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老年餐桌背后难题:企业不积极服务待完善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01 13:36 来源: 《经济》杂志

  老年餐桌进社区

  文/本刊记者 康楠

  2012年全国老龄工作会议指出,截至2011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85亿,占总人口13.7%。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同时,与老年人生活息息相关各种问题日益凸显,老年人就餐难这一民生问题亟待解决。

  《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强调,“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落实社区养老服务政策,北京市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功能,切实将社区老年餐桌这一助老养老模式落到实处。据北京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数据,北京市通过多种形式,目前设立养老(助残)餐桌4583个,2010年1月1日起对52.7万老年人、残疾人每月发放100元养老(助残)券,现已发放养老(助残)券9.4亿元。社区老年餐桌这一年轻的民生事业给北京市老年人带来了便利。

  三好餐桌

  “我和老伴几乎每天都来吃,挺满意的。”北京市羊坊店街道普惠南里社区老人潘大年对老年餐桌赞不绝口。老年餐桌的“顾客”们眼中的老年餐桌有三好,分别是环境好、菜品好、服务好。

  素白墙壁,洁净地板,摆放着褐色木质饭桌、黑色靠背椅的就餐室宽敞明亮。餐桌上配备了盒装餐巾纸,房间配置了暖气、空调,就餐环境十分安静。

  普惠南里社区提供就餐餐厅,金盛园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负责配餐、送餐。在双方共同推动下,老年餐桌开张以来,每天都有三四十位老人前来就餐。60岁以上的老人只需持社区餐券便可在老年饭桌就餐,老年饭桌还提供免费的环保餐盒,老年人可将饭菜带回家吃。

  4月17日,普惠南里社区老年餐桌的菜谱是:竹笋玉米鸡块、肉丝豇豆、木耳西葫芦三道菜,主食玉米馒头、肉馅饼、米饭,另外有红薯蒸点和玉米棒碴粥。

  潘大年告诉《经济》记者,老年餐桌的食物不仅好吃,而且种类丰富,“每天的菜谱都不一样,软硬也适合我们老年人。”社区居委会主任方梅说,菜谱经过征集老年居民意见,开代表会几个环节才最终投票确定。

  除普惠南里社区老年餐桌,北京市通过签约餐饮商,开办了不同风味的老年餐桌以满足老年人口味需求。比如朝阳门街道乐派家餐厅、团结湖街道富润泽餐厅及宏状元粥店等连锁快餐企业。服务商的共同特点就是菜品营养健康、口感松软、味道可口。

  这么好吃营养的老年餐,价格会不会很贵呢?

  “15块钱,我觉得物有所值。”潘大年告诉《经济》记者,“省了不少事儿,这么多菜要是我们自己在家做,得忙活半天。”王淑英老人说,她一个人住,因为做饭不方便,每天只吃两顿饭,有时还要坐公交车出去吃饭。“现在把剩下的主食带回家,晚上就不用做了,相比路边的快餐店,15块钱我能接受。”

  菜品味美价廉是老年餐桌的根本,另外,针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一些服务商为老人提供免费的送餐服务。乐派家餐厅是东城区养老(助残)定点餐桌,不管订餐数量多少,还是价格高低,餐厅都为朝阳门街道的老人免费送餐。“90%的老人都选择电话订餐,只有10%的老人在餐厅就餐。”餐厅经理徐昌鸿说。

  “社区的工作人员轮流来老年餐桌值班,”方梅告诉《经济》记者,为了能及时帮老年人解决问题并且与老年人形成良好沟通,居委会每天都有一名工作人员在午餐时间来餐桌值班。

  两大难题

  老年餐桌倍受老年人认可,一片叫好的背后却隐藏了两大问题,一是餐饮企业积极性不高,二是个性化服务有待完善。

  老年餐以低价供给老年人,老人对老年餐的价格满意了,然而商家却面对尴尬。不重复的菜谱,种类丰富的食材,普惠南里社区的老年餐每份的成本要达到13元左右。餐桌经理郭志权告诉《经济》记者,目前老年餐的利润微乎其微。“现在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是送餐成本太高,给其他人送餐,一次送四五份,给老年人送就送一份,但是送餐成本是一样的。”徐昌鸿说。

  相对面向社会的经营来说,老年餐获利较低。薄利经营使服务商缺乏积极性。另外,老年服务的风险性也使一些餐饮企业望而却步。老年人腿脚不灵便,餐厅地面光滑,有一定的危险,餐厅服务商不愿接待。

  慢性疾病、行动不便,老人们干不动家务活儿、出不了门、上不了街,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日益显现。“餐厅的炖肉很烂,但是我希望炒肉可以做的再软些。” 居民刘先生说。“服务商应该细化服务,满足老人的个性化需求。”北京市羊坊店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主任周爱军说,老年餐桌应该本着老年人个性化需求出发,比如注重食物的低糖、低脂肪烹饪。

  《经济》记者从乐派家餐厅、老街坊餐厅、宏状元粥店等养老(助残)餐桌定点单位了解到,目前老年人服务需求以送餐为主。

  但是,目前很多老年餐桌面临送餐难题。对于免费送餐的乐派家餐厅来说,送餐人员不足是一大难题。《经济》记者来乐派家餐厅时,餐厅门口正张贴着招聘小时工的启示。徐昌鸿说,目前乐派家餐厅给老年人送餐次数占餐厅送餐总次数的三分之一,每月针对老年人的送餐次数达到1400次左右。社区胡同多,路不好走,老人行动不便,员工等候的时间稍长,有时给老人送餐用半小时。新员工刚刚熟悉路线,往往因为太辛苦就辞职了,新人很难招到。

  一个对策

  目前北京市开办的社区老年餐桌服务形式多样,有的签约餐饮公司,也有的与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合作,或者依托养老机构等。

  不管以何种模式经营,老年餐桌这一民生事业都离不开政府引导,从而提高餐饮企业积极性,提升个性化服务。即政府加强倡导提升老年餐桌服务,出台相应有效率的激励政策。合作餐厅毕竟不是慈善机构而是企业,需要利润驱动。

  “我们希望,政府给点额外补助,依据我们送餐的数量,收到的养老(助残)券的额度,按比例给奖励。按比例给,这样更合理,我们也会比较有积极性。”徐昌鸿说。

  根据上一年度考核结果,今年北京市将拿出7700万元,以奖代补资助约5000家社区养老(助残)餐桌、托老(残)所。市、区两级财政直接奖励2011年培育的500家规范化养老(助残)餐桌每家5.2万元资金。

  周爱军认为,老年餐桌依靠政府长期财政补贴是不可能的,也是无效的。“实施差异化奖励,把好的服务商作为典型突出奖励,按绩效奖励,这对提高服务商的积极性有很大作用。”

  老年餐桌作为民生事业,同时也是社会道德的投影,敬老爱老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政府倡导老年餐桌的同时,企业和公民也应提高为老服务的观念和意识,这才是最本质的和谐。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