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红花渠:中国城中村经济现象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19 15:54 来源: 南方周末左鸣远/摄影报道
编者按:“城中村”作为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种独有现象,往往成为当地城市建设发展的“软肋”。即使地处西北的宁夏银川,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其实任何一种旧貌换新颜的背后,都隐藏着一种基于生活本身的最朴素也是最强烈的渴望。
2012年4月,在宁夏银川红花渠居民拆迁现场,几位即将搬走的居民说,虽然我们已经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对这里有感情,但还是盼望改造。因为,我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成长。
一千多年来,红花渠作为一条环绕银川主城区东南方向的古渠,一直发挥着灌溉、疏浚的重要作用。银川市兴庆区民乐村就是一个位于银川双城门南侧,紧挨红花渠中段的“城中村”。由于处在银川市的主要地段,渠两岸优美的环境曾经吸引了大量的农民在此居住,但随着农田被征用,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红花渠的灌溉作用也在逐年弱化,民乐村里的民居也成为外来打工者的居住地。
在民乐村里,原住民与外来租户间,共同维持着一个低廉的生活成本体系,在这里租一间房子月租金最低150元,最高也超不过300元。由于民乐村靠近银川市中心,所以低廉的租金让这里成为了许多低收入人群在银川市的第一个落脚地。多年来,到银川打工的民工、做生意的外地人,周边县市来银川上学的学生等低收入群体组成了城中村里的人群结构。由于城中村配套的基础设施不到位,导致这里恶臭熏天、垃圾满渠、污水横流。
冬季停止流水的日子,古渠在夜幕下变成了民乐村外来人群的露天厕所,以致银川市兴庆区城管局红花渠管理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每天早晨第一件事就是清理渠里的粪便。9个清洁工,每天都在渠道内清出近40车(垃圾专用车)、大约13吨垃圾。随着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在这里居住,打着发廊旗号的色情业一度兴盛,站街女一度在这里成了站渠女。这个周边居住人口约10万人的老渠,成了银川市城市形象的一块瑕疵。
从种地收菜到盖楼收租,曾经的“城中村”村民如今成为了现实版的包租公和包租婆,他们靠着收取房租维持生活,而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这些房东们为了各自的利益,对过去的房屋又进行着轰轰烈烈的“改造、搭建”,在“城中村”的坑坑洼洼的巷道内,生活垃圾随处可见,疯狂加盖的“楼高高”使原本光线就很差的巷道内更加阴暗、狭窄。
“城中有村,村中有城;村外现代化,村内脏乱差。”当地人用这句话描绘红花渠的景象。其实,这句话不仅适用于红花渠,也适用于中国当下所有的“城中村”。“城中村”作为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种独有现象,其共性有:违法建设和私搭乱建严重,市政基础设施匮乏,房屋破旧,环境脏乱,社会管理混乱,城市公共安全隐患多,往往成为当地城市建设发展的“软肋”。
地处西北的银川市,从2010年开始旧城改造,对红花渠及沿岸的“城中村”进行拆迁。截至2012年4月,拆迁整治城中村400多万平方米,已完成民乐村和光华门村等7万余名居民的改造。目前,全长7.7公里的红花渠综合整治工程已完成总进度的70%,工程整体预计2013年底完工。
这一年时间里拍摄下的照片,记录的是“城中村”即将逝去的影像。从中不仅能看到经济发展对普通人生活的改变,以及一个城市居住生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更重要的是,它提醒人们:任何一种旧貌换新颜的背后,都隐藏着一种基于生活本身的最朴素也是最强烈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