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田勇:上海高净值人群数量占到全国的14%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30 13:58 来源: 新浪财经6月30日上午消息,2012陆家嘴论坛于6月28-30日在上海举行。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在“专题会场九:建设上海财富管理中心”分论坛上表示,上海高净值人群数量占到全国的14%,比例也是非常高的。。
以下为郭田勇演讲实录:
郭田勇:很高兴能够参加这个论坛,今天咱们的题目是财富管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打造成一个财富管理的中心,应当说这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天天谈“金融”这个概念,其实金融一半是融资,一半可以说是理财,也就包括这两块了,还有其他进行支付结算的,等于是为二者服务的。假如说有一家企业需要钱,要发股票、发债券,当然这是一种融资行为,企业拿到钱可以进行生产,进行投资。但是作为咱们投资者来讲,为什么要用这些钱买这个股票,买这个企业发的债,我们就是一种理财的行为。因为你能给我提供收益,所以我才会发生这种行为。其实财富管理应当说是占到了整个金融的半壁江山,我们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如果财富管理没有形成一个中心的话,这个金融中心也是残缺不全的。特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要吸引中外各方面的资本、资金,让他们都愿意待在上海。
比如说我在浦东陆家嘴发现,老外比中国人还多,这么多外籍人士到中国来,如果上海没有一个好的财富管理平台的话,他们挣完钱都把钱向外汇,钱就从中国跑了,包括这么多上海富豪也把钱往境外转,这样的话我们金融中心恐怕就成了无源之水了。这一块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之前也出过这方面的专著,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把去年的几个数据说一下,去年我们做过一个私人银行课题研究报告,对中国高净值人群数量做了一个测算,我们把高净值人群定义为个人可投资资产超过1000万。测算显示,2001年底这个人群达到了118.5万,“十二五”期间高净值人群年增长速度将达到17%,到2015年中国高净值人群会再翻一倍,达到219.3万人。这是去年做报告时分析和测算形成的几个结果,对外也公布过。上海高净值人群数量占到全国的14%,比例也是非常高的。所以我们面对这么一种大的环境,建设金融中心,打造财富管理中心,这是非常重要的。中国进行财富管理,你有钱了以后我帮你管,帮你保值增值,从事这方面渠道的机构是非常多的,传统的有是商业银行,还有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私募、第三方理财等这些机构,整个财富管理市场也处在一种群雄逐鹿的状态,因为他们之间是一种竞争的关系。
银行业传统上存在渠道优势,在社会公众信用程度比较高,所以它现在在整个理财市场占据高点地位。但是我想随着投资者的偏好不断分化,包括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私募,这些应当说也正在赢得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的青睐,就形成了整个财富管理呈现多元化、复杂化,而且创新能力越来越强的特点。这当然对高净值人或者要投资的人来讲是好事,这些机构有了竞争以后,竞争越来越激烈,也就意味着为投资者提供的服务会越来越好。上海从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角度来看,未来财富市场发展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就简单说几句,一是我们要致力于进一步发展和形成多元化的财富管理市场。除了传统的银证保信之外,对其他的理财方式也应该引导,给予支持,培育他们创新的能力。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点,我认为要给他们更大的创新空间,从管理上应当进一步改善监管,包括打破分业经营的监管模式,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说王总在私人银行工作过,这方面的体会非常深。私人银行被认为是整个理财市场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它手中的客户是最高标准的,但是它处在一种“富矿不富”的状态,矿非常好,但是不富,为什么不富?这跟政策监管上有障碍有关系。私人银行缺乏独立自主的投资产品,有产权的大概都投资在一些收益率比较低的,比如说投资债券、货币市场了。但是稍微风险高一点的或者创新性强一点的,比如说投到股市,到企业里直投,私人银行受到的限制比较多,所以最后就被逼得不得不成为一种集成商,是卖组合的。比如说把这个钱通过私募向外投,而我包装好了再卖给客户。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我们在政策管理上,商业银行法规定银行不能直接持有企业股份,不能投资于股市,银行有这样的规定,所以对他们就形成这样的障碍。我想说的是我们要打破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可以先从最高端的私人银行这一块,放松它的经营空间,给它更大的业务空间。
这是非常重要的,也可以给它信托和资产管理牌照,这样的话就会有更大的投资空间。我之前提过建议,对个人净资产超过1亿元的,给私人银行全权委托资产管理的牌照。比如在美国,全权委托的信托在高净值的人空间非常大,这里边进行个人的财产打理,遗产的分割、继承,这一块的空间是非常大的。我们应该借鉴这些经验,从高端开始打破以前分业经营的模式,给我们的金融机构以更大、更自主的经营空间,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时间关系,我不多讲了,先说这么多,一会儿再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