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食品影响CPI超预期 农产品轮涨需警惕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10 16:02 来源: 半月谈

  食品影响CPI超预期 物价"逆袭"未来走势如何?

  昨天,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6%,涨幅较2月份扩大0.4个百分点,很多网友将这一次的环比上涨称为“CPI的逆袭”。在经历了长期的物价调控之后,本已处于“下行趋势”的物价曲线微微“抬头”,特别是鲜菜价格超过两成的上涨幅度,对“通胀老虎”依然心有余悸的民众显然更加关心未来价格的走向……

  物价“俯卧”之后能“撑”多久?

  4.5%、3.2%、3.6%,今年前三个月CPI做起了“俯卧撑”。CPI是否会只“撑”不“卧”呢?

  食品影响CPI超预期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3月份鲜菜价格同比上涨20.5%,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64个百分点。而提到菜价,不得不提最近涨幅惊人的大葱。

  家住上海龙阳路的市民李艳凤在菜市场明显感到了葱价的变化,“以前每次买菜,摊主都会很乐意送我们一把小葱,至少有1两吧,现在去买菜,摊主不再送了,我问他能不能送我一点儿,他很不情愿,摘了瘦瘦小小的两三根给我。”

  “三月份大葱价格涨得特别厉害,今年3月初曾达到8-10元每公斤。”上海市曹安批发市场信息中心工作人员周光权介绍说。

  据介绍,上海市曹安批发市场的大葱主要来自山东、福建以及上海郊区。北方天气寒冷、产量减少是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而上海本地由于连续阴雨天气,大葱生长受到影响——雨水太多导致大葱还没成熟就烂掉了。

  “外面进不来,本地长不出,葱一时间成了紧缺货。”周光权说,“批发价涨了,零售价格还会在批发价格基础上涨30%左右。”

  上海市天平社区广元菜市场的业主刘爱珍告诉记者,大葱和小葱虽然每天报价不一样,但是消费者能够明显感受到上涨。

  除了鲜菜价格的猛涨之外,国家统计局公布的食品类8项细分数据中,6项同比上涨,并导致食品价格数据3月份同比上涨7.5%。

  国泰君安研究所首席宏观研究员姜超表示,食品的超预期上涨导致3月份CPI的涨幅超出了部分市场人士的预期。此前,多家研究机构预计3月份CPI涨幅在3.4%左右。

  CPI上涨打压购买力

  CPI的持续上涨,受影响的是百姓的购买力。

  在上海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郑芸芸虽然与父母同住,但几乎是个月光族。衣、食、住、行都在涨,每个月能余下来的钱很少。

  “就拿小区门口的早点摊来说,虽然价格没怎么涨,但和几年前相比,油条明显瘦了、大饼甚至都感觉薄了。”郑芸芸说,“连85度C的蛋糕尺寸也变小了。”

  主要经营咖啡和甜点的85度C上海某门店销售人员告诉记者,进入中国4年来,公司一直没有提过价,不过从今年2月开始,各门店部分品种的面包、蛋糕、咖啡等产品价格均有所上调,上调幅度0.5元至2元不等,幅度在5%到10%。

  同样,面包新语部分商品的价格也涨了,例如,“家乡香肠”“黑比寻肠”都从原来的6元涨到了现在的7.5元,原价6元的“松松”现在卖到8元一个。巴黎贝甜的芝士球从8元涨到了10元,大的鲜奶蛋糕每个也涨了10元。

  中国经济学会理事刘满平分析称,无论是统计数据,还是现实感受,近两年来国内通胀水平和农产品价格长期高企。人力、店面租金及物流成本持续增加也加大了餐饮业的成本压力。

  除了食品价格不断上涨,油价的上涨更是直接让有车一族倍感压力。3月20日年内第二次上调成品油价格使得国内油价创历史新高。

  “原本加100块钱油,能跑个120公里,现在93号汽油进入‘8’时代,同样100块怎么也得少了好几公里。”刚刚买了私家车的上海市民陈凯,已经放弃天天开车上下班的计划,而是继续选择公共交通。

  跟着国际油价跑的成品油价格也成了通胀的最大不确定因素。来自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的观点认为,伊朗局势动荡导致国际原油价格的波动,近期国际原油价格已经创下近十个月以来的新高,未来如果持续上涨,可能给国内带来较大的输入性通胀压力。

  “轮涨现象”需警惕

  在国家统计局9日发布的统计数据中,今年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6%。其中,食品价格上涨7.5%,非食品价格上涨1.8%。

  专家认为,受气候和油价上涨等因素影响,3月份包括农产品在内的食品价格呈现“先扬后抑”趋势,部分农产品陷入周期性波动,后期应警惕食品价格“轮涨现象”带来的物价水平总体上涨。

  农产品价格先涨后跌,CPI再次走高

  统计数据表明,3月份食品价格相比2月份的6.2%反弹明显,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约2.39个百分点。粮食、肉禽及其制品、鲜菜、油脂和水产品价格均呈现上涨趋势,仅有鲜果和蛋类价格有所下滑。

  其中,蔬菜价格上涨幅度最大,鲜菜价格上涨20.5%,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64个百分点。

  3月份的蔬菜价格呈现先高后低的态势。商务部的监测数据显示,3月12日至18日,18种蔬菜批发价格比前一周上涨3.2%,四周累计涨幅达到9.7%,但之后两周蔬菜价格连续下降。

  卓创资讯高级分析师孟琦认为,3月份原油及蔬菜价格的上涨是当前CPI的主要推动因素。但是,猪肉价格则延续前期回落态势,近两个月累计下降10%,这对CPI的涨势又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

  蔬菜价格继续回落,部分品种保持高位

  受早春气候和节后因素影响,3月份以来包括蔬菜、猪肉和鸡蛋等在内的农产品价格呈现出“先扬后抑”的趋势。分析人士认为,后期农产品价格将逐渐趋于平缓,但部分蔬菜价格同比仍会保持高位。

  “黄瓜、西红柿下降明显,但尖椒等部分蔬菜因供给不足仍然处于全年的高位。”蔬菜供应商济南金乡山阳贸易有限公司经理孟凡波说。

  新华社全国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行情系统监测也显示,近期全国蔬菜价格虽呈降势但整体仍处高位。截至3月31日,超七成监测蔬菜价格高于去年同期,大葱、圆白菜、大白菜同比涨幅居前,分别为85.8%、63.6%、54.9%,其余上涨品种同比涨幅在30%至50%之间。

  由于人工成本、油价上涨等因素,不少专家认为今年的蔬菜生产成本将整体高于去年,一些去年价格过低的产品今年可能出现反弹。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梁铭宣说,由于发改委于2月8日和3月20日分别上调汽油、柴油价格,两次上调间隔时间较短,因此对物流运输需求较高的农产品价格推涨作用明显,2月份上调的影响在3月份已经开始显现,而3月份的油价上调影响将在4月份表现更明显。

  梁铭宣认为,农产品价格这种波动周期的缩短实际上说明当前国内农产品主产区种植结构相对单一,因此,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将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农产品产销良性发展机制。

  葱价涨完食用油涨,农产品轮涨需警惕

  近期,成品油价格刚调完不久,食用油价格、奶粉等产品价格也跟着涨了,不少民众担心今年的总体物价因此被不断推高。专家分析认为,近期我国物价上涨的不稳定因素有所增加,稳定物价需警惕食品价格轮涨现象。

  今年3月,“10元钱买两根大葱”使得许多市民再次感受到部分农副产品价格快速上涨的威力。虽然目前已回落至每公斤3元左右,但行业人士认为今年第四季度仍有可能快速回升。

  章丘市赭山大葱专业协会会长李家禄说:“按照生长周期,新葱一般在每年10月份大量上市。但从去年11月份就开始的育苗来看,今年全国大葱种植情况并不乐观,仅章丘市今年的大葱种植面积就比2010年减少一半以上。”

  近日,金龙鱼等食品油生产商再传出涨价信息,菜子油和花生油涨幅在8%左右。记者在位于济南市高新区一家银座超市看到,不少市民一次性购买了5桶以上的食用油。这家超市的销售人员告诉记者,鲁花和胡姬花等品牌5升装的花生油预计将涨价10元左右。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花生油调价主要是因为原料成本上涨,而菜子油调价除了原料成本外还包括物流成本的上升,估计其他企业也会陆续调价,食用油行业又将迎来一波涨价潮。

  中国生猪预警网首席分析师冯永辉说:“由于最近猪肉价格的不断下降,加上养猪成本高居不下,已经出现一些养殖户惜售和淘汰生猪的现象。目前生猪价格已经逼近成本线,这将对下半年生猪补栏造成较大影响,进而影响生猪价格。”

  对此,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卫国认为,近年来农产品价格波动较为剧烈,价格周期也大幅缩短,对农户的正常生产形成很大干扰。

  “农产品涨价出现‘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形势。这种情况下,在全国形成统一的种植养殖信息、价格信息和疫病疫情信息发布机制非常重要,只有信息畅通才能避免盲目跟从影响市场。”张卫国说。

  全年物价总体可控

  事实上,来自经济学家和研究机构的观点,普遍认为年内CPI还是将延续回落态势。

  国泰君安研究所首席宏观研究员姜超认为,从数据来看,蔬菜价格在3月中上旬出现反季节性上涨,但3月下旬至今其环比恢复下跌,而猪肉价格持续下降,综合菜价和肉价走势,不必因为蔬菜价格的短期反弹而对未来食品价格的上涨过于担心。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宇雯表示,尽管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不确定,但至今未有不可控的上涨出现,并且美国因复苏要求控制油价上涨的决心较大,使得国际油价难以大幅上涨;此外,年内经济增速继续放缓实现“软着陆”的可能性较大,物价上涨的需求拉动因素减弱;更重要的是,前期货币政策收紧对物价的下拉作用在今年上半年仍将发挥作用,且未来货币政策大幅放松的可能性不大。

  “预计全年CPI同比涨幅在2.7%-3.3%之间,比上年明显回落。不出意外的话,政府全年4%的物价控制目标可以实现。”王宇雯说。

  扩展阅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结构性通胀或伴随中国城市化全过程

  国研中心近日发布的分析报告指出,随着农村劳动力过剩程度的不断下降,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制度障碍逐渐消除,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在工资谈判中开始掌握主动,农民工工资出现了快速上涨的趋势。

  农民工工资的上涨必然倒逼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否则没有人愿意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而都会选择到城里打工。因此,结构性通胀将在中国长期存在,它可能会伴随中国城市化的全过程。

  报告认为,中国通货膨胀兼具全面性通胀和结构性通胀的双重特征,而且结构性通胀特征似乎表现得更为明显。治理全面性通胀既要设法控制名义总需求,更要考虑增加实际总供给:

  1.控制名义总需求(即全社会货币供应量),应主要通过压缩外汇占款而不是主要通过直接压制贷款的办法来实现。

  2.增加实际总供给方面的措施包括:

  政府可通过实施减税、降费等政策措施,增加企业产出意愿,缓和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

  政府应大力推进包括能源在内的要素价格改革,以增加要素市场的有效供给能力;

  放松对贷款的人为控制,保证新增产能的合理增长;

  建立更加灵活的汇率形成机制,加快人民币升值速度,最大限度地规避输入型通胀;

  当发生全面性通胀时,可有针对性地制定鼓励进口的政策,以提高国内从国际市场获取有效供给的能力;

  放弃“价格约谈”等价格指数管理策略(价格约谈管理的是价格指数而不是价格)。

  此外,报告还提出了应对结构性通胀的政策措施:

  1.应大幅提高对农业、服务业等低劳动生产率部门的财政补贴力度,否则只有提高宏观经济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容忍程度。

  2.为应对食品价格上涨而引发的结构性通胀——

  第一,应加大对粮食、肉禽等生产部门的财政补贴力度,这是治理中国消费品领域结构性通胀的关键所在;

  第二,充分运用粮食、猪肉储备调节制度,控制粮价和肉价在平稳基础上适度上涨;

  第三,采取措施进一步降低蔬菜、水果、肉禽流通环节的成本,增加对农贸市场的摊位补贴、营业税减免;

  第四,严控农产品出口;

  第五,大幅削减以粮食为原料的替代能源生产等。

  3.采取措施,保证生产要素能在各部门间自由流动,借助市场竞争机制,尽快拉平各生产部门间的劳动生产率差距。(记者沈而默 陈爱平 席敏 袁军宝)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