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果粉狂热背后产业空洞化隐忧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20 06:55 来源: 证券时报

  作者:章玉贵

  被中国广大的苹果粉丝强烈追捧的苹果,在把中国相关产业牢牢纳入其产业链体系的同时,使中国代工企业堆积木式的经济产出带来的产业获益显得微不足道,亦进一步恶化了中国同业的存续环境;中国已经成为苹果产业链中最大也最重要的制造基地,但同时,也是最没有话语权的一个群体。中国本土企业由于缺少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严重依赖国外的技术创新,盈利水平受到限制和挤压。如何尽快改变中国在全球顶层分工格局中的尴尬地位,尤其值得我们深思并拿出切实行动。

  “果粉”狂热与库克时代的转变

  中国是苹果的全球第二大市场,数以亿计的中国苹果粉丝(“果粉”)对苹果的痴迷及对其业绩的贡献举世皆知。以富士康为代表的大中华区企业更是支撑苹果全球产业帝国的重要环节。然而,在乔布斯时代,中国市场长期受到冷漠,不仅乔布斯本人从未造访过中国,而且中国市场受到的待遇远远不及美欧和日本。

  如今,苹果在告别孤傲而偏执的乔布斯之后,原先握有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乃至持续竞争优势正在无情地消减。事实上,在乔布斯去世之后,苹果相继推出的几款产品乏善可陈。若不是市场替代性暂时不足以及消费者既有消费惯性的相对稳定,苹果很可能遭遇市场滑铁卢。可以说,库克领导下的苹果正在消费乔布斯留下的诸多红利,只是这些红利未必有太多的可持续性。

  尽管以平台整合、市场价值以及盈利指标来衡量,苹果依然可以在未来一段时期傲视天下。但谁敢保证诺基亚的今天就不是苹果的明天或者后天?何况诺基亚正在检视自己的战略过失,全力提升研发水平,提高产品的消费者体验能力。说不定哪天诺基亚还可收复失地。另一方面,未来几年极有可能成为苹果全球第一大消费市场的中国,对苹果帝国的维持尤为重要。正是基于上述考量,库克才一改过去公司高层漠视中国的做法。

  苹果神秘产业链与产业空洞化

  苹果对华态度的转变,尽管可能带来消费者福利的增进以及中国关联产业某种程度上的发展,但本身其实没有太多的产业意义。这些年来,没有一家跨国企业可以轻易忽视中国市场与消费者。谷歌在华运营的前车之鉴,相信苹果高层应该清楚。因此,无论库克在华期间说得多么好听,根本改变不了其力图固化中国在苹果全球产业链中的弱势地位的战略意图。

  笔者认为,被中国广大“果粉”强烈追捧的苹果,在把中国相关产业牢牢纳入其产业链体系的同时,使中国代工企业堆积木式的经济产出带来的产业获益显得微不足道,亦进一步恶化了中国同业的存续环境。有报道说,苹果已经打造出一个缜密、神秘的全球产业链,这个产业链绑定了全球制造业最顶尖的企业,而这些企业正24小时为这座帝国大厦添砖加瓦。例如,今年1月15日,苹果公布了全球156家主要供应商的名单,其中包含很多中国企业。由于成为了苹果的“打工者”,很多公司的股价纷纷上涨。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已经成为苹果产业链中最大也最重要的制造基地,但同时,也是最没有话语权的一个群体,因为这个庞大的制造基地的利润率微不足道。据苹果iPad价值构成图表显示,最大的两项成本是原材料和苹果自身的利润率。尽管iPad是在内地组装,但事实上劳动力的价值仅占成本的2%左右。而苹果从iPhone获得的利润更高,大名鼎鼎的代工巨头——富士康,仅从iPhone价值链中获益1.8%。

  苹果在华构筑的产业链凸显中国相关产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尴尬。目前中国制造业中有竞争力的产品基本上集中于低附加值产品领域,绝大多数行业在国际分工中仍然处于产业链的末端。根据产品价值链的“微笑曲线”原理,生产的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产品两端——研究设计和销售推广,而处于中间环节的生产加工、组装的附加值最低。然而,中国无论是属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还是高技术产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情况:即本土企业由于缺少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严重依赖国外的技术创新,盈利水平受到限制和挤压。在一些先进制造业领域,跨国公司通过产品链条内的垂直分工,在中国投资进行低附加值零件的生产和整机装配,同时进口凝聚技术精华的高附加值部件,大部分利润都被外资拿走了。其结果,就出现了严重的产业空洞化现象:即,技术密集型产业没有核心技术,形成对跨国公司的技术依赖,其后果是国际贸易条件恶化,技术上受制于人。

  据报道,未来苹果中国战略的目标是一统中国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市场,果真如此,这对于国产手机制造商而言,将是致命打击。

  由于以苹果为代表的外资企业对核心技术的控制,使得中国相关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获益程度不高,还削弱了本土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主动权,产业发展受制于人。因此,当以苹果为代表的外资企业日渐渗透到中国重要产业的每一根毛细血管之时,如果中国的本土产业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没有自己的品牌,不能占据价值链中的高端环节,则中国的本土产业只能沦落到低质高耗、低附加值的产业链条中!

  中国须尽快提升产业分工地位

  深层次忧虑的还有,而今,以大数据、智能制造和无线网络革命为代表的第三次超级技术变革正在美国酝酿并初见端倪。假如上述三大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能够掀起新一轮跨产业革命,加上以苹果为代表的平台经济加速延伸市场边界,全球有可能在未来10年里打造出能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新引擎的超级产业体系,而美国依然领先的研发基础、金融服务优势以及丰富的新技术产业化经验,亦有可能使得美国在占据此次超级产业革命制高点的同时,重新切割全球分工与财富版图。

  对中国来说,必须尽快改变产业空洞化局面,同时也要加紧培育一批能够引领超级产业革命的企业。中国必须在创新环境、金融服务、政策配套以及新技术产业化等方面尽快补课,尽快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推动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激发市场主体的营商禀赋与技术创新积极性,以期在关乎中国未来国际分工地位的关键产业领域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形成产业化,最终打造一批能够支撑中国经济长期竞争优势的企业集群。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