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用工市场悄现短工化现象 改变需多方合力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19 16:00 来源: 半月谈
陪伴农民工的,也许只有行囊 陪伴农民工的,也许只有行囊

  穿梭在各个城市,不停地换工作,做散活、打短工,为了赚钱,又不只为赚钱……“短工化”渐成农民工就业新趋势。尽管游走的姿态看起来很洒脱,但“短工化”趋向也带来企业转型升级缺乏技术工人、农民工个体发展受阻、产业向高端发展乏力等一系列问题。

  “动起来寻找机会”

  虽然苏州一家橡胶厂承诺过完年就涨工资,但来自陕西汉中市的贺宝康还是离开了这家企业,到杭州寻找机会。

  “2007年出来打工,先到山西挖煤,再到山东淘金,后来下广东,一年前到了苏州,先后换了3个厂。”贺宝康说,听说杭州待遇不错,所以过来看看。

  5年时间,贺宝康干过六七份工作,用他自己的话说,“落魄过,也风光过,但是几年下来,仍是双手空空”。在他眼里,打工已经不像他的父辈那样,仅仅为了赚钱,而是生活的一部分,“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就要动起来寻找机会”。

  来自甘肃的王健今年21岁,是杭州下沙经济开发区一家日资企业的员工,虽然年纪很轻,但在同乡圈子里被公认为“资历”深。3年前,王健只身到深圳打工,第一份工作是保安,但仅仅两个月后,他不但换了工作,还换了城市。离开深圳后,王健到过青岛、北京,半年前,来到现在的单位。“反正现在还年轻,到处跑跑,看看有没有更好的机会。”

  随着新生代占比越来越高,同贺宝康、王健一样的农民工越来越多。这些年轻人与父辈不同,将赚钱与寻求发展机会、注重硬环境与软环境质量等诉求结合起来,就业灵活性增强,“短工化”特征突出。

  前不久,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与工众网研究中心联合发布农民工就业趋势报告。该报告指出,与此前的农民工就业相比,目前农民工就业“短工化”趋势明显。2000年初次就业的农民工平均每份工作能持续3.8年,但到了2008年,这一时间缩短为1.4年。

  记者在中小企业密集的浙江采访发现,岁尾年初的“用工荒”出现了新的变化:早先出来的农民工随着产业转移“路线”开始向中西部“回流”,以便在打工的同时照顾家庭;而新生代农民工则频繁“跳槽”更换工作,没有后顾之忧的他们把打工看成是自我实现的一种途径,“不断寻找能够寄托梦想的工作”。

  义乌市就业服务管理局副局长吴祖军表示,去年以来,义乌的零工市场越来越多,原来零工主要集中在建筑行业,现在则向各行业扩展。“许多农贸市场的近旁、热闹的马路边,都有零工市场。有时候这些农民工组织起来,做完一批订单就散伙。”

  “短工化”带来新问题

  对于浙江义乌的工艺品出口企业华鸿集团而言,招工无疑是当下最棘手的难题。春节期间花一个星期招来的350名工人,还没等到岗前培训,已经走了近一半。

  “今年打工者的观望情绪更加明显,很多人刚熟悉厂区环境,待个两三天就走了,都说想去别的地方看看。”华鸿集团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徐雅琴说,其实公司订单都排满了,待遇也很不错。

  可另一个景象是,在徐雅琴每天早上上班经过的义乌市佛堂镇朝阳路上,“车根本开不过去,那里有个零工市场,每天早上人山人海”。徐雅琴说,“我总在想,要是能把这些工人带到我们厂里该多好”。

  杭州全信养猪场的老板谢忠顺,对于年青一代务工者频繁“跳槽”打短工感到忧心忡忡。“养猪场用人断代现象很严重,现在就靠一拨50多岁的人撑着,80后根本没人来喂猪”,谢忠顺说,“即便来了,也是临时挣点生活费,根本不会久待。”

  专家表示,“短工化”的出现与劳资双方都有关。“短工”原本是缓解“用工荒”的应急之举,但一些企业为了节省用工成本,避签或短签用工合同,对临时工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而随着世界经济低迷,订单波动大,短单、小单增多,生产不稳定,企业更趋向灵活的雇用方式。

  与此同时,农民工穿梭在各个企业间寻找更好的机会,也能在打短工、临工的过程中,获得高于平常几百到1000元的月工资。可以说,正是双方的“策略选择”,导致了“短工化”的迅速蔓延。

  不过,在“用工荒”加剧的背景下,“短工化”已开始给一些企业带来困扰。从长远来看,“短工化”更将带来诸多问题。对农民工个人而言,尽管打短工可以在短期内取得较高报酬,但频繁变换工作会导致技能缺失,不利于长远发展;对企业而言,聘短工固然能节省成本,但工人的频繁变更不利于转型升级;对整个经济而言,“短工化”则会影响产业链向高端发展,阻碍“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改变“短工化”需多方合力

  尽管义乌许多企业正在遭遇一年一度的“用工荒”,但双童吸管董事长楼仲平却不用为招工发愁。“双童没有‘用工荒’。”楼仲平说,春节后,70%的老员工已经陆续返厂,另外15%是经老员工介绍来的老乡,只有剩余的15%是通过人才市场招聘的,400多名工人已经全部到位。

  正是由于较早践行把员工当家人、让员工分享企业发展成果的理念,让双童没有“用工荒”。不过,楼仲平表示,沿海地区许多企业仍然“很浮躁”,只看眼前利益,需要人的时候招工,淡季就裁员,这样哪能不出现“用工荒”?

  清华大学和工众网的报告指出,64.28%的男性农民工和56.54%的女性农民工是因为对公司条件不满意而离职。随着经济发展,低水平劳动报酬不可持续,劳动者在解决了温饱之后希望生活有较大改善。

  楼仲平认为,企业要顺应劳动者内在需求,既要加薪,更要注重员工情感、娱乐、休闲等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老板对劳动者的基本态度将决定你的企业能否实现转型发展。”

  一些企业管理人员则表示,希望新生代农民工在彰显个性、崇尚自由的同时,能够学习父辈吃苦耐劳、认真坚毅的精神。“技术的进步、产业的发展对员工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即使短期可以通过打短工赚钱,但长远来看,只有技术工人才能顺应产业发展需求。”浙江一家机械数控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经理庞敏说。

  除劳资双方外,要改变“短工化”倾向,还需政府引导,做好配套改革,逐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让新生代农民工不光工作在城市,更要生活在城市。

  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陈诗达表示,跨大区域的人口流动,真正能留下来的不到四分之一。从产业发展规律讲,农民工本地化就业是必然趋势。“要真正阻止‘短工化’现象蔓延,必须改变现有的城乡结构。一旦农民工能够融入城市,实现‘本地化就业’,‘短工化’便会迎刃而解。”

  陈诗达说,农民工输入地要提升农民工公共服务水平,改变对农民工经济性接纳、社会性排斥的现状,解决农民工的“权利荒”,让农民变市民,融入城市生活。

  记者 王政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