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促进经济稳增长的“三期”策略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2 08:47 来源: 华夏时报

  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经济研究组

  近期中国经济形势特点

  NO.1工业增速适度回落

   5月工业增加值相比上月仅回升0.3个百分点至9.6%,实际则无回升甚至可能更回落了。从PPI分项数据来看,采掘、原材料和加工工业PPI环比均出现负增长。采掘工业环比负增长对应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在5月份的暴跌以及国内成品油价格的下调。原材料工业PPI环比回落幅度也较大,但对照PMI数据中原材料指数的继续萎缩可知,由于需求的进一步疲软所导致的企业补库存的意愿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原材料PPI环比的下滑。这一情形表现在PPI-PPIRM剪刀差上为连续两个月转正,但与2008年这一指标的急升不同。

   在短期,考虑到政策刺激因素尚需时日才能有效发挥、夏季为工业生产淡季,以及6月基数较高等因素的影响,同比增速仍会持续疲软。但在潜在增长率放缓的背景下,适度回落是可以接受的。

  NO.2投资对稳增长效果已经显现

   5月末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为20.1%,较上月末小幅回落0.1%。5月房地产投资增速出现断崖式下滑,6月稍有企稳。从房地产市场先行指标看,房屋新开工面积累计增速继续负增长。商品房销售面积,则随着春季以来房地产市场成交量的回暖而在6月增速回升。但考虑到政府未来仍不会放松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在商品房积压较严重的情况下,即使销售面积出现趋势性回升,其对新开工面积的影响也不会太大。因此,一段时间内房地产投资仍将对整体投资增速形成一定的拖累。

  NO.3实际消费增速在通胀回落下可能继续回升

   5月增速同比为13.8%,较上月小幅下滑0.3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1%,较上月回升0.3%。分项看,家具、建筑及装潢材料同比增速继续下滑,显示房地产调控对其带来的影响仍在持续,由于房地产市场景气度较前期略有回升,未来两者降幅有趋缓的可能性。在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曾强调,要关注“需求结构的变化”,但目前来看,由投资、出口转而消费来拉动经济的途径显然短期仍无法见效。在通胀持续回落的背景下,名义消费增速或将随之稳中缓降,但实际消费增速仍可能继续回升,对经济贡献进一步加大。

  NO.4单月贸易反弹尚需观察

   5月出口数据大幅好转,但同样存在着工作日因素影响,因此向好趋势仍待观察。欧美零售销售数据目前不支持我国出口数据能够持续向好。此外,官方PMI新订单指数已经回落至50.4,虽然仍处扩张区间但动能不强,未来一段时间出口增速可能将再度维持弱势。

   进口方面,增速同样超预期增长,但贸易盈余较去年同期明显增长,这显示内需仍然疲软。从长期来看,美、日以及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并未出现大的波动,外需有稳定的迹象。今年出口仍有可能实现10%的增长。

  NO.5通胀压力明显减轻

   5月CPI大幅下行至3.0%,食品类环比下跌超出历史均值,经济增速回落导致总需求下滑。加之通胀预期的回落,CPI回落幅度较之前预期更快。预计6月CPI将进一步跌至2.5%。

   下半年食品价格中的猪肉价格是不确定因素。其当前跌势已企稳,收储效果不明显,仅部分地区价格环比有小幅上涨。考虑到目前猪粮价格比已开始回升,猪肉价格企稳预计会出现在6月末。

   预计三季度CPI均值会进一步回落至2.1%左右,这会为宽松货币政策提供操作空间,也有利于加快调整经济结构。

  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应对策略(短期)

  NO.1面对经济增长放缓,既要调市场又要调心态

   近10年来,我国年均经济增长速度维持在10%左右,高居世界首位;年均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一直超过20%,甚至达到40%。这种“双高”增长的局面容易导致经济“虚胖”,今年两会提出7.5%的经济增长目标不仅是在为经济过快增长降温,也在为我们的发展观念降温。毕竟,未来中国能够维持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8%和财政收入增长10%的水平就实属不易。目前我国经济虽有下行趋势,但实现软着陆的可能较大。当前情况下不应该过分刺激经济。目前重要的是在调市场的同时,还要调心态,以平常心对待经济和财政收入增长回落。

  NO.2进一步降息和降准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5月CPI和PPI同比涨幅双回落,其中CPI同比上涨3%,CPI涨幅创下近23个月新低。考虑国际油价下调、夏粮丰收、翘尾因素回落等影响,未来物价涨幅仍有一定的回落空间。CPI的持续回落为进一步降息和降准提供了操作空间。此次调整后,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25%,一年期贷款利率为6.31%,仍处于近三年来的高位。尤其是目前的准备金率20%还是太高,建议年内可以再降息1-2次,准备金再下调1-2个百分点。

  NO.3改变房地产调控方向以配合实体经济复苏

   房地产的根本属性是民生产品,坚持目前已有的差别化信贷政策和限购措施是保障民生的正确道路。温家宝总理强调的“房地产价格合理回调”应该是今后一段时期的既定目标。目前的房地产市场处于一种半休眠状态,交易量大幅下降的根本原因并不是缺少需求,而是对于那些刚性需求消费者而言,房地产价格还是太高,还远没有回调到位。如果为了刺激经济复苏而放松限购政策,那前期调控的成果将前功尽弃,百姓的财富将再一次遭到掠夺。

   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在严格限购政策的基础上,加大土地供应量,并将原先的“招拍挂”土地出让制度转变为“定房价、竞地价”的土地出让制度,政府要从土地出让的收益争夺中退出来,彻底降低土地出让成本,促进房价的合理回归。房价降了,刚性需求自然会释放,房地产市场的理性繁荣也会带动相关实体产业的复苏。

  NO.4采取措施刺激农村市场的消费需求

   2012年1到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1637亿元,同比增长14.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消费增长速度已经高于GDP和人均工资收入增长速度,进一步提振消费的空间有限。特别是对于城市居民,阻碍消费的住房、教育、医疗三大问题在短期内难以解决,提升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将更加困难。所以,我们应该将目光再次投向农村市场,前几年由于新农村建设和家电下乡项目的作用,拉动了农村建材和家电的消费需求,但是现在新农村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下一步,可行的刺激农村消费市场的措施可以有三:一是提高家电下乡的补贴力度,由于销量少、售后服务困难和物流成本高等因素的作用,享受补贴(补贴一般为家电价格的13%)后农村市场的家电价格仍然远高于城市市场,因此,有必要大幅提高家电下乡的补贴力度;二是着手取消农村建房的各种税费(有媒体报道,有些地方农村盖一栋房子要上缴过万的各种税费),提升农村建材需求;三是可以试行农村购车补贴,对农民购买农用车、家用小轿车、摩托车实行补贴。

  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应对策略(中期)

  NO.1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

   结构性减税,主要从优化税制结构、服务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着手,其落脚点是减轻企业和个人的税收负担,从而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尽管减税已经成为今年经济刺激政策的大方向,但因为国内外的严峻形势,除增值税转型改革外,其他更多的是临时性救市措施,在经济结构调整上并没有大的作为。我国总的宏观税负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

   而且,过去几年的减税并没有影响财政收入的高速增长:财政收入所占GDP的比重从2002年的15.7%一直增长到2011年的22.8%,九年提高了7.1个百分点,并且没有任何一年出现下降。在当前收入形势已好转,财政支出的压力大大减小的前提下,从中长期来看,深入推行“结构性减税”税收政策不失为加速我国经济复苏的一剂良方。

   5月末,全国21个省、直辖市已经发布的今年前4个月财政数据显示,只有北、浙、广、上的财政收入增速在10%以内,5省份增速超过20%,天津最高为27.3%。地区政府为应对当地财政收入减少的压力,加大了对非税收入的执行力度,虽然目前我国的结构性减税主要针对中小企业,但力度远远不够。全年我国结构性减税空间不少于6000亿元,其中加大增值税减税力度、下调增值税税率是一个主要方向。当前最紧迫的是降税和取消各种税外收费。我们应当降低垄断行业外一切企业的增值税(建议将增值税税率统一由17%下调为13%),逐步取消一切税外收费,用财政支付中低收入劳动者的五险一金,进而提高中低收入劳动者消费能力。

   抓住结构性减税契机,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第一,对民生消费减税,对奢侈消费增税;第二,对垄断大型企业增税,对中小型企业减税;第三,对低碳经济减税,对高投入高污染企业增税;第四,对高技术产品减税,对粗放式发展增税;第五,对初创型企业减税,如创业五年内的企业免征所得税,对成熟型企业征税。

  NO.2推进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

   农村土地资源的产权治理和经营问题是中国下一步改革的落脚点之一,是在城市化大潮中统筹城乡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的核心问题之一。解决好这一问题将有利于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利,扩大农民资本利得和农村消费需求,甚至对规范地区财政收支状况、规范建设性用地流转都有重要意义。当前,中国正处于土地资源刚性需求上升、土地供给严重受制约的两难中,这督促我们加快完善现行法律和政策,为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创造良好的法律和政策环境。可喜的是,我们看到中央与地方在土地管理问题上正在由博弈转为合作。例如,国土资源部正在积极开展“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的调研,并鼓励条件成熟地区进行集体土地股份制改革,成立集体土地农业经合组织、股份合作社或股份公司等,使农民对集体资产享有充分的股权,并通过完善和强化土地用益物权,使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最大化。

   我们还要看到,如果土地股份制改革顺利启动,当农村土地产权的自由交易、流转合法化时,中国的土地兼并可能会迎来新高潮。所以,在土地资产还富于民,农民可以土地资产进行抵押借贷时,要谨防权贵利用特权或财富,低价购入农民的土地成为“新地主”。这就要求土地股份流转的法治化规范和机制设计要先建立起来,并不断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在土地成为商品时不被寡头们掠夺。

  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应对策略(长期)

  NO.1促进城市化进程加速内需增长

   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三十余年中国经济年均超过10%的高速增长,主要来自于三大动力的推动:人口红利、楼市红利和出口红利。但目前三大动力效应正在衰减或者消失,使得中国经济迫切需要新的增长动力。

   其一,我国人口红利已步入尾声,中国正在进入初步老龄化的时期,依靠廉价劳动力发展经济的后发竞争优势正在逐步消失。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显示,中国劳动人口存量将于2015年前后开始下降,即确认人口红利的消失,刘易斯拐点已悄然临近。

   其二,过度依赖房地产和土地财政的经济增长模式正在被逐步打破。世界上成功的制造业中心如德国和新加坡,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坚决压低房地产价格,而始于2010年初的本轮房地产调控手段的空前严厉,也突出了中央政府挤压房地产泡沫,摆脱对房地产市场依赖的决心。

   最后,金融危机后美国的房地产泡沫破灭、欧债危机阴霾不断扩散,国际市场陷入低迷状态。即便国际市场出现些许恢复性反弹,中国出口也很难像过去那样高速增长。

   对此,我们建议我国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出路在于推进城市化进程,将房地产的调控作为中国经济转型的开始,实现“全球化——外需增长”向“城市化——内需增长”模式的变迁。从城市化的内在动力来看,2010年农村家庭人均消费是城市家庭的28%,2011年农村家庭人均收入仅为城市家庭的29%,另外目前中国的城镇化率约为51%,仍大大低于欧美国家75%的标准,因此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明显,城市化存在不小的上升空间。

   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城市化不是粗放地依靠房地产发展来拉动GDP,以土地出让金满足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而是真正让农民进城,使这部分劳动力的劳动素质有极大提高,国家需要想办法加大这方面的培训和教育投入;第二,农村劳动力不断转向城市,意味着农村土地开始不断释放出来,要加大农村建设和农业用地的流转,避免土地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促进农业生产高度产业规模化和现代化。正如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说:“城镇化要同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

  NO.2培育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

   从促进投资总需求的角度考虑,政府应从改善实体经济投资环境入手,通过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垄断性行业(比如说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业),通过法律制度建设严格保护企业产权(尤其是中小企业),积极促进实体经济产业升级。

   融资渠道是否畅通关系着中小企业的生死存亡,是我们特别关注的一点。当前中小企业融资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尽管中央也制定了一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政策,但由于银行“嫌贫爱富”的逐利本性,在贷款审贷等方面给予中小企业的实际门槛过高,很多企业宁愿咬牙承受民间高利贷,也不愿向银行贷款。未来的一个方向是发展债券融资为代表的直接融资渠道,降低资金融通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作为实体经济融资链条中的薄弱环节,政府需要对小微企业和“三农”企业给予大力支持。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