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生改革向深层掘进 加快发展社会福利事业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14 15:40 来源: 半月谈编者按
确保实现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新开工保障性住房700万套以上、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民生内容再度成为浓墨重彩的部分。全国两会后,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出台、细颗粒物(PM2.5)监测数据也陆续在全国各大城市开始发布……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民生改革与创新,在细小而深刻地改变着亿万群众的生活面貌。
2012年政府的民生工作,在深化改革的主题下更凸显其注重社会公平正义、注重提升发展后劲的指向。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等民生重点领域再次闪耀改革之光,一场浩大的民生改革向深层次稳步掘进。
从“扩大就业”到“就业优先”
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的是,“各级政府务必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将就业工作提到了政府民生工作中相当的高度。
在此之前,中央政治局2012年2月20日曾就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进行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更加积极”的提法,为今年政府的民生工作定下了基调,也向各界传递出就业优先的新信号。
2月初,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制定的首部国家级促进就业专项规划《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发布,明确了“十二五”时期的就业目标,并就如何丰富就业岗位做出计划安排。
事实上,“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年均为2500万人,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体压力持续加大。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以及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难度依然很大。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安排,今年城镇新增就业将超过900万人,并提出了一系列旨在增加就业的政策措施。
在解决就业问题的目标人群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突破了以往仅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的提法,在“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农村、基层、中西部地区建设”的同时,将“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退役军人”的就业安置工作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
随着我国城乡统筹及经济社会发展脚步的加快,城市就业人群也愈加多样化,如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进城务工。要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就必须解决好他们的就业问题。
在创造就业岗位上,除重点扶持就业容量大的“现代服务业”外,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了以“创业带动就业”。近年来,我国大学生投身城乡创业、回乡自主创业的人越来越多,不少人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还带动和解决了周边大学生、下岗职工、农民等群体的就业问题。
社保“全覆盖”继续推进,加快发展社会福利事业
随着去年我国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发展,今年我国的社保体系建设面临一个新的局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并要在“今年年底前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这无疑是今年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最大亮点,但任务同样相当艰巨。
据统计,去年我国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继续扩大,2147个县(市、区)实施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1334万人参保,641万人领取养老金。2343个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3.58亿人参保,9880万人领取养老金,覆盖面扩大到60%以上。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崔红志指出,“全覆盖”分为区域上的全覆盖和人口上的全覆盖,报告中的“全覆盖”应该是区域上的,人口全覆盖尚需时日。
在社会救助体系上,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国务院发布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通过用地保障、信贷支持和政府采购等多种形式,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兴办各类社会福利机构。
民政部也出台了《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的意见》,明确了社会募捐的慈善基金可用于兴办社会福利机构、社会办福利机构可接受社会捐赠等政策。
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对此表示,加快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必然要求。他指出,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必须认识到经济上升期各种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正当其时。他同时建议,儿童、残疾人、老年人应作为社会福利体系的三大重点人群。
从编织最大医保网到医改“三轮驱动”
自2009年以来,我国启动了新一轮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用最短的时间编织了世界最大的全民医保网。然而,我国农村人口众多,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薄弱环节,医疗卫生资源不足的问题仍然非常突出。
今年2月22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指出,要从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等三个方面来重点突破。
4月17日,李克强副总理在全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强调,“十二五”时期,深化医改要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坚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推进的基本路径。要抓住医保、医药、医疗三个重点环节,实行“三轮驱动”,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针对老百姓最担心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新医改不断提高保障水平,探索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不断扩大保障范围,并与医疗救助和购买商业大病保险衔接。
目前,新农合已全面开展了提高农村儿童白血病和先心病保障水平试点。江西、辽宁、江苏、湖南等省(区、市)重特大疾病保障增加了终末期肾病、妇女乳腺癌、宫颈癌等病种。
吉林省则进一步提高医保大病报销比例,探索商业性大病医疗再保险机制,设立政府主导、多渠道筹措的大病救治基金;积极扶持和鼓励多渠道社会救助,实行临床路径管理,降低医疗费用;通过医保议价谈判,用市场化机制降低大病救治的成本。
国务院医改办公室主任孙志刚表示,要结合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消药品加成,提高诊疗费、手术费、护理费等医疗技术服务价格,降低大型设备检查价格,合理体现医疗服务价值。
“三年医改一步步走来,路径正确、成绩显著。展望未来,最大的挑战是公立医院改革。”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中华医学会党委书记饶克勤说,医院的资金来源、支付制度和如何形成有效的上下联动、分级诊疗等体制改革都是要关注的问题。
房地产调控不动摇,安居工程深度推进
自2011年1月26日“新国八条”出台后,楼市调控效果日益显现。4月18日公布的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3月份我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下降的城市有38个,比上月增加了11个,这是自2011年9月份以来下降城市个数最多的月份。
从市场来看,土地和楼面销售双双遇冷,许多城市新建商品房价格出现下降,一些房地产开发商纷纷推出“以价换市”的促销措施,一部分基于刚性需求的消费者开始出手购房,但大多数基于改善型需求的消费者仍在观望,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房价虽有所回落但仍在高位运行。尽管调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房价合理回归的基础仍不牢固。当前房地产调控处在决定成败的关键时期。
2012年,“坚持房地产调控不动摇”的主基调不会变,同时调控方式将进一步细化。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指出,政府今年对于房地产调控的提法更加精细化和扩大化。
在房价方面,去年是“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今年则是“促进房价合理回归”;在保障房方面,去年主要讲的是扩大规模,今年则是做好保障房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对于保障性安居工程,今年要求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基本建成500万套,新开工700万套以上。
此外,“加快建设城镇住房信息系统,改革房地产税收制度”成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新提法,表明今年政府将在信息化、房地产税收上进行探索,以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长期平稳健康发展。
据知情人士透露,住房城乡建设部正抓紧起草《基本住房保障条例》,拟对保障性住房的公平分配、退出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和路径进行规定。与此同时,房产税将作为一种长期的经济税收政策,量化调节高、中、低不同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使调控更加精细化。(许中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