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囊之乡新昌被指年产千亿粒 10年前曾大洗牌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16 06:19 来源: 东方早报早报记者 葛熔金
昨日央视的报道,将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一个叫儒岙的小镇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胶囊是制药企业以及保健品企业经常会使用的,它们将颗粒状的化学药品成分包裹在胶囊里,人们直接口服后胶囊进入胃肠溶化将药效释放出来。而儒岙镇是全国有名的胶囊之乡,有几十家药用胶囊生产企业,年产胶囊1000亿粒左右,约占全国药用胶囊产量的三分之一。
10年前90%企业遭洗牌
在儒岙镇,当地人对一个名叫潘光明的已过世老人并不陌生。
在上世纪50年代,潘光明在上海一家美国制药厂打工期间,学到了当时刚刚兴起的空心胶囊制造技术。1953年潘光明回乡,用铜筷当模具、铝罐来烊胶、扇子当鼓风机,以极其原始的方法生产出了中国第一粒空心胶囊,由此也拉开了胶囊生产的序幕。在随后的数十年间,这种简单的胶囊生产技术带动了该镇胶囊产业的发展,之后的技术革新让原本只能单粒生产发展到多粒一起生产。到了上世纪90年代,该镇有各类胶囊生产企业近300家,产量占全国胶囊总量的近60%。
“虽然在2000年前后,我们这里的量已经做得很大,但是很多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由于这里主要以家庭作坊为主,普遍存在技术装备落后、生产工艺简单、科技含量低和管理方式陈旧等问题,产品质量被江西、安徽等一些企业比下去了。更重要的是,不少企业为降低成本而使用劣质明胶,还发生过本地企业互相诋毁、竞相压价、互相拆台等短视行为,让我们的产品在国内的口碑变得不是很好。而在2001年12月正式实施的新《药品管理法》中规定‘生产药品所需的原料、辅料必须符合药用要求’,让政府下定了整治的决心。”某胶囊企业负责人说。
在2002年初,由该县政府牵头,药监、工商等部门组成胶囊行业整治领导小组,对儒岙镇的胶囊行业进行了几乎是“伤筋动骨”式的整治。经过两年的整治,该镇取缔关闭了绝大部分的胶囊企业,而官方数字显示该镇胶囊企业从整治前的327家,在2003年底锐减至30家。
“现在10年过去了,儒岙镇又有一些企业重蹈覆辙。”新昌县儒岙镇某胶囊生产龙头企业负责人昨天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暴利使企业铤而走险
“在儒岙有40多家胶囊生产企业,确有些企业存在用工业明胶制作胶囊的情况。因为一般用作药用的明胶成本是3.5万元/吨左右,如果进口明胶价格最高能达到6万元/吨,而那些工业明胶的价格只要2万元/吨。”新昌县儒岙镇某大型胶囊生产企业负责人表示,一般的明胶和工业明胶外观非常相似,都是呈淡黄色颗粒状,肉眼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差别,因此做出的胶囊也很难进行区分。也正因此,在进货时对每批明胶都要进行检测,其中重金属铬就是检测的一个重要指标。
该负责人介绍,使用明胶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胶囊的出厂价上。像一般的企业基本上用普通食用明胶制成的胶囊,其出厂价应该在80元/万粒以上,低于这个价根本连成本都不够,而他们企业出厂价120元/万粒基本能保本。那些用工业明胶做胶囊的企业把价格压到40-50元/万粒,整个市场都被他们搞乱了,很多企业根本做不下去,现在如果再不整治其他企业都会被它们拖垮。“还有就是,这些企业让很多本地人在吃胶囊的时候不敢整个吞下去,而是把胶囊壳打开倒出里面的东西吞服后,把胶囊壳直接扔掉”。
央视曝光几家儒岙镇胶囊生产企业用铬超标的工业明胶做医用胶囊的新闻,也给小镇很多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今天(15日)镇里下午召集了大部分胶囊企业开会,专门就讨论这个事情。而我接到10多个药厂相关人员的电话,来了解我们厂胶囊有没有问题,在多次解释后对方似乎还有些不放心。经过这次的事件,相信政府会有所动作,对于正规做事的企业来说反而是件好事。”该负责人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