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中国企业投资德国:从买“牛奶到“养奶牛”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25 21:14 来源: 新浪财经

  文/新浪财经德国法兰克福特派员程严

  根据联邦德国外贸代办处之前公布的消息,去年有158家中国企业落户德国。中国由此超过美国,成为德国新增境外投资第一大国。有趣的是,这些到德国投资的中国企业瞄准的是德国的技术和高素质人才,想的是用金钱换时间。可实际操作中,要最有效地将技术搬回家,从买“牛奶”到“养奶牛”,却真是个“技术活”。

  到德国买技术

  自2007年开始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多以资源并购为目标。但现在海外并购以逐渐向技术、品牌和市场转向。中国投资者在收购外国企业方面越来越精明,不再仅仅是为获得原材料,而是为获取可持续成长的技术优势。

  在此背景之下,德国自然成了香饽饽。统计数据显示,全球28%的机械工程专利都是德国公司注册的。德国在汽车、工程机械、医疗器械等领域拥有领先行业的技术,也因此最受中国并购企业的青睐。

  最近的几桩并购案也体现了中国企业对德国工业技术的狂热追逐:4月17日,三一重工正式完成德国混凝土泵车巨头普茨迈斯特(Putzmeister)的股权交割。两天后,中国徐工集团同意收购德国第二大混凝土机械制造商施维英(Schwing)的多数股权。

  黄群就亲身经历了这么一桩案子:某次法兰克福展会期间,中国企业A打热线电话向他求救。原因是有德国企业告发他们侵犯知识产权,法院勒令企业A停止展出产品。该企业辩解道,他们没抄德企的技术。经过一番调查,他了解到,原来企业A抄袭了另外一个中国企业B的成果,而这个企业B又是从德国企业那里直接复制了技术成果。最后,企业A还是被判侵权。

  而就在上个月,山西某企业出资数千万欧元在德国图林根州动工建设超轻型直升飞机的生产厂。该企业之所以选定德国,是因为有几个德国工程师掌握了这种直升机的专门技术,是“独一无二”的。

  从“牛奶”到“奶牛”

  “专利是‘死’的;能发明专利、掌握技能的人才才是‘活’的,也因此更值钱。”国际知名律师事务所泰乐信德国主管中国企业投资业务的合伙人黄群对新浪财经表示。

  相比这些高品质“牛奶”,“奶牛”的魅力更令人中资企业垂涎。

  据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Germany Trade & Invest )的数据,99.6%的德国公司是中小型企业,它们提供了79.5%的就业岗位。这些企业往往深藏着很多技术“达人”。以汽车行业为例,德国有诸如奔驰、奥迪这样的整车厂。不过,他们很多技术研发的工作并不在整车厂,而是下放到供应商那里进行。这些供应商往往就是那些规模不大,但拥有很好的研发创新人才以及行业领先产品的中小企业。

  “德国头脑”除了技术人才,还包括管理人才和其他高素质的员工。黄群律师曾负责北京一机床厂并购德国阿道夫-瓦德里希科堡机床这一著名案例的法律工作。他说,并购后北京一机床保留了德国公司的职业人团队,让他们放手去经营。同时还制定浮动工资制度,激励他们不断创造佳绩。

  获得这些人才,对于来德的中国企业既是目的又是挑战。

  “并购企业要做好并购前的尽职调查(Due Diligence),即聘请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投行等组成国际化的团队,对法律、财务、税务等方面进行调查。此项工作耗时3到12个星期不等,但是前期工作做好了,有助于未来的整合。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黄群对新浪财经表示。

  中方企业在进行并购的时候往往希望对方企业以法律的形式保证企业的关键员工不流失,而根据德国法律,员工是自由的,德方企业能做的只是尽力挽留。为此,黄律师提醒道,如果中国企业认定某个面临经济问题的企业中员工是最具价值的收购要素,那么一定要趁早下手。否则等到企业破产,人员流失后,并购就变得毫无意义了。

  对于那些有资金但缺国际经验的企业,黄群告诫他们千万不要盲目跟风试水,一定要先想清楚了再来投资。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