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中国太阳能企业猛降价 鲶鱼效应引发德企破产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26 23:00 来源: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法兰克福时间4月26日(北京时间4月26日消息)两个月内,德国Scheuten Solar,Solon,First Solar等6家太阳能行业的企业相继破产。市场将“破产潮”归咎于来自中国的竞争和德国政府政策的不利。 

  对此,德国联邦环境部长诺贝特-霍廷根(Norbert Roettgen)说,“太阳能行业必须有创新性地应对来自亚洲的低价竞争。谁要是不能适应,谁就是牺牲者 。”

  中国企业猛降行业成本

  中国企业这只“鲶鱼”加入全球竞争,直接将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的价格拉低40%-50%,销售价格的下降,直接将德企逼入资金周转困境。

  数据表明,2008年世界33%的太阳能组件来自中国,到了2011年,比例上升到57%。根据市场研究机构Solarbuzz的调研,中国在今年会将太阳能的产能翻番,达到5兆瓦。

  Scheuten太阳能公司的主席汉斯-威廉森(Hans Willemsen)在申请破产的时候说,来自中国的竞争实在“太强”。德国大多数媒体也认为是中国企业的后来居上导致了德企破产。

  去年6月,在慕尼黑世界光伏行业的大型展览会(Intersolar),中国企业已成为仅次于德企的参展国家。无论展台的大小、设计还是展区位置,都与国际企业不相上下。同时,中国企业在市场营销中也出手阔绰。

  德国航空太空中心所属经济研究院的研究员玛琳娜-奥苏利文(Marlene O’Sullivan)长期关注德国太阳能行业的发展。她说,“竞争压力实在是太大了”,德企的破产“几年前就已经预测到了”。

  盲目扩张导致产能过剩

  德国太阳能企业的滥觞源于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企业盲目扩张。

  在德国全境有些地方政府为了促进就业,过度扶植该产业发展。曾经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制造商Q-Cells所在的城市比特菲尔德-沃尔芬(Bitterfeld-Wolfen)一时间云集大量企业,因而得到一个类似硅谷的名字“太阳能谷”。

  根据奥苏利文的调查,2011年全德有超过38万人在可再生能源能源行业工作,仅太阳能行业就有12.5万。2011年,约230亿欧元的65%流入太阳能行业,创下历史记录。

  以太阳能企业Solon为例,公司在15年前在创立。按媒体的说法,自此以后,公司的发展“只有一个方向”,就是不断向上。营业额从2004年到2008年翻了8倍,达到8亿欧元。也成为德国首批上市的太阳能企业。

  德国消费者保护协会的会长隆德斯泰特-乔治(Lunderstedt-Georgi)批评,“所谓的繁荣市场,比如太阳能,吸引了很多并不可靠的企业参与进来,让投资者撒钱到臆想的所谓创新技术上。” 

  政府的扶持让这些企业都觉得光明的前景还会持续很久,First Solar在破产前半年的2011年11月,还在陶醉于自己的产能翻番。然而,政府或许已经嗅到了行业的泡沫,在今年年初将削减太阳能行业补贴提上日程,并最终通过决议。

  决议一出台,Scheuten Solar公司应声倒地。因此,有舆论认为,政府减少对太阳能行业的补贴直接导致了企业的破产。但是,据德国《经理人》杂志披露,Scheuten Solar在3月1日宣布破产之前的2009年就显露出破产迹象。当年,该公司就将自己太阳能生产装备卖给了加拿大的竞争对手Arise。杂志指出,这桩交易的价格始终没有被披露出来。

  德国太阳能企业转型“高端”?

  在国际竞争加剧时,德国企业并没有及时应对。

  对于破产潮,奥苏利文认为还不至于将这个行业推向末日,毕竟“全球范围内对太阳能的需求量还在增长”。她建议“德国制造商必须框定新的界限”。

  笔者看来,她所说的界限是指企业应该从以前只专注于电池电板的低端生产环节要扩展到产业的其他环节,尤其是向高端环节转向。比如,德国目前出现了专门负责对太阳能发电田进行维护的服务性企业。还有的企业转向了帮助其他企业将生产的电卖到股市上。在去年的Intersolar展览会上,英利高层对笔者提到,中国企业的产品的确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但是在市场上,安装太阳能设备最好的队伍基本上都是来自德国的技术人员。

  另外,德国的优势还包括它的品牌价值。Solon破产以后,有着印度阿拉伯背景的企业Microsol在今年3月接手了这个企业。Microsol的主席安阳-图拉帕蒂(Anjan Turlapati)想要保住德国这个著名的品牌和技术,以便不久在德国大范围地开展业务,并且获得更多客户。

  技术方面,虽然中德差距不大。但是德国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对光伏技术有着深厚且持续性研究基础。而且,德国科研机构一些新的研究转向也会在未来对太阳能行业提供支持。例如,慕尼黑工大一研究所的一个科研小组的最新课题就是新能源发电并网输送最优化问题。

  在各国生产的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基本持平的情况下,能更有效输送和利用太阳能电也将是企业盈利的一条路径。  (程严 发自德国法兰克福)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