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城市不应仅仅是“能住的地方”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03 22:33 来源: 经济导报

  经济导报评论员 兰恒敏

   博鳌亚洲论坛2012年年会2日举行“亚洲城市的未来”分论坛。有与会代表提问:与美国或欧洲的城市相比,中国的大多数城市建设没有自己的风格,没有城市的灵魂,感觉都像一个城市,对此有何建议?曾任美国芝加哥市市长长达22年的戴利表示,失去灵魂的城市,和钢铁森林没有太大差别,人们会感到非常遗憾。如果城市的发展让城市的历史完全消失,城市就消失了自己的灵魂,城市发展一定要带着这个灵魂往前走。

   中国城市的“灵魂”问题现在确实成了大问题。如果一名摄像师乘坐直升飞机,在400米的高空把中国所有的大中城市拍一遍,放给一个普通人看,起码有一多半的城市会认不出来:都是宽阔的道路,林立的高楼,四四方方,如垒积木,完全看不到单个城市的风格。

   现在的城市建设主要的目标是解决人的居住问题,房地产商一心考虑的是如何快建楼、建高楼。如果能同时考虑到道路交通、环保绿化等,就是一个好的建设方案了。至于建筑的历史、文化、美学等,谁能顾得上!

   历史需要传承,文化需要积淀。一只“元青花”现在拍到上千万元,不就是一只碗嘛!当初工匠在制作这只碗时,可能只想把碗制作得好看一点。但是保留下来,就成了历史和文化,鉴赏家甚至能为此撰写一部煌煌巨著,品味出无穷的艺术魅力。

  历史需要保留,即使保留之初被保留的东西看起来多么不起眼,多么不值得一提。刚结婚时,笔者在济南的某城郊村租房,那里家家住二层砖土楼,夏天可以在楼顶乘凉,有很多梧桐树,门前的小河都是清的,甚至有小鱼。孩子就出生在这样的小民房内。10年后的某一天,笔者想带孩子看看他出生的地方,哪里有什么土楼、梧桐树和小河!村子都不见了,全是一排排密实的20层高楼。从此不愿意再看它第二眼。济南的老火车站不见了,山大老校门前的电影院不见了,甚至最普通的济南民居小平房都不多了。其他城市也类似。若干年后,我们到哪里寻找年轻时的记忆和思念?

   文化需要个性,需要与众不同。都是钢筋水泥,建成密密匝匝的“方块”高楼大厦叫没文化,建成济南的“泉标”或青岛的“五四火炬”叫有文化。中国的城市建设风格趋同,首先缘于城市建设价值观的趋同———城市管理者一心想解决更多人的居住问题,房地产开发商一心想通过解决人们的居住问题而赚更多的钱,消费者一心想住上一套两室一厅或三室一厅的房子。至于房子是尖顶还是圆顶,颜色是蓝色还是白色,建筑样式要传递什么文化含义,没有人去关心。

   城市建设的趋同和乏味,从本质上看是人们思想的趋同、懒惰和乏创造性:一切都是流水线,现成的,图纸只是高度和宽度的差异,快快快!4个月就能起一座楼。这是城市建设的悲哀,反映的却是思想、文化、文明的悲哀。但愿人们能够及早反思。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