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财富香港直面危机从不孤单 依托内地闯难关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8 07:14 来源: 北京青年报

  香港回归祖国两年前,美国《财富》杂志曾发表封面文章,预言“香港已死”。香港回归十周年时,该杂志发表题为《哎呀,香港根本死不了》的文章,坦承当年的预言完全错误。

  而就在近期,它的姊妹杂志《时代》周刊创造了一个新名词——“纽伦港”,认为21世纪是金融的时代,纽约、伦敦与香港已构建了一个能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金融网。“如果你读懂了‘纽伦港’,你就能了解当今世界”。

  回归15年来,在特区政府和700万香港同胞百折不挠地进取下,在中央政府与内地人民不遗余力地支持下,香港在两次国际金融危机、非典与禽流感疫情等冲击下,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市场繁荣、贸易活跃、金融发达、旅游昌旺。

  栉风沐雨,这支植根祖国怀抱的紫荆花开得更加艳丽、繁盛,为全球经济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

  ■乘势而上 “三大中心”更稳固

  回归以来,香港经济发展紧跟祖国崛起的步伐,实现了持续高速发展,完成了向高级服务业的转型升级,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了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

  回归15年来,香港不但没有“死亡”,反而焕发出更大的活力: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1997年的2.7万美元,提升到2011年的3.4万美元;2004年到2011年的8年间,香港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达5%,是同期其他发达经济体平均值的近2倍;香港已连续18年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香港失业率2011年降至3.4%的历史低位,几乎实现“全民就业”。

  《时代》周刊指出,如果说19世纪是帝国的时代,20世纪是战争的时代,那么21世纪则是金融的时代。而“纽伦港”的提法证明,香港在这个“金融世纪”,有能力与纽约、伦敦鼎足支撑起全球金融网络。

  纽约有曼哈顿、伦敦有金融城,摩天大楼林立的中环则是香港的“钱箱”。今天的香港,全球最大的100家银行中约有70家在这里营业;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香港外汇市场成交额排行世界第六、亚洲第三;香港交易所每天处理世界各地数以百亿港元计的资金往来,证券市场以资本市值计算位居亚洲第三。

  香港能够续写财富传奇,背后是内地经济的崛起。15年前,中环写字楼内工作的白领,无论有无内地背景,工作、生活用语都是清一色的英文。15年后,各大银行内土生土长的香港人甚至外国雇员都能讲上几句普通话。如今,从香港到北京、上海的航班平均每半小时一班,公务舱班班爆满,里面多是前往内地寻找商机的香港商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陈家强说,15年来香港金融业的长足发展得益于内地经济的腾飞。香港利用本土优势,依靠祖国支持,在配合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独特角色。

  香港地处珠三角门户,伴随着内地经济的迅猛发展,占尽天时、地利的香港贸易、物流等产业在回归后同样不断进步,国际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更加稳固。

  每天,近百家航空公司的航班利用香港国际机场往返于全球160个目的地,其中45个目的地位于中国内地;这里的航空货运量位居全球之首,客运量排名世界第三。

  内地一直是香港最大贸易伙伴,2010年占香港贸易总额近一半,香港的转口贸易九成以上与内地有关,内地已成为香港转口货物最大市场和最主要来源地。

  ■化险为夷 依托内地闯难关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但“大概10月份左右,亚洲金融风暴突袭香港。我记得那一天银行的拆借利息突然猛涨到70%以上,最后甚至到100%,什么生意都没法做了,这是我一生从未见过的局面。”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冠深回忆说。

  他说,当时很多人感觉香港走在一条黑暗的隧道里,看不到一丝希望的曙光。

  在国际金融炒家疯狂狙击下,香港股市和港元伤痕累累,金融体系风雨飘摇。生死攸关之时,中央政府“不惜一切代价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的庄严承诺和坚定支持,不仅让香港市民吃下“定心丸”,也让特区政府有了坚强后盾。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较量,国际金融炒家铩羽而归,香港金融市场化险为夷。

  此后,香港又接连遭逢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危机、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每一次,香港都不孤单;每一次,中央政府都不会坐视,都会相助香港化险为夷。

  非典爆发时,香港经济陷入低谷。中央当机立断,推出《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2004年1月1日起实施的CEPA,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贸易投资便利化三大范畴,为香港经济注入一针强心剂。

  随后每年,内地与香港都签订CEPA补充协议。如今,CEPA和八项补充协议使以香港作为来源地的产品得以零关税进入内地。截至今年3月,内地累计进口香港CEPA项下受惠货物49.6亿美元,关税优惠额28.4亿元人民币。CEPA框架下,香港服务业进入内地的领域、地域范围不断拓展,准入门槛大大降低,许多领域已达到国民待遇。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财政司司长曾俊华指出,CEPA为内地与香港带来强大的经济动力,在全球经济不明朗时,两地仍然能够携手同行,共享增长成果。

  除CEPA外,开放内地居民赴港澳“个人游”也有效拉动香港经济复苏。香港特别行政区全国人大代表刘佩琼说,内地个人游带动了香港零售、餐饮、酒店、旅游等行业的全面繁荣。去年4200万访港游客中三分之二为内地游客,内地游客中的三分之二是个人游。

  2008年爆发的欧债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时至今日仍在蔓延,香港饱受冲击。同样受到冲击的内地,不忘对香港伸出援手。2011年制定的“十二五”规划,首次将港澳部分独立成章,强调支持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支持香港发展成为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和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

  同年8月,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访港,带来中央支持香港进一步发展、促进两地合作的36项政策措施,为两地合作向更广、更深发展建立了制度框架,搭建了政策平台。

  “回归15年,特别是2003年以来,中央政府如此大力度、高密度、宽范围地出台支持香港发展的举措,充分体现了中央对香港的重视和对香港同胞的关怀。”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主任彭清华说。

  ■新起点上 抖擞精神再出发

  一次次烈火淬炼,一次次凤凰涅槃。

  回归15年来,香港经济实力已今非昔比。1997年后,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香港经济曾连续多年陷入低迷。而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香港却凭借稳健的金融体系和严格的金融监管,成为相当一部分国际资金的避风港,本地经济只用一年多的时间便走出低谷。

  当前,国际经济、金融形势错综复杂,中国内地则正在进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大变革。“背靠祖国、面向世界”的香港,要如何找到新的增长点?

  特区政府官员、金融界人士及专家学者普遍认为,香港应摸清祖国经济增长的脉络,在配合祖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好独特角色。过去,香港在国家“引进来”战略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今,大力推进内地企业“走出去”的号角已经吹响,香港仍大有可为。

  香港特别行政区候任行政长官梁振英说:“对香港经济下一步的发展我很有信心,扩大香港经济基础,我们有方向,也有办法。”

  ■文/新华社记者 高路 林建杨 刘畅

  ■本版供图/新华社 CFP

  港人之声

  中原地产创办人施永青:

  对大陆全面开放 香港才有竞争力

  “香港的失业情况已比较好,但青年人都感觉得到,如果一旦经济放缓,他们将会是最早被牺牲的那一批,欧洲现时的情况就是这样。”中原地产的创办人和行政总裁施永青,昨天拿现在的青年人与当年的青年人对比,“我刚工作的时候,单是年轻力壮已是一种优势。当年香港的经济增长速度快,社会上有很多新增的职位,年轻人有较多的选择。”

  施永青出生于1949年,祖籍浙江宁波,香港地产代理商人,中原地产的创办人及行政总裁。1978年,施永青与朋友各出资5000元,成立中原地产。两人就在中环一间大厦租了张写字台,开始了自己的事业。

  尽管现在香港年轻人的机会大不如前,但施永青还是认为,香港应该对大陆全面开放,“只有这样香港才有竞争力,看看纽约、伦敦就会明白这一点。香港要保持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就必须要吸引全国各地的人才。”

  “青年人眼见那些有楼在手的人,转一转手就可以赚数十万,甚至过百万;但他们则日做夜做都未储够首期。”虽然身处地产圈,施永青对高房价也是不满。在上世纪80年代,香港回归问题提上日程时,香港楼价出现大幅滑落,地产代理公司纷纷倒闭。中原地产苦苦支撑,渡过生死劫。1997年,公司生意红火,施永青也赚得个盆满钵满,一年下来轻松入账一亿元。中原地产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坚持不炒卖楼盘,只做代理。上世纪70年代末,香港楼市炒风正炽,施永青却看到专注做地产代理的无限商机,施永青的中原也给人以“可靠”的印象。目前中原地产是香港最成功的地产代理商,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等内地城市也是发展迅速。

  施永青还有一个成功经验就是,无为而治。“这样最有利于员工充分发挥机会,避免大的失误。我一个人的脑袋所想的东西,怎能胜过许多个每日在前线作战统筹的人的脑袋呢?一个大公司,最重要的就是多元性,大家多尝试,有对有错是正常的。如果大家都按老板想法做,一旦错了,就满盘皆输。”

  上世纪的亚洲金融危机后,香港楼市一路狂跌,施永青身处逆境依然坚持无为而治方针,施永青相信香港楼市会转好。事实也是如此,15年后,即使面对新一轮的全球金融危机,目前香港楼价已是回到当年。

  ■文/本报记者 樊大彧

  近看香港

  国泰航空总裁史乐山:

  香港航空业发展是个“传奇”

  32年前,他被一幅国泰客机飞越狮子山的杂志封面吸引,放弃回美国当律师的理想,来到香港追梦。32年后,他得偿所愿,成为狮子山下率领近2万名员工和170架飞机的国泰“机长”。

  他就是香港首家提供民航服务的航空公司——国泰航空有限公司总裁史乐山。近日,这位高管在接受记者专访时,畅谈了香港航空业的发展,也讲述了自己的香江情怀。

  拥有65年历史的国泰航空是香港航空业蓬勃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受益者。谈到过去15年香港航空业的发展,史乐山用两个词形容,“赞叹”和“传奇”。

  “回归至今,香港航空业无论在航班数量、客货运规模还是目的地拓展等方面都取得了了不起的成绩,令人佩服。”史乐山说。

  香港航空业在回归前已享誉全球。回归后,香港国际机场的启用更为航空业的国际竞争力加上了重重的砝码。机场自1998年启用以来,飞机起降量和客、货运量每年均保持5%-7%的增长,总增幅均已超过一倍。

  在史乐山看来,中国内地的强大支撑是香港航空业续写传奇的基础。与内地联系的日益紧密给香港带来的产业活力不仅仅体现在航空业,内地巨大的人口基数和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推动了香港各行各业的发展。

  作为中国通向世界的窗口,香港在发展旅游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而作为支撑旅游业发展的航空业也从中获益良多。2011年,每10个访港旅客中就有近7个内地游客。

  “把内地游客带到香港,进而带到世界,香港的这种优势爆发超出了回归前的想象和预期。”史乐山说。

  为拓展内地业务,国泰2006年以82.2亿港元现金和股票收购港龙航空,通过并购获得内地20多条客运航线,包括“含金量最高”的北京、上海到香港航线。如今,港龙每周有400余架次航班往返于香港和内地。

  ■文/新华社记者 张天国 高路

  驻香港17年记者董荣娟:

  不会说普通话的港人越来越少

  1995年底,香港回归前夕,北京青年报在香港设立记者站。我们的记者驻香港十七年,亲身经历和见证了香港回归十五年前后的变化。

  香港是个高度国际化城市,其经济表现与外围有着莫大关联。记得1997年在香港回归后数月,亚洲金融风史无前例地突袭香港,当时很难预测经济发展的方向及恶化成度,企业营商艰难,有的更是纷纷倒闭。回归后,内地经济迅速发展和开放,为香港经济带来很多机遇和挑战。香港与内地经贸合作关系更加密切。香港成为内地特别是华南一带重要转贸易港。内地贸易增长,必然促进香港贸易增长,从而带动两地贸易互惠互利地发展。

  香港凭借其区位的优势及雄厚的经济实力,一直扮演着外资进入中国的投资平台及内地走向世界贸易发展的角色。香港在推动内地经济发展的同时,完善管理,提升自身实力。2008年,再遇全球金融风暴时,香港企业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倒闭的险境大为减少。

  回归后旅游业的繁荣推动香港经济的发展,普通话在港盛行。

  2003年7月中国开放内地居民香港自由行,全面带动香港旅游经济的发展,内地游客到港消费居首。回归后呈现的特别现象是,进入世界品牌商铺,说普通话好过说广东话,店员服务热情又周到。不会说普通话的港人越来越少。到了周末,香港商业街更是车水马龙,香港周边内地城市游客来港消费的人潮络绎不绝。

  ■文/本报记者 董荣娟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