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上海:力争2015年人民币定价更多参考上海价格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24 11:15 来源: 东方早报

  早报记者 张飒

  1月30日,中国农历龙年的第二个工作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公布《“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其中首次提到上海要力争在2015年成为全球人民币中心,金融市场交易额达千万亿元。

  4月10日,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方星海在接受早报记者专访时,详解了“十二五”期间建设健全上海金融市场体系、完善金融发展环境以及推进金融创新试点的思路。在他看来,上海能否在2015年成为人民币全球中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上海的目标是,扩大上海在全球人民币定价中的影响力,到2015年全球范围内有更多的人民币投融资定价参考“上海价格”。

  这位掌舵上海金融业超速发展的学者型官员是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的经济学博士、世界银行投资官员及经济学家,曾师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兹。1998年,刚过而立之年的方星海被时任建设银行行长的周小川延揽回国。在经历了建行、银河证券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历练后,方星海2005年11月起任职上海市金融办。

  基本定位

  服务全国的金融中心

  国家发改委所发布的“十二五”规划明示,要显著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配置全球资源的功能和服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对此,方星海首先说,国务院领导最近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近几年取得的成绩表示满意。方星海称,金融中心建设是为了服务全国,上海已经有非常全面的金融市场可以满足不同企业和投资者的要求,且流动性很好。下一阶段,上海要从三个层面更好地服务全国:

  首先,随着一些贴近市场的总行级部门落户上海,管理市场化的总部机构本身就在为全国经济服务。比如工行的私人银行部、票据中心、贵金属业务的总部都在上海,这些中资银行在上海设立贴近金融市场的总部机构,就是在服务全国的实体经济;比如中行二总部的设立,通过业务汇集和管理半径提高、速度提升,也可更好服务全国。

  除此之外,大部分的外资银行和外资保险公司的总部设在上海,这些也是服务于全国经济的金融机构。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末,上海外资法人银行总部21家,占全国的2/3,并表资产约占全国外资法人银行资产的81%。

  其三,通过先行先试、创新来服务全国。比如上海自2011年1月试点的外资股权投资基金(QFLP),目前已投资到其他城市;2010年4月上海市场推出的股指期货,现已成为全国机构投资者不可或缺的避险工具。与此同时,上海的创新也可为其他地方开展类似试点提供示范作用,比如QFLP后来也在北京、重庆等地试点。

  具体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问题,方星海说,所有的金融活动除了少量纯粹投机的以钱生钱的活动外,都是为实体经济提供支持服务的。比如商品期货、金融衍生品等也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如果没有投资者和相当数量的投机者参与商品期货,商品期货如何来实现价格发现的功能呢?”

  对于其他城市的金融创新,方星海认为由各个地方政府共同参与推动中国的金融发展,符合国情,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对别的地方政府的金融创新,方星海称乐观其成,“我们诚心诚意地向兄弟省市学习”。

  方星海认为,要关注全国集中统一监管之外的另一个金融体系,比如小贷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股权投资、融资租赁、第三方理财、保理、股权和资产交易市场等等。这些金融业态若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则其促进中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和文化创意类中小微企业的发展上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此前在4月3日博鳌亚洲论坛年会资本分会上,方星海提出,从地方政府这个角度看,集中统一监管体制内的金融对地方发展提供了很大支持,但是还不够,另外一个体系也要进一步发展。

  地方政府在金融创新上的努力有益于推动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发展。 “地方政府有经济转型发展的任务,必然愿意花大力气来发展为本地实体经济服务的金融行业。”他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不把一个地方的金融业发展好,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就成了一句空话”。

  金融创新

  应来自市场的自发活动

  事实上,国家发改委的“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已对上海提出多项金融改革创新要求。其中,研究创新金融产品推出方式,探索在金融市场引入金融新产品上市试运行机制是贴近金融市场的重大创新尝试。

  方星海指出,目前国内的金融产品创新之道是“监管层没让做的决不能做,让做的也仅是有限制地小步去开展”,创新活动并不能在市场层面由市场主体根据收益风险判断开展,部分金融产品的创新则要层层报批,甚至是上报至国务院。

  “创新本来就应该是金融市场自发的活动,本不该有太多的限定和审批。”方星海谈道。

  “我们看到中国香港地区、新加坡等成熟的金融中心对于金融机构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坚决不能做的都有明确的界定,不能做的集中在投资者保护方面,正是这样的基础上,我们看到香港离岸人民币产品创新的速度特别快,几个机构凑在一起,研究市场需求,就可以很快推出一个金融产品。”

  “这才是真正的贴近市场的金融中心。成熟的金融市场本来就应该是这样,我们目前需要慢慢向这个方向过渡。”方星海如是说。

  而具体到试运行机制,比如在哪个行业先试,哪些产品先试,方星海称,这还是要看中央监管层的安排,但写进“十二五”规划本身就是一个进步,并且“十二五”规划是经“一行三会”事先认可、并经国务院同意后发布的。

  在监管体制上,“十二五”规划、19号文(编注:即《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因其是2009年国务院第19号文件,因此一般被简称为19号文)都提出要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金融发展环境,以及加强在沪监管机构的资源配置等。

  在被问及在沪监管机构是否会进一步扩大贴近金融市场的审批权时,方星海的回应是,这主要取决于监管部门内部资源的调配,可以是管理体制向更贴近市场转变的一部分,比如部分产品和市场准入的审批权能从总部下放到在沪分支机构,这将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

  人民币国际化

  上海价格应有较大影响力

  在配置全球资源的功能方面,方星海表示上海的目标是“到2015年,在全球的人民币产品定价中,我们希望上海价格具备较大的影响力”;“在满足全球的人民币需求中,我们希望上海市场起到较大的作用”。

  可期的是,到2015年,人民币在全球的应用范围势必比现在更广,人民币在全球流动过程中,将在多个人民币的离岸市场以及在岸市场上形成价格。

  “比如,有机构在伦敦要支付一单非常大额的人民币债务,可是伦敦当地可能没有那么多的人民币,这就需要从香港或者在岸市场上海来拆借,我们希望今后主要在上海市场获得这样的资金;而香港、新加坡、伦敦等多个离岸市场人民币的各种价格,我们希望它们可以参照上海的相应价格来定价,这就是我们所讲的上海价格。”

  方星海谈到,任何一个国际化的货币都需要三个交易时区——美洲、欧洲、东亚市场的联动,来进行连续24小时交易清算。信息技术可以跨越空间,但不能减少人们对休息的需求,三个交易时区无法缩减成为两个。三个时区的交易市场美洲有纽约、芝加哥,亚洲有香港、东京、上海、新加坡,在欧洲有伦敦、法兰克福等金融中心城市。

  在美国的华尔街,目前还没有太多的投资者认识到人民币的重要性,但是在伦敦已经有相当一批人民币的支持者,当然在伦敦也有部分人强烈反对。

  “事实上对于人民币的离岸中心,目前有好几个城市在争取,比如在亚洲,有香港、新加坡;在欧洲,除伦敦外,巴黎的态度也很积极。”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交大最近在深圳公布其人民币国际化推进路线的最新研究显示,2025年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接近欧元水准。

  而根据国务院19号文和上述“十二五”规划,上海力争到2015年基本确立上海的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地位,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

  在方星海看来,三年以后,新的产品在哪里诞生、清算在哪里做、如何与境外市场有效联动,这些都是建成人民币全球中心的重要指标。

  “这取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也要看美元、欧元的未来趋势,如果美元、欧元很快重新走强,也许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就会减缓,如果我们的资本项目可兑换和开放推进得快一点,人民币国际化的步子就会迈得快一点。”

  金融人才

  揽才,更需做好配套服务

  关于国际金融中心应具备的软实力,“十二五”规划也提出,要逐步形成国际金融人才聚集地,到2015年,上海市金融从业人员要增加8万至32万人左右。

  国内金融人才竞相涌入的上海还需要何样的金融人才?

  “有国内市场经历和国际视野、有创新能力并且敢于承担创新责任的人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方星海进一步称,上海各方面的金融人才都很需要,各类金融人才也都需要,“能站柜台把客户服务好的人才也很重要”。

  2008年、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时,上海曾组团赴海外招聘高层次金融人才,收效显著。

  “这两年我们没有组团出海招募,是因为我们认为企业自主市场化地选拔引进人才的方式更好,我们真正要做的是人才引进来以后的户口、教育、卫生医疗等配套服务工作,并着力创造一种竞争环境,使得不珍惜人才的金融企业很快被淘汰掉。”方星海称。“金融中心建设的政策已都具备,今后能取得什么样的成就,能否在2020年建成,就取决于上海是否能聚才养才”。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市金融办在2010年1月7日与上海市国资委签署了金融国资委托监管书,正式承担对上海市16家市属金融国企的金融国资监管职责(计入新成立的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目前为17家)。

  据了解,上海金融办对金融国资委托监管的原则是力求通过“管少、管精、管活”,培育、提升市属金融国企的核心竞争优势。其中,对市属金融国资企业实行与经营业绩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是培育提升其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

  方星海表示,该项机制正在深入推行,对上海市属金融国企而言,如果考核评定结果较高,金融国企整体班子的薪酬予以一定比例上浮,反之,则对薪酬予以一定比例下浮。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