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粤港合作助力香港经济新征程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9 02:39 来源: 证券时报

  证券时报记者 陈中

  香港从来就是个不缺传说的城市。但17年前预言“香港已死”的《财富》杂志可能没有想到,时光荏苒,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2003年非典侵袭、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香港,不仅没有没落,而且越来越繁荣。

  回归15年来,香港凭借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再上一层楼,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以及贸易中心的地位不断加强,虽然仍然有发达经济体普遍面临的问题,但随着惠港政策的不断出台,继续向内拓展的香港已然有了新的经济引擎。

  惠港政策升级

  从半个世纪前开通“三趟快车”、确保供港物资,到1998年力挺香港反击国际金融炒家;从帮助香港抗击非典,到2003年《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的签订,再到去年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公布一系列中央政府支持香港进一步发展的若干新的政策,直至近日中央政府制定的旨在加强内地与香港合作、进一步支持香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回归后的香港从来就不缺少政策支持。

  2006,香港首次被纳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该年公布的“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加强内地与香港合作,支持香港发展金融、航运、旅游、资讯等服务业,保持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而“十二五”规划,更以独立篇幅详细阐述港澳未来五年发展大计,为港澳发展准确定位。在规划中,中央除要求香港“巩固”各大中心地位外,更加上“提升”一词,可见对香港的殷切期望。

  以金融服务业为例,得益于内地因素,香港的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港交所首次公开发行(IPO)融资总额已连续3年名列全球第一,是目前全球市值最大的交易所之一,其中内地上市公司的市值占据了55%的份额。中银香港高级经济研究员王春新表示,过去15年,香港不但成功抵御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期间金融业创造的增加值还劲升逾1.5倍,并连续多年被评为环球金融中心第三位,仅次于纽约和伦敦。

  香港模式之忧

  在耀眼光环之下,这个高度发达的经济体并非完美,香港模式也有让人为之忧心的问题。

  本月,最新公布的香港基尼系数上升至0.537,创出40年新高,令人咋舌。根据本月18日公布的《2011人口普查香港的住户收入分布》,香港最高收入的两成人赚取了近60%的总收入。

  香港过去10年间,物价一直上涨,但低薪阶层的收入反而下降,最低一成收入的居民收入中位数由2001年的2760港元跌至2011年的2070港元;相反,最富有的一成住户,收入中位数十年间由7.9万港元增至9.5万港元,增幅达两成。

  另据媒体披露,香港“六大家族”的财团“透过把持没有竞争的各种经济命脉,有效操控全港市民需要的商品及服务的供应及价格”。根据港交所的数据,截至2010年5月,由这些经济巨头操控的主要上市公司,占香港股市总市值的14.7%。还有更激进的评论认为,香港已经成为六大家族控制的寡头市场,六大地产商才是香港的控制者。

  虽然香港统计局长欧阳方丽丽解释称,过往的表述方式未能客观反映全貌,香港在扣除过去约一千亿港元的一次性舒缓措施后,基尼系数只有0.475,反映政府已投放不少资源去收窄贫富差距;若扣除人口老龄化和非从事经济活动的家庭住户大增等因素后,单计工作人口的基尼系数更应低至0.413。但业内人士仍指出,即使按照0.475来看也不低,且超过了0.4这一国际公认的贫富差距警戒线。

  近年来,为改善贫富差距状况,香港政府也在一直积极采取实施,例如提高最低工资、推出关爱基金、扩大跨区交通津贴等措施。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香港政府目前已将约40%的政府收入投入到住房、社会福利、教育和医疗等领域。

  除了贫富差距问题,房地产业的“香港模式”流传更广。在业内人士看来,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产业模式和运营模式,就是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房地产开发的“香港模式”。高地价、高房价与基本福利房保证构成“香港模式”的基本特征,而“售楼花”和“地王”是其两大经营特色。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马涛的分析,房地产的“香港模式”具有几个显著特征:第一,开发商主要依靠银行进行融资,其核心竞争力在于拿地和融资,而这又取决于其和政府、银行的人脉关系;第二,政府依赖土地财政,房地产业成为经济支柱;第三,政府、银行和房地产开发商的利益客观上捆绑在一起,而这三家获利的关键是地价与房价上涨;第四,市场在向消费者转嫁高成本的同时,政府不得不拿出部分土地收入为低收入群体提供福利性住房。

  由香港再联系到当下内地的房地产市场,不禁有种似曾相识之感。经济增长依赖房地产业的增长模式难以维持,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问题难解,房地产市场调控问题成为中央政府最为忧心的政策。中国的房地产业与地方政府是步香港之后尘,还是另辟蹊径,走出一条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值得深思;而作为内地房地产市场“榜样”的香港将如何解决经济过度依赖房地产业的问题,亦值得我们期待。

  未来继续向内

  “未来,香港一定是继续向内拓展。”在记者问及香港经济未来发展路径时,香港中文大学全球经济及金融研究所常务所长庄太量这样说。

  香港回归后,与内地的紧密往来成为香港经济的助推器,特别是在2003年中央政府与香港签署CEPA后,香港经济迅速升温,从2004年到2011年的8年间,香港区内生产总值(GDP)平均增速达5%,是同期其他发达经济体平均值的近2倍。

  在香港与内地的紧密交流往来方面,粤港合作是合作共赢的典范。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至2011年,广东累计批准香港投资服务业项目17922个,占香港战略投资项目总量45%,实际投入资金285亿美元。2004年至2011年,广东累计与香港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1322.5亿美元,年均增长30.7%。其中,2011年广东与香港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394.5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41.1%,占广东省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44.6%。粤港两地在金融、物流、服务外包和营商环境等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的合作成效明显。

  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持平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粤港合作将是香港未来经济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引擎。特别是在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香港支柱产业后,重要的出路就是服务于制造业,而珠江三角洲目前还是世界制造业基地,从低端到高端的制造业的生态也比较完善。这些完善的制造业,将会为香港提供新的增长机遇。

  “以深圳前海为例,深圳和香港可以在此区域继续开展全方位合作,例如两地资本市场的合作、服务业的合作,以及引入标准检测行业在内的一些特殊产业等。”袁持平说。

  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处长张建民日前在参与“从前海视角看粤港现代服务业合作论坛”时表示,作为服务香港、支持香港加快形成国际国内双向拓展区域合作新格局的重要平台,一方面香港能够通过前海获得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和经济腹地,另一方面,前海也是香港为内地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发挥支撑和平台作用的新载体。

  广东省发改委副主任余云州则透露,到2013年,广东对香港服务业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将进一步拓展,双方服务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进一步提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取得成功的经验。到2014年,金融、法律、医疗、教育、专业服务等重点领域进一步扩大对香港的开放程度,服务业管理市场化水平明显提高。到2015年,广东与香港跨境互市趋于自由化,部分行业提供者、从业资格实现互认,实现区域内要素流动快速化,服务产业体系高端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一体化格局,基本实现粤港服务贸易的自由化。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