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小水利承载着农业丰收农民增收大希望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30 23:45 来源: CCTV《经济半小时》

  ——湖南小水利建设

  电排解决丘陵地区用水问题

  湖南省湘潭县,连续7年蝉联“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是重要的农业大县,然而今年湖南遭遇了罕见的春夏连旱,农村小水利的常年欠账,让农民面对干旱有些手足无措。眼下临近秋收,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怎么样,记者到当地进行了调查。

  湖南省湘潭县排头乡仁陂村位于山坡和平地相接的位置, 秋收临近, 这里大片绿油油的稻田尽收眼底。可是,这些“看上去很美”的田地,有的却因为干旱,困扰着当地农民。

  水稻种植户王铁山告诉记者,地的颜色是绿的,但是如果走进去一看,地里面全部都开裂了。根本没有水对水稻进行灌浆。

  王铁山带记者进入稻田,指给记者说他们干旱的程度,手都可以放进地里的裂缝。开裂地方的禾苗本身已经没有水分,根须根本起不到补充水分的作用。

  王铁山是仁陂村村民,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上务农。面对这片靠天吃饭的土地,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有个稳定便得的水源,能让庄稼在干旱的时候得到浇灌。

  在仁陂村,因旱灾导致没有收成的并不止王铁山的这一块地。仁陂村大岭生产组小组长张来明告诉记者,因为地势不平浇水困难,这里的许多稻田还没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境。

  仁陂村大岭生产组小组长张来明说,他们组上总共有20多亩田,几乎没有长出穗子出来,基本苗都没有上来。

  同样要看老天脸色的还有许多湘莲种植户。湘莲种植户冯术仁说,今年由于缺水,约有一半的莲子直到收割时也没长成,纷纷被搁浅在了地里,柔嫩的果实也变成了硬帮帮的“铁莲子”。据这里的村民介绍,虽然地处水资源丰富的湖南,但是在排头乡,干旱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排头乡乡党委书记陈金红告诉记者,今年在他们这里出现了比较大的旱情,整个42个村中间大旱的有10个村左右。有部分的村子因为久旱无雨,农田灌溉方面出现了问题,有的田里水稻上面因为没有水灌溉,倒插了,也有部分人饮水出现了问题。

  排头乡有2座中型水库和4座小I型水库。在全乡42个行政村中,仁陂、安全、双全、紫山、等10个村子,由于地势高、距离水库远等原因,部分住户常年遭受水利问题的困扰。在今年6月起的少雨天气下,村民生产生活用水不足的问题更是凸显了出来。

  排头乡黄荆坪管区总支书记周敏告诉记者,仁陂村整个比别的村海拔高一点,另外离供水的水库距离最远。

  针对当地的地形特点,同时也为了应对部分村部分农田的旱情,保障村民的生产生活用水,乡政府迅速组织力量,在田间铺设了临时的引水沟渠,用小型发电抽水机引水上来,形成一个简易的机埠装置,这样就能在较短时间内迅速缓解农田用水困难。但除了这些权宜之计,当地政府还从政策上对兴修农田水利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

  机埠装置,能够把水从低处抽向高处,从而长期为仁陂村这样的丘陵村落的用水提供保障。为了逐步实现这个计划,这里的村民申报了修缮水塘的小水利项目,并且获得了地方行政部门的批准,还得到了一万元钱的资金扶持。目前,仁陂村村民已自发组织起来劳动力,开始对蓄水塘进行加固防漏的工程。

  水稻种植户王铁山说,修塘现在的造价基本上都达到两万元。其中一万由村民自筹,资金大的一面由政府水利部门帮他们出。

  小水利工程走进乡村

  不光是仁陂村由于农田水利跟不上,导致田地大面积干旱,附近的安全村由于地处丘陵,村民居住分散,也为小水利的建设增加了困难。全村386户,1440人不仅面临生产用水困难,甚至都面临生活用水的困难。

  村民左强辉,今年70岁,嫁到安全村已有40多个年头。今年6月中旬,久旱无雨的天气,让她一度要自己去挑水来解决饮水问题。她告诉记者,她们这里最起码要下一个星期雨才有水可以饮用。

  安全村老人的吃水难的问题传到了乡政府。很快就有人帮左大娘家灌水了。

  排头乡黄荆坪管区总支书记周敏告诉记者,先送6桶水上去,如果村民水量还不够的话就会根据情况再加。基本上保证每户村民有两桶水。

  排头乡党委书记陈金红说,他看到老人自己挑水的情况,心里很难受。他当时就安排他们的干部送水,他们的干部年轻力壮,比老太太、老伯伯自己挑水好得多。

  然而,送水毕竟只能是起到短期内的缓解作用,无法解决实质性问题。特别是在灌溉问题上,仍旧不能称得上是一个良方。

  针对仁陂村、安全村这样生产、生活用水难的现状,政府多次组织村干部进行实地考查讨论。最终决定,在山上建小型机埠抽水,彻底解决群众的生活用水,特别是安全村这样居住分散并地处高位的,要用打小型深井的方式解决。按照投资和惠及面的不同,产生了3套方案。

  排头乡党委书记陈金红说,第二个方案,大概要80万元钱。这80万元一个是村民自筹资金。第二是政府在有限的财力中也拿出一部分资金来支持。再一个是向上征集一部分相关的资金,通过这三方面资金来源,把这300、400亩田的生产用水的问题解决。

  排头乡党委书记陈金红说,村子上老百姓只要能筹到十万元钱就很不错了,乡政府能拿出二十万元左右,相差还有五十万元到六十万元,希望上级主管部门能给予一点支持,争取能把问题彻底解决掉。

  在努力解决水落实资金问题的同时,在湘潭县排头乡的安全村,为建机埠和打井进行的勘测工作业已陆续展开。

  测绘工程师李建华告诉记者,他们是政府请过来进行地形测量的。他们先把地形地貌了解了以后,回去请专家来鉴定哪里是能打井建机埠的区域。

  不管最终的取水点确定在哪里,至少对于这个宁静的山村来说,村民们已经离他们的希望越来越近了。小水利工程,正在以它特有的亲切,走进山村,走进农户。

  农田水利新型节水技术的发展

  面对仁坡村和安全村的缺水现状,当地政府想了一些办法,村民们自筹一部分资金,各级政府再拿出一部分资金,并动员村民出工出力,一起修建小水利工程。希望这些小水利工程能尽快完成,给当地农民的生活和生产用水带来一些变化。当然除了寻找水源,节水灌溉也非常重要的。

  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正常年份缺水约500亿立方米,再加上水资源分布不均衡,一旦赶上干旱的年份,缺水的问题就更加严重。对于农田小水利来说,只有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做好预警工作,同时高效节水用水,才是正确有效的办法。为此我国农业科技人员已经在着手进行一些改良实验。

  我国最权威的农业灌溉部门就研究下一步如何推广高效节水技术举行会议。隶属于水利部和中国农科院的农田灌溉研究所,已经有52年历史,主要从事农业水资源合理开发及配置、节水灌溉技术及设备等方面的研究和推广。

  灌溉所的基地设在河南新乡,在这片试验田里,工作人员正在记录不同的灌溉方式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片地里的庄稼分为好几个区域,每个区域滴水的量不同,有的每秒只有一滴,有的2秒一滴。

  灌溉所工作人员说,先后灌的顺序不同,等于说滴的水量不同,然后看每个区是否长的大小一样,然后来进行比较。最终选一个最优的,选一个它产量又高,长得又好,又节约用水,就是要找这样的条件。

  外面的地里种着棉花,同时用了三种灌溉的方式。

  灌溉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这块棉花地,总共有三块棉花地,一块主要是采用喷灌灌水方式,一个是采用滴灌灌水方式,线源灌溉,还有就是采用地面灌溉即老百姓普遍采用的畦灌,扒两个垄直接灌溉。从目前的苗子成活率和节水方式看滴灌的效果要好一些。

  这样做实验的目的,就是寻找可以推广的既能保证农作物的产量,又能最大程度节水的灌溉技术。对于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状况,灌溉所科研处处长吕谋超不无担忧。吕谋超告诉记者,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有世界平均的四分之一,预计到2030年,在降水不减少的条件下,人均水资源会下降到1760方立方米,逼近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严重缺水的警戒线。

  除了人均水资源不够,我国的水资源时空分布也不均衡。在水资源严重短缺、时空分布不均以及极端天气越来越频发的情况下,发展农田水利,就必须走节水灌溉之路。一方面是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加紧完善和改造,另一方面传统的大水漫灌造成用水效率低下的状况也必须改变。

  中国农科院灌溉所科研处处长吕谋超说,因为农业用水量占我国总用水量的70%左右所以农业的节水潜力非常大。我国节水的利用技术只有发达国家的一半左右,而水的生产效率又是每方水生产粮食的能力也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两公斤左右,因此,发展高效用水技术,是我国农田水利发展的一个必然的趋势。

  就在灌溉所的研究人员还在进行各种对比试验的时候,河南省水利厅农水处副处长赵文奎,也刚刚收到一份“河南省十二五高效节水规划”。十二五期间,河南省把节水放到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位置。

  在这张规划图上,记者看到,有的地区发展微灌、有的地区发展喷灌,有的用管道输水,每个地方各不相同,相互交叉。

  河南省水利厅农水处副处长赵文奎告诉记者,规划是采用三种形式全方位推进的,但是有些地市根据它自身的情况,根据它的时空分布,水文气象条件,再确定是以管道为主,以喷灌为主,还是以微灌为主。这三种形式可以并举,也可以单一采取比较适用的方式来选择建设模式。

  湖南进行“小农水”改造

  “水利”是直接关系到最基层老百姓生产生活质量的民生工程,而经久失修、建设跟不上需求也是事实。水利建设是今年“一号文件”规划重点,“小农水”是“十二五”规划重点,而湖南又是全国唯一一个水利建设试点省份。在建设农田小水利方面,湖南省结合自己的特点,进行了探索和实验,那么湖南是如何用合理有效的方式,进行“小农水”改造的呢?

  改革开放前,集体作为农村水利基本建设的主体,牵头组织水利建设;改革后,集体经济逐步过渡到家庭联产承包,农田水利的建设经历了一段主体缺位的时期,也开始显露出了建设管护不到位的问题;1980年代,滑坡现象已比较明显。1990年代,“两工”政策出台,规定农民在农闲时期应作为义务工、积累工,参与防汛、义务植树、公路修建等工程,重新为政府组织基层参与加强水利建设提供了福音;2002年,“两工”政策取消,取而代之的就是更为民主的“一事一议”筹劳制。

  湘潭县水利局局长唐仁光告诉记者,2005年他们创了全国第一个一事一议水利的成功经验。就是湘潭县一个村的群众一个人要筹资一千块,把所有的塘坝搞好。当时由于感觉群众负担重所以不敢筹钱,改成一事一议之后,人民群众自发来开会,开了很多会。水利部都肯定一事一议的做法。

  “一事一议”制度是民主的制度,然而,只有确保了多数人的参与,才能保障农田小水利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那么,如何才能更有效地调动基层群众的积极性?对此,湖南省水利厅副厅长钟再群强调,需从总体完善基层的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基层水利总体服务体系建设,这个服务体系包括乡镇级水管站德建设,包括防汛抗旱服务队和农民饮水协会,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基层水管站的建设。现在湖南基本方案就是每个乡镇,单层实力、综合实力乡镇水管站要保证基层有人管事,有钱管事,真正把基层这块讲起来。

  除了基层的劳动力调动,全国水利部门在人员配置方面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专业人材的短缺,特别服务于在基层第一线的专业人材的缺位。

  钟再群又告诉记者,基层技术人员,技术力量比较薄弱,这几年一些大专院校进入他们水利的比较少,因为待遇比较差一点,这几年他们基层正在普遍重视这个问题,引进技术人才。

  村头的沟塘渠堰,本不是什么大兴土木的工程。但积少成多,全国那么多农村的水利工程都亟待整修,引进人材,说也是需要资金支持。湖南省财政厅郭秀宏,为记者介绍了湖南省作为水利改革的试点省份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郭秀宏告诉记者,第一是增加公共财政预算的投入,第二就是整合,整合其它公共财政资金,也要投入到水利这个重点里边来。第三个机制,就是引导,像企业和市场一些资本投入,湖南省开展一项活动叫资本下乡加强对水利设施的投入,还有其他社会各种投入,投融资平台的投入。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共财政对农田小水利建设的保障作用,筹集足够的资金,郭秀宏还算了一笔帐。他说,十二五时期是1471个亿,这其中包括中央对湖南的支持是668个亿,湖南公共财政全口径投入567个亿,社会投入236个亿,三个大数加起来1471个亿。

  尽管我国农业生产连年丰收、粮食产量逐年刷新纪录,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依然较弱,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50%。在“十二五”对农田小水利的推动下,我国多个常旱省区均已提出明确规划,如:新疆启动19.5亿元的“定居兴牧”水利工程,改善灌溉面积160.9万亩、2.5万牧民饮水条件;贵州筹划建设“五小水利”31万处,重点解决偏远、贫困山区的饮水困难;宁夏将在2011年一年即投入34亿元实施7项重点民生水利项目的建设。

  半小时观察:

  如果说水资源是土地的血脉,那么农田小水利就堪比毛细血管,农田灌溉、生活用水全靠这些投资不大但是效用不低的小水利。小水利承载着农业丰收农民增收的大希望。但是长期以来农田小水利的建设存在着投入不足等历史欠账,使我国的水利建设微循环不畅,带来的后果是一些老百姓守着大江大河却无法使用正常的灌溉甚至生活用水。

  农田小水利不需要国家投入巨资,但是需要各级政府部门认真体察民情。把钱花在最需要的地方,解决老百姓的燃眉之急才是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做好事做实事。

分享更多
字体: