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经济与科技的两张皮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01 13:33 来源: 《经济》杂志科技创新的发展路
——访国务院参事石定环
文/本刊记者 沈刚
石定环,现为国务院参事,曾先后任科技部高新技术产业司副司长、科技部秘书长、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和战略组组长职务。他长期从事能源政策、科技管理、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的研究制定工作,先后参加了国家“七五”及2000年科技发展规划,以及“八五”、“九五”、“十五”科技规划的制定与工业和高新技术领域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参与组织实施国家高新区、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和技术创新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
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对自主创新提出更加迫切的要求。而且,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带来的影响还在继续,世界主要国家都将技术创新作为提升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战略,这必将引发新一轮全球技术革命。历史证明,每次新的技术革命必将带来新的经济增长,世界经济格局也将随之发生变革。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工作。早在上世纪80年代,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发展建设,国务院先后5次做出重要决定。1988年5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前身),由此中关村成为中国第一个高科技园区;1999年6月,国务院要求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 2005年8月,国务院做出关于支持做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决策;2009年3月13日,国务院批复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求把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也是我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这一系列科技政策的出台有一个重要参与者——石定环。《经济》记者为此专访了石定环参事。
解决经济与科技的
“两张皮”
石定环指出,“科技园区发展始于20世纪中期,并不是中国的首创。”从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7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更加依赖科技的创新、科技的进步,这对世界经济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大,而且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带来了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但怎么能更有效地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更好地推动经济的新一轮增长?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做了积极探索。
美籍奥国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r)在1912年《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技术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的组合包括:①引进新产品;②引用新技术,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③开辟新的市场(以前不曾进入);④控制原材料新的来源——技术创新,不管这种来源是否已经存在,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⑤实现任何一种工业新的组织,例如生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他的这个理论正好在上个世纪百年当中,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石定环说,“他把技术创新的过程看作是一个经济发展中的链条,让发明创造如何更好地从市场出发,把它引入到产业的发展链条当中去。通过小市、中市到产业化再到推向市场,带动经济新一轮的增长。这整个过程作为一个技术创新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更有效的经济发展过程。”
“我国解放以后长期学苏联的一套经济体系,科技与经济是比较分割的,经济体系与科技体系两者之间有很多不可逾越的障碍。简单来说,就是科技、经济‘两张皮’。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力求改变‘两张皮’状况。”1978年,中央召开了我国第一次科学大会,这次大会被誉为“科技界的春天”。随后80年代初,国务院提出“依靠、面向”的方针,即经济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要面向经济建设。“这个方针提出,目的就是为了促进这两者的结合,打破过去“两张皮”的现象。”
1984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中央提出,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越来越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战略性任务。石定环告诉《经济》记者科技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要解决经济和科技脱节的问题。“这个问题到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也仍然没有得到最终的解决。最近温总理在多次批示中,强调科技体制改革仍然要围绕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方向,以加强科技对经济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第二年,中央作出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出台以后,国家推出了很多改革办法,比如改变事业费的拨款办法;减少全靠国家拨款的科技事业单位;鼓励研究机构面向市场等等。
“这个体制改革还包括鼓励科技人员流动,像那时的科技人员隶属一个单位,很难流动,基本上是终身制。更谈不上直接进入市场,后来的改革就包括鼓励人才合理流动,鼓励科技人员更好地为市场、为企业服务。”
从1986年开始,陆续有科技人员下海,创办了一些科技型企业。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一条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聚集了一批中国最初科技创业的企业,像联想、四通、京海等公司。实践证明当时的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比较好地解决了经济与科技的联系不紧密的关系。
科技成果在哪转化?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科技成果转化问题提上科技管理部门的日程。如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以适应市场的需求?是当时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重点。石定环回忆说:“在1988年初,国务院曾经专门组织了包括国家科委、国防科工委、教育部、中科院联合进行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调研,这个调研报告上交给了当时的中央主要领导同志。”这份报告提交上去之后,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引起中央的重视,开始关注世界上的一些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的经验。
“有些国家,为了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建立新的科技公司,来推动其向经济产业的发展。美国有这样的经验,而且美国那时候已经开始创建了‘孵化器’,通过‘孵化器’促进一些科技成果的转化。开始出现了现在科技园区的雏形,像美国的硅谷、中国台湾的新竹。”
这些现象引起了我国科技管理部门以及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当时,在国家科委工作的石定环正为设立科技园区而奔波,对科技园区有着深刻的理解。“科技园区是把一些资源集中到科技力量比较集中的地区,为这个地区营造更好地创新、创造的环境。在这个形势下,我们当时就提出来在中国是不是也建立一个类似的科技园区。”
“当时,中央认为可以办两三所像美国硅谷这样的科技园区,国务院要求各部门给开发区建设开绿灯、给政策,包括从经济政策、税收、金融各个方面要减税让利。”石定环说。1987年,国家科委组织科技园区建设课题组成员去全国调研,他们去了北京、上海、武汉、南京、深圳等地调研各地的科技实力,是否具备设立科技园区的条件。
向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提升
1988年3月,中央就提出我国建立一个科技园区的设想。5月,国务院批准在北京海淀成立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前身),这是我国第一个高科技园区。“这个科技园区,主要是集中海淀区高校科研机构聚集的优势,促进科技跟经济结合,达到科技成果产业化目的,而不是单纯地去做科技研究性工作。
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成立不久,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上海张江新技术开发区相继成立。
1991年3月份,国务院发布12号文件,批准了26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确立了他们发展的地位。石定环说,“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它是以推进高科技成果的转化、产业化作为核心内容。当时我们给他们几个定位,‘改革开放的实验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人才培养基地’,提出了四五项的基本任务。”
2006年1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部署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纲要中指出,面对国际新形势,我们必须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把科技进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
石定环也是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具体负责组织整个规划的战略研究。他说,“在一年半的时间里,我们组织了几百名专家、20多个专题研讨会,形成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这样一个概念。”
在科技园区的基础上,我国成立了4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分别是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将合芜蚌试验区与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示范区作为“3+1”试验示范区序列,列入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和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作为重点建设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