三人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准备。从家里走到镇上的学校有十五公里的山路,他们平时只有在周末的时间才能回家,这一趟,他们必须要把很多东西都备齐。刷子、衣服、鞋子、卫生纸、洗衣粉、被子、青菜,还有姐弟三个一周20元的生活费,经过两个小时的准备,姐弟三人终于把要带的这些东西都备齐。

  姐姐甘光丽告诉我们,村里还有很多孩子和他们的情况一样,都是父母不在身边,加上交通不便,准备上学是家里的大工程。那么,在火把村究竟有多少孩子在外租房上学?他们的情况又是什么样呢? 

  在记者走访的13户家庭里,最小的孩子仅5岁上学前班,最大的15岁读初二,为了上学,他们无一例外的在镇里租房。村主任告诉我们,村里曾经做过一次调查,火把村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全都在镇上租房住,其中有大人陪伴的仅占25%左右,绝大部分都是孩子们独立生活。

  毛友情和杜富妹分别是12岁和13岁,平时上学的时候就住在学校附近合租的一间民房里,相互照应,和父母一年也难得见上一次面。提到两年没见到的父母,杜富妹忍不住眼眶红红的。2月底的山里,天气还是很冷,杜富妹穿着单薄的衣服,手冰凉凉的。

  火把村是晴隆县最边远的一个少数民族聚集村,座落在一个海拔1600多米的山坡上,山高、坡陡、谷深,由于没有路,这里的村民祖祖辈辈都过着肩挑马驼,贫穷落后的生活。从十多年前开始,村里的壮劳力就陆续外出打工,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村主任告诉我们,火把村一共有96户人家,留守儿童家庭占到61户。

  毛章友还给我们拿出了一份印有很多村民手印的申请报告,全村96户人家愿意集资65000元来修通通往村里的路,但即便这样,资金缺口仍然很大,修路的事迟迟没能推进下去。对于人均年收入只有1000余元的火把村村民来说,每个孩子每年上学的租房费是一笔昂贵而又无奈的支出,很多家庭甚至需要借钱为孩子租房。

  为了改变火把村不通公路的现状,村里96户人家个个都按了手印,希望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为孩子们修一条路。究竟孩子们的上学路有多艰苦?  

  3月1日是贵州省中小学校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但是因为路太远、又不好走,从村里赶到镇上的沙子小学单程至少需要3个多小时,为了不耽误明天一早上课,甘光丽三姐弟提前一天就出发了。

  早上九点半,告别了爷爷奶奶,姐弟三人背着收拾好的被褥、衣物还有青菜,准备出门。爷爷不放心,跟在后面,把孩子们目送到了村口。在村口,我们又遇到了村里的另一位家长,也背着行李送孩子去上学。伴着浓浓的晨雾,姐弟三人踏上了这条通往镇里的上学路。尽管他们年纪不大,个头都很小,身上的行李还很沉,道路又崎岖不平,但是刚一上路,姐弟三人走得很快,把我们远远的甩在了后边。然而开始的一这段全都是上坡路,在连着走了近半个小时的上坡路之后,姐姐还是忍不住停下来歇歇脚。

  姐姐的小名叫秀妹,尽管只比两个弟弟才大一点,但在弟弟们面前,秀妹就像一个小妈妈, 或许是为了在弟弟们面前树立威信,所以她十分不愿意先喊累。而且她最见不得的是弟弟们受累。在路上,我们注意到,大弟弟小坤手上的一个塑料袋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拎在姐姐的手上了。

  翻过这座山,再往前走就一直是环山小路了,路面大概只有一米左右宽,路的一边就是悬崖,今天的雾特别大,我们虽然无法目测出这个悬崖到底有多深,但是一眼望去,还是让人心生畏忌。

  秀妹告诉我们,如果天不亮去上学,走这段路的时候,就要紧紧地贴着路的内侧走,不然一不小心就有滑下山的危险。

  贵州的天气是“天无三日晴”,我们在这里拍摄的这几天,每隔一天就会下场雨,所以老乡们都叫这条路为“水泥路”,指的是水和泥和成的路,对于孩子们来说,上学摔倒就像家常便饭一样。

  走了两个小时之后,两个弟弟都有些渴了,前面的山坡上面有个可以喝水的水源,小坤有些迫不及待。等两个弟弟都喝过之后,懂事的秀妹最后一个接过水瓶。

  在这条上学路上,我们又遇到了一些家长,他们虽然不是火把村的,但是一样背着背篓送孩子去上学。

  时间过去了两个小时四十分钟,我们的路程走完了三分之二,一直不愿意喊累的姐姐,终于还是停了下脚步来。

  下午12点半,离出发已经三个半小时过去了,要走到沙子镇,还要再翻过一座山。背着沉重的行李,走在这条陡峭而又危险的山路上,孩子们欢歌笑语明显越来越少了,步伐也越走越吃力了。

  房子是甘顺德夫妻俩在出门打工前为姐弟三人提前租好的,在镇里中心位置,紧挨着大路,周围都是住宅,离学校不到三分钟的路程,相对还算安全。

  房间内十分昏暗,只有两张破旧的木板床和一个脏烂的旧沙发;电磁炉、电饭锅等日常用品是父母走之前拿过来的,床上还放着给孩子们买的鸡蛋。

  今天是沙子小学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因为学校里绝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因为路远而租住在学校附近的民房里,因此按照惯例,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堂课就是安全教育课。

  对于沙子小学的孩子们来说,今天十分特别,不仅是春季开学上课的第一天,而且还是农村义务教育小学营养改善计划在沙子小学正式实施的第一天。就在今天中午,全校831名学生就能吃上第一顿营养午餐了。尽管还不到吃午饭的时间,孩子们在门口往食堂里面张望着,眼睛里写满了好奇和期待。

  中午12点,食堂准时开饭,今天吃的是炖白菜和青豆炒肉片。我们看到,每一个从食堂打完饭出来的孩子,脸上都挂着微笑。

  在今天之前,沙子小学只有少部分经济条件好的同学中午能在学校门口买点零食吃,绝大多数的孩子几乎没有吃过午饭。

  从2011年秋季开始,中央财政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在全国680个贫困县陆续进行试点,给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每人每天提供3元钱的午餐补助。从这个学期开始,贵州省65个连片特困县也陆续启动了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尽管只有一荤一素,但就是这样一顿热腾腾的午餐,意味着孩子们再也不用挨饿听课了。“幸福”这两个字,对于甘坤坤这样的贫困山区孩子们来说,就是这样简单。

  下午放学后,甘光丽发现屋里的灯泡坏了。在姐姐去买灯泡的路上,弟弟甘佳佳一直跟在后面。回来的路上,弟弟又不停地推着姐姐,撒泼耍赖。

  半小时观察:

  留守儿童的根源在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和巨大的城乡差异,这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历史性问题。尽管目前国家下大力气改变东西部差异、缩减城乡差异、改变产业布局、资源利用的思路,但这种体制性的结构性矛盾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因此留守儿童的问题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根除。但是5800万这个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必须得到重视,因为他们的未来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未来。值得欣慰的是有越来越多的声音开始重视这个群体,有越来越多的行动开始关爱这个群体。我们希望他们的生活现状得到改观,更希望国家层面用制度性的安排来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